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產品質量的管理與監督(1 / 3)

中國機械工業產品質量的管理與監督

正確處理產品質量與數量的關係

新中國建立後,機械工業的產品質量,幾經起伏,有極其深刻的經驗教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正確處理產品質量與數量的關係。“一·五”期間,在機械工業主要企業中全麵采用蘇聯產品設計圖紙和製造工藝,按照蘇聯國家標準嚴格掌握產品質量。在管理方麵,學習蘇聯經驗,先後建立了計劃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等項製度,建立了技術後方,設立了理化試驗室、計量檢定室、工具車間和設備動力車間等,加強了生產技術準備工作。同時設立了技術檢查機構,加強對產品質量的檢查監督。所有這些都為保證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各級領導都比較重視質量。一機部部長黃敬十分強調要按照蘇聯工藝規程進行生產,要確保產品質量。一九五四年,上海汽輪機廠仿製捷克斯洛伐克產品6000千瓦汽輪機,黃敬到該廠檢查工作時,號召全廠職工認認真真,規規矩矩,一絲不苟地按工藝規程進行加工。經過全廠職工的努力,使產品全麵達到了設計要求。這樣做出的第一台汽輪機在淮南電廠已經運行了三十多年,一直保持良好狀態。其他企業仿製蘇聯的產品也大都能夠達到蘇聯國家標準的要求,一般產品質量比較好。對於少數產品質量較差的企業,一機部領導強調必須認真進行整頓。一九五四年一機部第二局對沈陽第二機床廠(後改名為中捷友誼廠)產品質量進行抽查,發現當年試製經過鑒定已開始批量生產的3種產品全部不合格,同時發現庫存零、部件大部分也不合格,設備、工夾具和計量器具中有相當數量的精度達不到要求。在部領導支持下,第二局責令該廠停產整頓,局長劉淇生親自去廠檢查工作,並組織蘇聯專家十幾人分批到該廠具體指導。經過八個月,整修了設備和工藝裝備,整頓了設計圖紙、工藝規程和各項規章製度,建立了正常的生產技術秩序,生產出了合格的產品。經過這次整頓,該廠產品質量在長時間內一直保持較好水平。

三年“大躍進”期間,由於高指標,盲目追求產量翻番,大部分企業隨意修改設計圖紙和工藝規程,肆意破除規章製度,打亂了生產技術秩序,撤銷了技術檢查機構,取消了對產品質量的檢查監督。由於企業管理混亂,生產上的瞎指揮和粗製濫造等原因,機械產品質量低劣的問題很嚴重。多數企業生產多年的老產品,達不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已達到的質量水平,很多新產品也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求。有些企業為了追求高產量,隨意簡化產品結構,並把它叫做“割盲腸”,實際上把對產品性能有重要關係的結構也割掉了。有些企業大造土簡設備,據不完全統計,三年“大躍進”期間,共生產簡易機床約28萬台,簡易軋機300多套和上千套簡易煉焦設備、上萬台小高爐等。以後的真實證明,其中大部分產品根本不能使用。還有些企業由於外購配套產品供應不及時、數量不夠,機器配不上電機,甚至連軸承都沒有配上,就將產品發往用戶,以致根本不能開動。一九五九年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已很嚴重,一機部部長趙爾陸先後於五月和六月間,連續兩次給機械工業各級領導發出公開信,提出整頓企業生產技術秩序、提高產品質量的要求。但到年底,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遭到了批判,整頓工作半途而廢。以後繼續追求產量翻番,產品質量並沒有好轉。

一九六一年,國民經濟開始調整,進行了企業整頓,強調“質量第一”,重新修訂了設計圖紙和工藝規程,重新建立了各項規章製度,恢複了生產技術秩序,重新建立了技術檢查機構和製度,產品質量得到恢複。到一九六二年九月,經整頓一年後,產品質量有所好轉。據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抽查結果,一等品率提高到14%,二等品率提高到60%,等外品由34%下降到26%。此後產品質量逐年穩步上升,至一九六五年達到曆史最好水平。上海微型軸承廠製造出精密微型軸承,部分質量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很多機床產品提高了精度儲備和精度保持性。在這個時期,還為國防工業研製了一些高精度、高水平的技術裝備,質量良好。

十年動亂,更為嚴重地打亂了企業的生產技術秩序,把必要的管理製度,誣蔑為“管、卡、壓”,很多企業銷毀了技術資料,破壞了測試設備,下放了技術人員,廢除了管理製度,取消了質量檢查,產品質量又一次嚴重下降。據一九七二年上半年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1482個企業的8737種產品質量的抽查結果,合格品僅為47%。個別企業的產品甚至全部不合格。惡性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北京金屬結構廠生產多年的液氯鋼瓶,曆來質量穩定,但從一九七一年八月到年底,在使用中竟發生八起爆炸事故,僅其中兩起就釀成傷亡300人的災禍。第一重機廠生產的冷軋輥,質量曾接近日本、聯邦德國同類產品的水平,但一九七一年給鞍山鋼鐵公司提供的14根軋棍中,就有13根斷裂。素以質量優良著稱的軍工、援外產品也發生質量事故。援外越野汽車除了較普遍存在的螺釘鬆動、漏油、漏水、漏氣和噪音大以外,有時甚至在關鍵時刻不能開動,造成嚴重後果。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在一份有關文件上嚴肅地批評了有的機械產品質量不好的問題。

一九七二年是機械工業根據周恩來批示精神大抓質量的一年。二月召開汽車質量座談會,八月同時召開機械產品質量和農機產品質量兩個座談會。九月下旬,在長春召開機械工業“提高產品質量、加強企業管理經驗交流會”,提出整頓產品質量、加強企業管理的問題,同時號召企業做好“三基”工作(即抓好技術基礎工作,做好企業基層的班組建設工作和組織好工人的基本功訓練),加強生產指揮係統,落實各項政策和開展勞動競賽。會上還討論修訂了設備管理和維修、質量檢驗、新產品設計和試製、工藝管理和安全生產等五項規章製度。一九七五年,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在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指出“還要講質量第一,……部和工廠必須百分之百地負責質量,過去的質量問題,就是由於製度不嚴,容易出差錯。各部要把關,要製訂嚴格的製度”。他還多次提出整頓企業的問題。為傳達貫徹上述指示,幫助企業擺脫生產上的被動局麵,一機部於一九七五年八月召集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機械工業廳(局)主要負責人的緊急會議,會上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部署。對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五年的兩次整頓,廣大幹部、群眾是積極擁護的,當時提出的具體措施和工作的部署也是可行的。但都遭到“四人幫”的反對和破壞,先後受到“批林整風”和“反擊右傾翻案風”的衝擊,而未能貫徹實施。據一九七七年上半年對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產品質量抽查結果的統計,在1085種產品中合格品隻有57.9%,其中一機部掌握的重點產品合格率僅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