中國紡織裝備器材製造工業(1 / 3)

中國紡織裝備器材製造工業

裝備工業的技術進步

一、紡織機械製造業的技術進步

新中國成立後,紡織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大體經曆了三個發展高潮:

(一)第一個高潮——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

這個時期,主要是借鑒蘇聯的技術經驗,推廣高速切削、硬質合金刀具及其他先進高效工具,改造皮帶機床和落後設備,改變小手工作業的生產方式和落後的生產手段,改進生產組織,奠定成套成批生產的基礎。

1.推廣硬質合金刀具和高速切削。首先應用於車刀和立銑刀,切削速度由每分鍾20至30米,提高到60至70米,有的達到100米以上。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多刀多刃切削和成形切削。成形切削在紡機行業搞得較早,效果也較好,如羅拉溝槽采用十幾把一組的成形拉刀一次拉削成型等,既提高了生產效能,又保證了產品質量。

2.改造落後設備。解放初期,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集體傳動的皮帶車床“割辮子”,改造成為由單獨電機傳動的機床;將舊的龍門刨改為龍門銑;改裝車床,把工件安放在拖板的專用裝置上,鏜刀或擴孔刀裝在車頭上,用於套筒類和盤類零件的加工,使效率成倍提高。

3.推廣高效工藝裝備和組合夾具。紡機企業較早地抓了工藝裝備的準備,根據產品的批量,提出工裝係數,提高機床加工的功能。鄭州紡織機械廠於一九五五年首先設計製造了一批組合夾具元件,對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加工有顯著的效果,很快在全行業推廣。

4.把機群式的生產組織改變為以零件為對象的生產流水線,在大批量的生產單位都采用這種組織方式。

(二)第二個高潮——六十年代中期。

這期間技術改造的方向主要是擴大生產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適應65型棉紡設備研製和生產的要求;同時注意節約原材料,降低成本。

1.普遍推廣鑄工機械化造型。一九五○年開始,在上海中國紡織機械廠,由工程師費啟能主持設計,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鑄工機械化生產線,以後在經緯紡織機械廠和上海第一、第二紡織機械廠陸續推廣。六十年代前期試辦托拉斯期間,在各地紡機廠普遍推廣和應用。到一九六六年,各大、中型紡機企業的鑄工車間,都有了機械化造型生產線,從而改善了鑄工工藝的勞動條件,提高了鑄件質量和生產效率。

2.發展高效專用機床和組合機床。這是提高單機效率、擴大生產能力的一個主要途徑。在大批量生產的紡機企業,逐步改變一人一把刀一台機床的操作方法,向自動半自動多工位機床和數控機床、高速滾齒、成型磨削、組合機床加工自動線方向發展。僅上海的紡織機械企業就有各種類型的生產自動線18條,多工位高效專用機床271台。上海中國紡織機械廠鑄鐵件生產工段,以10台三工位組合機床代替了原來20多台機床加工中小鑄鐵件,用五工位專用半自動組合機床加工三角皮帶盤,在國內具有較高的水平。青島紡機廠加工梳棉機蓋板,由過去單機分工序加工,發展到由8種工序專用機床組成的生產流水線加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3.發展少切削、無切削新工藝。普遍應用冷拉工藝,推廣冷拉成型,節省了加工時間和金屬材料。各錠子製造廠普遍采用自行設計的錠杆熱軋機,效率高,用料省。鋼領采用鋼板衝製成型代替鍛坯,紡機專件采用冷鐓或熱鐓成型,均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粉末冶金最早在中國紡機廠生產使用,後發展了經緯紡機廠和常德紡機廠兩個點,年產量最高達到200噸。粉末冶金用於軸承不僅減少加工工作量,而且改善了零件性能;粉末冶金鋼領用於紡玻璃絲纖維,較金屬鋼領可提高壽命2—3倍。精密鑄造普遍推廣,用於針織機械、臥式紡絲機、噴絲頭組件等複雜形狀的零件,效果顯著。

(三)粉碎“四人幫”以後進入第三個高潮。

這期間的企業技術改造,重點是圍繞發展品種、提高質量、節約能源和三廢處理等內容進行。

1.為發展化纖設備,解決加工難度大的產品生產技術問題,增添高精大型關鍵機床和發展特種工藝,推廣金屬噴塗、塑料噴塗、電加熱、超聲清洗、超聲研磨、硬質合金加工、尺寸鍍鉻等新工藝。

2.提高單機自動化水平,發展自動生產線。從一九七七年開始,總結推廣了中國紡織機械廠的套筒加工自動線、沈陽紡機廠的箱體加工自動線、經緯紡機廠的羅拉凳子加工自動線等經驗,在全行業又發展了15條加工自動線,以及半自動的電鍍生產線、油漆生產線、造型線等。

3.治理三廢,節約能源。通過改進加工工藝,對電鍍、淬火、油漆使用的氰、苯、鉻有毒物進行處理,減輕和消除它們的毒害。改造耗能大的陳舊設備、鍋爐、風機、空壓機等,減少能源的浪費。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紡織機械工業已經成為加工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的機械工業。

二、紡織器材製造業的技術進步

要生產質量好、品種齊、數量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紡織器材,必須解決好紡織器材行業的生產條件,特別是專用設備和工藝技術條件的改進。

解放前全國58個紡織器材廠、點,僅有專用設備千台左右,通用設備為數極少;而且相當一部分還是三十年代的老設備,精度差,效率低,手工操作比重大。解放後,為了盡快把這些落後的設備,改造成為能滿足器材行業大發展所急需的大量專用設備,首先在全國建設了3個紡織器材機械廠,同時利用部分器材廠的機修車間和行業外的機械廠,設計、製造成套的金屬針布、針織用針、木梭、鋼筘、綜絲、紗管等專用生產設備,先後造了1萬多台。這對武裝新廠,保證按期形成能力,以及更新老廠的部分舊設備,以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品種,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其次,是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通過技術革新,改造上萬台老設備。由於采取了這些措施,使全行業的各種專用設備增加到2萬多台,比解放初期增長了20倍。各種通用設備也增長到6,000台左右。各地紡織器材企業的機器設備,不僅數量有了增加,而且質量也起了變化。解放初期采用手搖、腳蹬方式操作的老設備,早已更新換代;有的部件已改革多次,換了幾代。如鋼筘片的生產,過去用單機傳動的簡陋設備和有屑切削、砂磨、校直等落後的工藝,效率低,質量差;經過改革設備、改革工藝,把單台設備改裝為連續化自動調速,與無切削加工、電解拋光、熱校直連成一條線,實現了“一步法”新工藝製片,提高了筘片質量和生產效率,節約了原材料,改善了勞動條件。多數生產木梭、紗管企業的機械化程度,已提高到70%左右。光電紗管振幅檢驗機已用於生產,初步改變了多年來紗管檢驗靠手感目測的落後方法。一九七八年後,通過國際上的技術交流,紡織器材製造業的技術改造又有新的發展。如電蝕加工塑料紗管模具,液壓自動剝梭尖機,電子程序控製製梭機等新技術,都已開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