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學會和協會的興起和發展
一九六五年三月,中國航海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八十年代初期,隨著國民經濟改革的發展,為密切政府主管部門與企業之間的聯係,以及企業之間的業務交流和協作,陸續成立了跨部門和地區的行業協會,中國港口協會即是其中之一。學會和協會舉辦的各種專業學術性活動及其成果,為水運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航海學會
一、任務和組織
中國航海學會是中國航海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性群眾組織。其主要任務是聯合廣大航海科技工作者,開展航海學術活動,提高航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航海知識,並通過國內和國際間的廣泛科學技術交流,推廣和引進先進技術,以促進中國航海事業的進一步繁榮。
一九六五年三月,中國航海學會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中國航海學會在廣州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此後,成立了學術工作委員會、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編輯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和航海史研究會,下設12個專業委員會和研究會。另外,在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19個地區航海學會。中國航海學會曆屆理事長(或籌委會主任)有於眉、曾生、彭德清。
二、重大學術活動
中國航海學會於一九七九年成立時,第一屆一次常務理事會議即決定成立編輯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和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以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在四月份召開的3個工作委員會會議上,編輯工作委員會決定恢複出版學會學報《中國航海》,設立《中國航海》編輯部,並決定出版《航海知識》雜誌,編寫《中國航海史》和《航海叢書》。學術工作委員會決定組織力量草擬航海專用名詞、術語和符(代)號統一方案。兩個工作委員會分別製定了繼續組織出版航海刊物和開展航海科學學術活動的工作計劃。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也商定協同中國科協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航海夏令營,並拍攝航海科技電影。隨著現代化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航海學會的活動日益繁榮。
(一)製訂《全國航海名詞、代號、術語的統一方案》和《航海教學術語代號統一方案》。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尚無統一的常用航海名詞、術語及其代號。交通、海軍、水產係統各有一套,互不通用,影響交通安全。因此,在一九七九年中國航海學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一些代表建議航海學會承擔這一工作。理事會采納了這項建議,商定由大連航海學會負責草擬統一方案。會議還組成由海軍、水產、交通等有關單位、大專院校、地區學會參加的聯合調查組。經過調查研究,擬定了《航海常用名詞、術語及其代號統一方案》。翌年六月,中國航海學會在大連召開了統一航海常用名詞、術語及其代號專題學術討論會。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單位的代表60餘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有豐富經驗的船長、引航員、教授和港航監督方麵的專家。會議經過討論,原則上同意上述方案。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國家標準局批準該方案為國家標準,代號為《GB4099—83》並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一日起執行。這項工作對國內外航海交往、保障航行安全和航海法規、條例以及教學工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後,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編寫了《航海教學術語代號統一方案》。一九八二年八月召開了討論會,著重討論了改變全國現行航海教學術語代號中所存在的混亂現象、統一的意義以及如何改變等,並對原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見。經過研究,會議同意將修改後的《方案》報請國家標準局批準實施。
(二)提出《預防海損事故建議書》。
中國航海學會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北戴河召開了防止海損事故學術討論會。與會者就海損事故發生的原因和預防措施,進行了熱烈討論。會議共收到論文和建議性文章103篇。其中論述預防海損事故的論文和文章68篇,船舶航行應實行分道通航的論文和文章11篇,論述《一九七二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並提出對原則進行修改的文章24篇,會上宣讀的論文計有25篇。
這些論文和文章從不同的方麵反映出國內海損事故的基本狀況,介紹了船舶預防海損事故的經驗和教訓;闡述了航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保證海上和內河航行安全、防止海損事故的一些有效措施和科學方法。代表們一致建議擬定《中國航海學會關於預防海損事故的建議書》,提供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研究采納。
(三)邀請中外專家舉辦《一九七二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學術討論會。
中國航海學會於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在上海召開了《一九七二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學術討論會。學會常務理事以及學術工作委員會、編輯工作委員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的負責人和中國航海界的專家約30人參加了會議。應交通部邀請,國際海事組織(IMO)的9位專家到會作了專題報告。
會議上,中外專家和學者就《一九七二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以及有關防止船舶碰撞問題發表了意見,進行了座談和討論。中國與會人員進一步了解了國外航海界在海上避碰方麵的研究動向和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的修改方向,澄清了在執行規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中國與會人員還提出了一些意見,供修訂規則時參考。
(四)提出《安全航行建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