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衛生陶瓷(1 / 3)

中國建築衛生陶瓷

建築衛生陶瓷是用於建築工程、建築裝飾和衛生設施的陶瓷製品的總稱。它包括衛生器具、內牆磚、外牆磚、地磚、建築琉璃及陶管等多種製品。

建築衛生陶瓷具有美觀、實用、防火、堅硬、抗酸堿、不老化、易清洗等優點,很早就為人們利用和喜愛。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築衛生陶瓷的品種、花色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對於美化城鄉建築、改善人民居住條件,起著重要作用。

曆史回顧

中國建築衛生陶瓷生產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紀的商代,人們就開始用陶管作建築物的地下排水道。西周初期已能燒製板瓦、筒瓦。戰國初期,開始製作精美的鋪地磚、欄杆磚和凹槽磚,還出現了陶井圈。秦代大量營建宮殿,促進了建築用陶的發展,製品的品種、質量以及燒製技術,都比戰國時期前進了一步。漢代的畫像磚,題材廣泛,裝飾獨特;低溫燒製的鉛釉陶質虎子(男用夜壺),是世界上最早的衛生陶瓷製品。

建築琉璃是中國傳統的建築陶瓷製品。山西是中國生產建築琉璃最早的地方,始於北魏,盛於明清,主要製品有照壁用磚件、塔用磚件、瓦類、屋脊、鴟吻和琉璃獸等,這些製品分黃、綠、紫、藍諸色。廣東的建築琉璃生產主要集中在佛山市石灣鎮,盛於明代,素有“石灣瓦甲天下”之譽。體現石灣建築琉璃特色的建築物有廣州的鎮海樓和佛山的祖廟,泰國、緬甸、新加坡、柬埔寨等國的古廟宇建築,也都大量使用了石灣的建築琉璃製品。江蘇建築琉璃製品的生產始於清代,宜興地區為主要產地,產品有板瓦、筒瓦、滴水、花窗、竹節欄杆、龍頭飛吻和屋脊、飾物等。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文化和資本的輸入,高層建築物在中國少數城市出現,近代建築衛生陶瓷也開始在中國生產。一九一四年,周緝之等人在唐山創辦啟新洋灰公司的過程中,先後聘請德國人漢斯·昆德父子為技師,雇工30多人,用德國原料生產衛生陶瓷。一九二四年將所建陶瓷廠定名為啟新瓷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國外原料斷絕,啟新瓷廠開始改用中國原料進行生產,產品銷往上海、廣州、香港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工廠擴建,職工達到400人。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該廠由國民黨政府接管,先後解雇工人300多名,生產陷於停頓。唐山民族實業家秦幼林於一九三○年創辦德盛窯業唐山工廠。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該廠采用中國原料試製成功衛生陶瓷,並大量生產。

中國生產陶瓷麵磚始於上海。二十年代初期,由於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上海開始興起,推動了建築業的發展。一九二一年,中國第一批赴美學習矽酸鹽工藝的技術人員回國後,在浙江嘉善地區開辦了泰山磚瓦股份有限公司。兩年後,該公司在上海建立了二分廠。一九二六年,二分廠試製成功無釉陶瓷外牆磚——泰山牌毛麵磚,厚度僅15毫米(當時從外國進口的陶瓷外牆磚厚25毫米)。這種產品不僅為當時上海的國際飯店、錦江飯店和上海大廈等高層建築物提供了外牆裝飾材料,而且遠銷國外。僅幾年時間,該廠獲利100多萬兩白銀,並取得為期十年的專利權。在此期間,上海的益中瓷廠、興業瓷廠先後試製成功152×l52毫米和108×108毫米的陶瓷鋪地磚。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二分廠和益中、興業均告停產,部分技術人員流落溫州。一九三九年,溫州民族實業家吳伯亨延聘上海的技術人員,開辦西山窯業場。一九四三年正式投產,主要產品有釉麵磚、鋪地磚等。後來,由於洋貨傾銷和國民黨政府貨幣貶值,工廠負債累累,於一九四九年初宣告停產。

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隻有唐山、溫州、宜興等地三、四家建築衛生陶瓷工廠和作坊。這幾家工廠和作坊生產技術十分落後,工人勞動條件很差,勞動強度高,效率很低。一九四九年,全國衛生陶瓷產量僅0.6萬件,外牆磚、地磚產量隻有0.23萬平方米。新中國的建築衛生陶瓷工業就是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

工業體係的初步形成

新中國成立後,在短短的幾年內,通過恢複生產、改造老廠和建設新廠,建築衛生陶瓷業的麵貌開始發生變化,生產技術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初步形成建築衛生陶瓷工業體係。

一、恢複生產,改造老廠和建設新廠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唐山解放後,啟新瓷廠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為國營企業,廣大職工成為工廠的主人,很快恢複了原有產品的生產。在國民經濟三年恢複時期,人民政府撥款49萬元,改建、新建生產設施和工人新村,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生活環境,使生產迅速發展。到一九五二年,該廠衛生陶瓷年產量達5.74萬件。德盛窯業唐山工廠在此期間也迅速恢複生產。一九五二年,該廠改為公私合營德盛陶瓷廠,當年生產陶瓷4.01萬件。一九五二年啟新、德盛兩個廠的合計產量為9.75萬件,是一九四九年全國衛生陶瓷產量的15倍。

一九四九年五月溫州解放,人民政府派代表進駐西山窯業場,貫徹、執行人民政府保護民族工商業,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等政策,協助廠主解決工人生活問題,並在資金、原料、運輸和稅收方麵給予照顧,使工廠迅速開工生產。一九五一年,該廠改為公私合營西山窯業廠,人民政府投資扶植,並協助原廠主妥善解決了債務問題,使生產很快發展。一九五二年,該廠生產釉麵磚1.46萬平方米,錦磚0.53萬平方米。

在恢複和發展生產的同時,各廠號召廣大職工以主人翁精神關心工廠,提合理化建議,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啟新陶瓷廠對倒焰窯燒成衛生陶瓷工藝的重大技術改革——改二次燒成為一次燒成,使衛生瓷坯體素燒和釉燒一次完成,既節省燃料,降低成本,又簡化工序,加快窯爐周轉。

上述老廠在恢複生產後,又抓緊進行擴建和技術改造。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年,國家先後撥給啟新瓷廠143萬元進行擴建。先後拆除了原來分散、矮小的廠房,重建了原料、成型車間,增建倒焰窯11座,工廠占地麵積擴大為6.57萬平方米。一九五五年,該廠改名為唐山陶瓷廠,成為生產衛生陶瓷的專業化工廠。一九六○年,建工部玻璃陶瓷工業研究院協助該廠共同研製出紅、黃、藍、綠、黑5種色釉,開始了彩色衛生陶瓷的生產。

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年,國家先後撥給德盛陶瓷廠資金504.5萬元,新建生產車間,添置設備,增建倒焰窯43座,成為中國生產建築衛生陶瓷的又一個大廠。一九五五年,該廠與唐山陶瓷廠一起承擔了出口衛生陶瓷的生產任務。

在此期間,溫州西山窯業廠經改造、擴建後發展成為西山麵磚廠和西山地磚廠。在對老廠進行改造的同時,國家還對一些小型陶瓷作坊進行合並,將它們組成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然後進行改造、擴建。景德鎮市第二陶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就是由小型作坊組建的。一九五八年,該合作社轉為國營,並與景德鎮市十五瓷廠、十六瓷廠合並,成立景德鎮市建築陶瓷廠;一九六○年,由國家投資擴建並改名為景德鎮市建築衛生陶瓷廠。這一年,該廠生產衛生陶瓷3.30萬件,釉麵磚1.58萬平方米,錦磚2.47萬平方米。江蘇宜興和廣東佛山市石灣鎮的一些陶瓷作坊,經過合並、改造、擴建,生產有很大發展,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建築琉璃和陶管的生產也相繼得到恢複和發展。一九五六年,宜興的23家作坊聯營後,組成陶新陶器廠,在國家投資扶助下擴大了生產,改名為國營宜興建築陶瓷廠。這個廠一九六○年生產建築琉璃3萬多件,產品有60多個品種。此外湖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黑龍江、廣東等地,也將生產建築琉璃和陶管的手工作坊組織起來,通過改造,擴大了生產。

一九四九年,東北人民政府決定在沈陽建設一座現代化大型建築衛生陶瓷廠。建廠工作由東北工業部企業管理局陶瓷公司副經理祁峻主持,公司技術研究室負責設計,並組織施工。工廠於一九五○年破土動工,一九五二年八月正式投產,命名為第一陶瓷廠,當年生產衛生陶瓷0.79萬件。一九五三年,該廠劃歸重工業部領導,改名為沈陽陶瓷廠。這是中國自己設計、施工建成的第一個采用以發生爐煤氣為燃料的燧道窯燒製衛生陶瓷的工廠。它的建成和投產,為後來新建和改造其他建築衛生陶瓷廠提供了經驗和技術依據。一九五七年,建材部決定建設北京市陶瓷廠、福建漳州瓷廠和陝西鹹陽陶瓷廠。到一九六○年,全國已有12個大中型建築衛生陶瓷廠。

二、生產技術的進步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年,建築衛生陶瓷不僅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生產工藝取得長足進步。

(一)衛生陶瓷。

一是改進坯體配方。宜興、沈陽生產的衛生陶瓷產品原來都是陶質的,強度較差,外觀質量不好控製。一九五四年盛厚興將沈陽陶瓷廠陶質坯體配方改為半瓷質配方,不僅提高了產品強度,而且解決了產品燒成冷卻期間和出窯後的炸裂問題。隨後,宜興和其他地方也相繼改為半瓷質配方,使衛生陶瓷產品材質提高了一步。

二是改善勞動環境。衛生陶瓷的生產工藝原是在坯體幹燥後進行修坯、打磨,車間內溫度高,灰塵多,勞動環境惡劣。一九五四年,根據工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唐山陶瓷廠首先試驗濕法修坯獲得成功,改善了勞動環境,提高了生產效率。隨後又將原料幹法粉碎改為濕法粉碎,降低了車間粉塵量,減少了工人中矽肺病患者。成型車間原來都是利用地炕采暖,工人要站在幾十度高溫的地麵上進行注漿、修坯。一九五八年開始改為蒸汽管路采暖,從此撤掉了工人腳下的“火炕”。

三是改變燃料結構,縮短燒成周期。中國南方燒製建築衛生陶瓷過去都是以鬆柴為燃料,利用龍窯或倒焰窯燒成。一九五六年,景德鎮市建築衛生陶瓷廠試驗以煤代替鬆柴燒製衛生陶瓷獲得成功。中國北方原用的以煤為燃料的倒焰窯,在燒製衛生陶瓷時,沒有任何儀器和工藝控製,隻憑老工人“眼觀火候”,燒成周期一般需要六至十天。經過不斷摸索,改善了燒成工藝製度,改進操作方法,勤添薄煤層,使燃燒充分,提高了熱效率,不但顯著地縮短了燒成周期,降低了煤耗,而且提高了產品質量。

四是提高釉麵質量。五十年代,中國的衛生陶瓷產品均為白色。為了提高產品白度,工人和技術人員認真總結經驗,多次改進釉料配方。一九五六年試驗成功氧化錫釉配方,使產品釉麵白度得到提高。一九五八年又試製成功添加氧化鋅和白雲石的釉料,從而解決了燒成溫度範圍窄的問題。釉麵裝飾不斷改進,大大提高了產品外觀質量。

(二)陶瓷麵磚。

一九五三年溫州西山窯業廠研製成功摩擦輪壓機,代替手工壓坯,提高了生產效率,工人勞動強度也有所減輕。一九五四年試製成功噴釉機,代替手工施釉,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施釉質量。一九五五年磨粉打漿機革新成功,減少了粉塵飛揚,改善了勞動環境。一九五四年試製成功黑色釉麵磚,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首次銷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九五五年,該廠用石灰質坯體配方代替原配方,降低了坯體收縮率,提高了坯體質量。

新中國成立後短短的十餘年間,建築衛生陶瓷工業得到很大發展。一九六○年,全國衛生陶瓷產量達141.1萬件,為一九四九年的235倍;外牆磚和地磚產量達117萬平方米,為一九四九年的177倍;釉麵磚產量達94.1萬平方米。品種不僅有釉麵磚、外牆磚、地磚、一般衛生陶瓷、陶管和建築琉璃,而且有彩色衛生陶瓷和火車、船舶用衛生陶瓷。五十年代末,北京十大建築所用的衛生陶瓷和牆體、屋麵裝飾材料,完全是中國自行研究、設計和生產的。中國生產的建築衛生陶瓷產品除供應國內需要外,還遠銷亞洲、歐洲、拉美、北美、非洲、大洋洲的41個國家和地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發展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八年,是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工業曲折前進的十八年。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二年產量下降;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產量回升,以後又明顯下降;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產量持續增長。

一、發展中的低潮

在六十年代初的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建築衛生陶瓷工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一九五七年決定建設的部屬重點企業,鹹陽陶瓷廠、漳州瓷廠和一些地方所屬陶瓷企業,均暫時停建、緩建。一些正在改建、擴建的工廠,也因縮減投資,而不能按原計劃進行建設。當時,許多地方的工業和民用建築由於片麵追求節約和推行“幹打壘”簡易建築,使建築衛生陶瓷產品滯銷,加之出口量減少,迫使不少工廠轉產和停產。

十年動亂期間,建築衛生陶瓷企業中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被廢止,新工藝和新產品試製受到阻礙,生產秩序陷於混亂。擴建後的景德鎮市建築衛生陶瓷廠,新建投產的鹹陽陶瓷廠、漳州瓷廠,生產不正常,連年虧損。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二年,全國衛生陶瓷產量平均每年遞減7.83%,釉麵磚產量平均每年遞減5.63%,其他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都未能很好完成。

二、新的轉機

一九七二年前後,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興建幾項大工程,許多新建的工廠、學校迫切需要衛生陶瓷,釉麵磚除供外銷外,其計劃產量僅能滿足國內需要的10%左右。為解決供需矛盾,國家建委建材局於一九七三年一月在唐山召開全國建築衛生陶瓷生產會議,會議由丁原主持。會上分析了形勢,統一了認識,總結了經驗,製定了發展規劃,確定了適合當時情況的對策,落實了生產計劃,提出了促進建築衛生陶瓷工業發展的一係列具體措施。這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對當時和以後幾年建築衛生陶瓷工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一九七三年十月召開的全國建築衛生陶瓷產品質量管理經驗交流會,製定了《建築衛生陶瓷產品質量管理辦法(草案)》。一九七四年召開的全國建築衛生陶瓷技術革新經驗交流會,推廣了多項行之有效的先進經驗。在這兩次會議推動下,各企業加強產品質量管理,逐步恢複和建立了各種規章製度,並廣泛開展了技術革新活動。原料濕法粉碎、管道注漿和“架子化”作業法、便器簡化成型等新工藝和新技術,在全國得以迅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