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工程機構和隊伍建設(1 / 3)

水運工程機構和隊伍建設

概述

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凱歌聲中,天津和上海等地的軍事管製委員會先後接管了塘沽新港工程局、海河工程局和上海浚浦局。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這些部門相繼改由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領導。

一九五三年一月,交通部航道工程總局改稱航務工程總局,下設築港工程、設計、疏浚和打撈等四個公司,初步形成了全國的水運工程係統。同年八月,築港工程公司和設計公司改為局建製,成為事業單位。一九五六年,打撈公司改稱打撈局。一九五八年七月,交通部內除保留少數工程技術力量和徐州築港工程局外,其餘水運工程單位均下放給所在省、市。交通部水運設計院解散。同年九月,交通部在北京組建了水運規劃設計院。

一九六一年,根據國務院關於調整管理體製的精神,交通部相繼將天津航道局、上海市築港局等6個工程局收歸部直接領導,成立了第一、二、三、四航務工程局和天津、上海航道局。一九六三年,打撈局改稱上海海難救助打撈局。“文化大革命”中,部分單位的隸屬關係再次變動,設計、科研單位和局以上機關遭受了嚴重摧殘,各項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被破壞殆盡。

一九七三年,為了適應大規模港口建設的需要,恢複了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建製,新建了廣州航道局和廣州、煙台海難救助打撈局,各航務工程局均恢複和擴建了設計院(處)和科研所,新增了工程處,隊伍得到迅速發展。

一九七九年以來,通過整頓和改革,各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實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為了加強設計和科研管理,各航務工程局所屬設計研究院均於一九七八年分立為設計院和科研所,四個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均於一九八四年一月改為交通部直屬,各航務工程局隨之轉變為以施工為主的企業。為了跨入世界水運工程市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於一九八○年二月十五日正式成立。交通部副部長陶琦兼任首任董事長,基本建設局局長李浩然為首任總經理。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各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航務工程局和航道局都是其成員公司,並專設了對外業務部門。

一九八五年底,交通部直屬的設計、航務工程、航道和救撈等係統已擁有設計院5個,工程局10個,長江航務管理局和黑龍江航運管理局所轄工程局、設計院各1個,職工總數達106672人,擁有工程船舶1767艘、大型施工機械2579台。沿海和長江流域的各省(區)也都有水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力量。實踐證明,這個隊伍已成為一支不畏艱苦、具有較高技術素質的水運建設生力軍。

規劃和設計部門

一九五一年,交通部組建了航道工程總局勘察設計大隊,一九五三年一月擴建成航務工程總局設計公司,同年八月改稱設計局。一九五六年九月,在航務工程總局設計局、內河規劃委員會和河運總局設計科的基礎上組建了交通部水運設計院,下設規劃、港工、船舶分院和勘察總隊(含3個勘察隊和1個土工試驗室)。至一九五七年底,全院的勘察設計人員將近1500名,其中港工、規劃分院和勘察總隊合計1069人。

一九五八年八月,交通部撤銷水運設計院。港工、規劃分院和勘察總隊的大部分人員被下放,雖然收到了“母雞下蛋”的效果,但是卻削弱了總體規劃和設計管理工作。為此,交通部於當年九月又組建了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河北、湖北、廣東和上海等省市的航務(築港)工程局,則分別以接收的勘察設計人員為主體,成立了設計處(室),開始獨立承擔工程設計。其他各省的交通廳也相繼以下放人員為骨幹組建了設計院。

為了貫徹第一次全國設計工作會議關於加強設計工作的精神,交通部於一九六四年底在原第一、二航務工程局設計處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交通部第一、二水運工程設計院,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先後下放給了相應的工程局,並與科研所合並成為設計研究院。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交通部決定在北京恢複水運規劃設計院。各航務工程局設計院(處)的技術力量也逐步得到充實,並於一九七八年恢複了單獨建製。一九八一年六月,四個航務工程局的設計院分別改稱交通部第一、二、三、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一九八四年一月均改為交通部直屬,並成為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成員。至此,水運工程建設係統開始有了交通部直屬的5個設計院,4個航務工程局和3個航道局還分別組建了設計科研所,勘察設計人員約4000人。此外,長江、黑龍江航運規劃院和廣東、廣西、浙江、江蘇、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省(區)交通廳設計院的水運工程設計力量也都有很大發展。

一、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

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簡稱水規院)成立於一九五八年九月,是以“全麵規劃、綜合平衡、組織推動、技術指導”為主的規劃設計管理單位。一九五九年四月,將大運河建設局勘察設計室並入,當年底職工總數增至318人,業務性質也隨之調整為以規劃和設計管理為主,兼做一部分工程設計。一九六○年,為了精減機構,交通部將水規院與公路設計院合並,組成交通部交通工程設計院。一九六三年四月又分為水運工程設計院和公路工程設計院。

一九六四年第一次全國設計工作會議召開之後,交通部於八月將水運工程設計院改組為水運規劃設計院,任務是以水運規劃為主,兼做部分設計。一九六六年設有港口、船廠、水道、經濟營運、技術情報、綜合技術室等6個業務生產室。

一九六九年六月,全院下放到湖北省陽新“五七幹校”。一九七一年四月,交通部撤銷了水規院,將全部人員遷至武漢,並入二航局設計院。一九七二年十一月,為適應大規模的港口和船廠建設需要,交通部恢複了水規院的建製,規定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水運規劃、設計和技術管理,並適當地承擔部分重點和援外水運工程的設計。從此,水規院步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一九七八年,水規院設有港口、航道、工廠、經濟營運、通信導航、技術標準、技術情報和電子計算站等8個生產科室和生產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等管理部門。一九八○年二月以後,在對外交往中兼稱中國港灣工程公司設計公司。一九八五年底,全院職工總數為583人,其中高級工程師30人、工程師237人,科技人員總數為380人。

三十年來,水規院及其前身相繼完成了“二五”至“七五”期間全國的水運工程建設規劃,以及葛洲壩樞紐船閘、文衝船廠、大連港香爐礁雜貨碼頭、北侖港區雷達導航台鏈等項國內外工程設計;組織編寫、修訂和代部審定了港口、船塢、船閘等技術規範、全國內河通航標準、水運工程定額、港口史和水運史等;組織研究和推廣了橡膠護舷、船閘控製自動化、淺地層剖麵儀、地下連續牆、振動水衝法和水泥拌合法軟土加固機等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編輯出版了《港工航道快報》、《水運工程》、《中國水運工程》(英文版)等正式刊物和《水運工程科技專題情報資料》、《網訊》等內部資料;組織和領導了水運工程科技情報網和水運工程係統的電子計算技術協調組。有6個項目先後獲部(省、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其中橡膠護舷和施橋船閘自動控製係統設計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葛洲壩二、三江工程及其水電機組設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與四航局設計研究院共同設計的文衝船廠第二期工程,先後被評為交通部和國家級優秀設計。

二、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簡稱一航院)的前身,是一九五八年底成立的交通部渤海工程處設計室,當時有職工40人。一九五九年擴建成河北省交通廳航務工程局設計處,後來改為交通部一航局設計處,一九六四年十月又擴建為交通部第一水運工程設計院。一九六九年與一航局科研所合並,組成一航局設計研究院,一九七八年又與科研所分開改為設計院。一九八一年改稱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一九八四年元旦改為交通部直屬單位,對外兼稱中國港灣工程公司天津設計公司。一九八五年,院內設3個設計室、1個勘察處、1個基礎工程處和17個管理科室,職工總數899人,其中技術人員494人;年完成勘察設計工程投資額900萬元,成為專業齊全、設備先進的綜合性水運工程設計院。

二十七年來,一航院及其前身共完成工程設計300項,設計泊位235個(含1萬噸級以上的泊位94個)、碼頭線總長3.26萬米,設計船塢7座、船台滑道2座、大型燈塔2座,完成地形測量總麵積4億平方米、鑽探總進尺近50萬米。其中,山海關船廠船塢、天津港三港池集裝箱泊位、秦皇島港煤碼頭二期工程、馬耳他30萬噸級船塢設計被評為交通部級優秀設計,後三項還被評為國家級優秀設計。此外,還參加了港口和船塢工程技術規範的編製工作,其中《海港水文規範》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三、交通部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交通部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簡稱二航院)的前身為湖北省航務工程局設計處,是一九五八年組建的,一九六二年六月並入長江航運管理局科研院。一九六三年一月,交通部第二航務工程局成立,又恢複了設計處的建製。一九六四年十月,設計處擴建為交通部第二水運工程設計院,“文化大革命”中又改歸二航局領導且與其科研所合並。一九七八年恢複了設計院的單獨建製,改稱交通部第二航務工程設計院。一九八一年改為現稱。一九八四年元旦劃歸交通部直接領導,對外兼稱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武漢設計公司。

二航院是一個綜合性水運工程設計院。一九八五年,院內設有4個設計室、1個勘察處和14個管理科室,職工總數68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12人。

二航院在六十年代以承擔長江沿線及其支流上的內河港口設計為主,為西南地區的企業設計了多座碼頭和取水泵房。七十年代開始承擔船台滑道和大型船塢的設計任務,還完成了黃埔港墩頭基5個1萬噸級以上泊位和煙台救撈局基地碼頭的設計,八十年代又完成了營口鮁魚圈和大連港和尚島新港區的設計。

二十七年來,二航院及其前身共完成工程設計550項:設計泊位450個(含1萬噸級以上的泊位27個)、碼頭線總長5.26萬米,設計船塢2座和大量取水泵房,完成地形測量總麵積1000平方公裏、地質鑽探總進尺60萬米。其中,長嶺煉油廠取水碼頭被評為石油部和湖南省優秀設計,南京中轉油港工程獲得國家建委頒發的獎狀,武漢八大家一冶重件碼頭先後被評為交通部和國家級優秀設計,武漢鋼鐵公司8、9號碼頭被評為交通部優秀設計,武漢港楊泗廟9—12泊位設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還參加了部分港口工程技術規範的編寫工作,並主編了《河港裝卸工藝手冊》、《港口裝卸機械設備手冊》、《港口工程地質勘察手冊》和《英漢港口及航道工程詞典》。

四、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簡稱三航院)的前身,是一九五八年成立的上海市築港工程局設計室,時有職工52人。一九六三年五月改為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局設計室,一九六四年改稱設計處,一九七八年擴建為設計院,一九八一年改為現稱。一九八四年元旦劃歸交通部直接領導,對外兼稱中國港灣工程公司上海設計公司。

一九八五年,院內設有3個綜合設計室、1個勘察隊和8個管理科室,職工總數660人,內含勘察設計技術人員400名、勘察工人130名。

二十七年來,三航院及其前身共完成水運工程設計760項:設計各類泊位500個(含1萬噸級以上的泊位76個)、碼頭線總長4萬米,設計大中型船塢4座、船台滑道17座、垂直升船機和船閘各1座,設計倉庫等房屋總麵積70萬平方米,完成地形測量總麵積4.18億萬平方米、地質鑽探總進尺13萬米。其中,上海港九區集裝箱碼頭被評為交通部一九八五年度優秀設計,北侖礦石中轉碼頭先後被評為交通部和國家級優秀設計。此外,還參加了交通部港口工程技術規範的編製工作。

五、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

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簡稱四航院)的前身,是一九六一年組建的廣州航務工程局技術設計室。一九六三年改名為第四航務工程局設計室,一九六四年擴建為設計處,一九六六年與第四航務工程局中心試驗室合並成為設計試驗處,一九六九年與廣東省航運廳設計院合並,改稱華南水運公司航務工程局設計研究處。一九七二年與廣東省航運廳設計院分開,一九七三年擴建為四航局設計研究院,一九七八年改為第四航務工程局設計院,一九八一年改為現稱。一九八四年元旦劃歸交通部直接領導,對外兼稱中國港灣工程公司廣州設計公司。

一九八五年九月,院內機構調整,設立2個綜合設計室、1個土建設計室、1個勘察隊和總工程師室等6個管理科室,職工總數499人,成為工種齊全的綜合性水運工程設計單位。

二十七年來,四航院及其前身共完成水運工程設計127項:設計各類泊位162個(含1萬噸以上的泊位41個)、碼頭線總長2.47萬米,設計船塢3座、船台滑道10座、倉庫房屋總麵積82萬平方米、堆場道路135萬平方米、防波堤和護岸總長度1.53萬米,完成測量總麵積2億平方米、鑽探總進尺15.53萬米。其中,馬爾薩什洛克防波堤是中國設計的最大的防波堤,與水規院共同完成的文衝船廠二期工程先後被評為交通部和國家級優秀設計,黃埔港墩頭基集裝箱碼頭被評為交通部一九八五年度優秀設計。一九八二年,土建工程師鄧智強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工作者,光榮地出席了廣東省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航務工程部門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天津市軍管會接管了塘沽新港工程局,並改稱華北航務局天津新港工程局。同年十一月,天津新港工程局改由交通部領導,從此新中國的航務工程隊伍逐漸成長壯大。同期,大連、營口、秦皇島、青島、上海和廣州等港務部門也相繼組建了港口維修和建設隊伍。

一九五一年三月,交通部從新港工程局等單位抽調人員,臨時成立了南京港整治工程局,負責浦口碼頭搶險和航道整治。一九五二年底,為了加強海南島建設,交通部組建了華南公路建設指揮部第四工程局,新港工程局為之輸送了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