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管理(1 / 3)

中國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管理

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建設

一、"一·五"時期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骨幹項目

一九五二年,國家提出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的建設方針。一機部根據國家的需要和財力、物力、人力狀況,確定以發展冶金設備、發電設備、采礦設備、運輸設備和金屬切削機床為建設的重點,並適當發展電器、電材設備、煉油化工設備和農業機械。在"一·五"期間,機械工業集中力量建設蘇聯援建的21項,民主德國設計的2項,按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技術建設的4項和自己設計的一批骨幹企業。各行業的重點是:重型礦山機械工業有第一重型機器廠、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太原重型機器廠、沈陽風動工具廠,電器工業有哈爾濱和上海的兩套發電設備廠,汽車工業有第一汽車製造廠,機床工業有武漢重型機床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石化通用機械工業有蘭州石油化工機器械廠等。這些重點項目的建成,為機械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保證"一·五"時期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一機部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確保重點工程的建設。明確了該部各職能司(局)的職責分工:計劃司負責中長期規劃,基本建設司負責年度計劃的安排和執行,基本建設工程局負責土建和安裝施工,設計總局負責設計編製、審查和廠址勘測,幹部司、勞資司、教育局負責為各建設項目調配幹部和培訓職工,生產準備辦公室負責新廠生產準備工作。各專業局都有專職副局長主管建設工作並設立了基建處。從該部機關到各院、所,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形成一個整體,把各方麵的力量統一組織起來,確保重點建設。從上到下,目標明確,思想統一,全力以赴,保證按計劃完成任務。

一機部采取了一係列的重要措施來保證重點建設項目。主要有:製訂切合實際的中、長期計劃;將年度計劃建立在認真進行綜合平衡的基礎上,保證物資供應;各級主管部門認真地及時地解決建設中的問題,地方有關部門要切實支援重點項目,建設單位要有比較雄厚的管理力量,設計單位要服務到現場,施工力量要有充分保證,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要做到認識統一,行動一致。

由於具有上述條件,"一·五"時期機械工業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得既轟轟烈烈,又紮紮實實,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務。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建設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廠是"一·五"時期機械工業最大的重點建設項目,投資6.2億元,廠區占地麵積150公頃,設備7.9萬台,設計能力年產解放牌載貨汽車3萬輛。在建廠初期,一機部就發出號召,要求有關基層企業、事業單位和部、局機關,都全力以赴支援第一汽車廠的建設。在施工力量上,建築工程部除派了強有力的直屬工程施工隊伍外,還調動了華東、中南、西北和當地的10多個施工單位,當地政府還動員民工參加建設。施工高潮的一九五五年,參加建設的人員達2萬多人。運輸部門也大力支援,據統計,一九五四年每天平均有300多節火車車皮運載物資到廠,在工廠主要交通路口,平均每分鍾有1.4輛汽車通過,長春市每天撥出50輛汽車、1200輛畜力車為第一汽車廠轉運物資。全國有70多個工廠為汽車廠製造設備和培訓職工。當地黨、政機關經常過問工廠建設,為工廠排憂解難,關心職工生活。為了照顧南方來的職工的生活習慣,專門供應大米,還從上海遷去飯店、理發館、縫紉店等。在汽車廠建設的同時,對有關協作廠進行了同步改造,保證汽車配件、輪胎等及時供應。又例如第一重機廠建設過程中,基礎打樁工程曾一度成為影響施工進度的關鍵,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短時間內集中了全國大部分打樁機,保證了施工進度。類似上述以實際行動支援和保證重點建設的事例,不勝枚舉。

"一·五"時期,由於認真貫徹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的建設方針,取得了投資省、速度快、質量好的效果。

一機部在"一·五"時期經過艱苦奮鬥,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7.44億元,形成固定資產21.38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78%,在73個限額以上的項目中,有40個建成投產,平均建設周期為兩年十一個月。投產後三年內回收投資的項目占總數的66.7%,三年到五年回收的占26.7%,超過五年回收的僅占6.6%。初步形成了哈爾濱、西安、長春、蘭州、洛陽等麵貌全新的機械工業基地,改變了機械工業以修配為主的性質,成為名符其實的機械製造工業。

二、兩次調整時期縮短基建戰線確保重點

三年"大躍進",基本建設戰線拉的過長,投資分散,效果很差。一九六一年國民經濟開始進入調整時期,壓縮基本建設戰線。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下降,一九五九年的投資為32.54億元,一九六二年下降到1.23億元,調整時期的年平均投資為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平均投資的十分之一。由於把有限的投資集中用於發展化肥設備、精密機床、煉油設備、儀器儀表、國防軍工配套和原子能設備項目的建設上,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

在此期間,建成投產的大中型項目37個,主要有第一汽車廠的越野車車間,武漢和上海的反應堆工程項目、北京重型電機廠的擴散機工程項目,北京、天津、無錫的精密機床和零件廠,開封高壓閥門廠,機械工業短線配套產品"四機兩泵"(中型電機、風機、壓縮機、製氧機、高壓泵、真空泵)的有關工程和為水壓機配套的項目。同時建成了從日本引進技術的山西榆次液壓件廠和河南中原量儀廠。

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左"的影響下又一次拉長了基本建設戰線,重複"大躍進"時期的錯誤做法。一九七九年四月,中央針對當時的經濟狀況,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調整的中心環節是壓縮基本建設規模。一九七八年機械工業預算內投資為12.66億元,一九七九年下降到5.16億元,一九八○年又下降到2.59億元。一九七八年年底,機械工業的在建工程共522個,其中大、中型項目125個。到一九八○年年底,在建項目壓縮到122個,其中大中型項目22個。但是,由於當時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思想不統一,建設項目雖然減少了,建設規模並沒有真正壓下來,退得不夠。許多建設單位仍在極力超計劃,爭貸款,加大自籌資金。一九七九年與一九八○年實際完成的基建投資,分別達到7.93億元與7.66億元,超出計劃很多。一九八○年年底,國務院提出"必須進一步壓縮基建投資規模",確定一九八一年機械工業國家預算內撥款為1.3億元。按這個投資水平,完成當時的在建項目,還要十年時間。在這種形勢下,一機部製定了貫徹調整方針,嚴格控製基本建設規模的10項措施,確定一九八一年在建工程大、中型項目為15個,小型項目為96個。凡未列入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設計劃的項目,一律按停、緩建處理,續建項目不受原設計綱領的束縛,按實際需要複查,核定投資,包幹使用。這樣,才把基本建設規模壓縮下來。由於把投資用於有限的目標上,同時抓了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的工作,注意提高經濟效益,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的五年時間,共完成投資32.97億元,新增固定資產.05億元,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率達97%,高於曆史最好水平。五年竣工驗收的有大中型項目12個,小型項目48個,另外還有部分投產的項目39個。建成投產的項目,經濟效益也比較好,特別是一些引進技術的項目,如杭州製動材料廠、東方絕緣材料廠聚丙烯薄膜車間、南京電瓷廠火花塞分廠等工程。

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說明,凡是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建設目標明確,投資規模和國力相適應,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證重點工程的,建設速度就快,投資效果就好。反之,必然拉長基本建設戰線,造成點多、線長、尾巴大、欲速不達的後果。

三、優先保證重點,加速"三線"建設

"一·五"和"二·五"期間,一機部有計劃地在內地建設了一批機械工廠,但是內地機械工業在生產能力、企業數量、職工人數、固定資產、機床擁有量、生產總值等方麵,同沿海相比,基礎仍很薄弱,一些關鍵的機械產品內地還不能生產,布局很不合理。

一九六四年,中共中央提出加強"三線"建設的方針後,一機部決定把建設投資主要用於"三線"地區,計劃用五年或稍多一些時間,將"一線"地區有關企業"一分為二",搬遷到"三線"地區,建設一批按專業化協作方式組織起來的軍民結合的機械工業基地。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安排,體現了重點建設"三線"的方針。一機部在"三線"地區的投資,占機械工業"三·五"時期全部投資的70%,其中"三線"地區重點建設項目投資,占機械工業全部重點項目投資的93%。"三線"地區建設項目有240項,占機械工業全部項目總數的92%。

一九六四年下半年開始,就在"三線"地區選擇廠址,一九六五年,大規模"三線"建設全麵展開。為了實現這項建設計劃,同"一·五"時期一樣,突出重點,貫徹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針,並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強領導組織搬遷。

為了搶時間,爭速度,第一批搬遷項目,是利用西南、西北地區已投產的小廠或"大躍進"後的停、緩建工程為立足點,從沿海地區選擇對口廠組織搬遷,並采用"三老帶三新"(沿海老廠帶新廠、老人帶新人、老設備帶新設備)的原則,進行緊急搬遷。在沿海和內地有關黨政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49個搬遷項目,隻用了兩、三個月就搬遷完畢。如蘭州真空設備廠是利用蘭州七裏河通用機器廠的舊址,秦川機床廠是利用寶雞電焊條廠的舊址,長江起重機廠是利用瀘州電廠的舊址,很快在新地點組織生產。

"三線"建設條件艱苦,情況複雜,任務緊急。廣大職工響應號召,不計較工作和生活條件,不計較個人得失,從沿海地區的大城市,轉移到內地、山區,勤勤懇懇地為機械工業開拓新的基地,這是順利實現搬遷的重要思想基礎。

為了及時解決搬遷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第一批搬遷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對搬遷工作的領導。一機部於一九六五年成立第七辦公室,專門負責搬遷工作中上下左右的聯係和協調,召集"一、三線"地區的代表和對口廠商談,確定搬遷項目、搬遷規模、搬遷地點,製定計劃,簽署協議,協助解決遷出和遷入單位之間存在的問題,保證了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分別派出西南和西北兩個工作組,代表一機部具體指揮"三線"建設和搬遷工作。由於采取以上措施,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第二批搬遷的項目,如貴州新添光學儀器廠(後改為新天光學儀器廠)、貴州虹山軸承廠、寧夏大河機床廠等,都很快在新址建成投產。

(二)新建一批大中型企業。

在內地新建的項目,大多是大中型的骨幹企業。為了保證這些項目的建設進度,分別成立了若幹地區指揮部,負責對地區內的建設項目,籌組領導班子,選擇廠址,組織勘察設計,並在計劃進度、施工力量、物資供應、人員調配等方麵進行統一安排。

新建的大中型項目,多數采取由沿海若幹對口工廠承包建設的辦法。第二汽車廠是由32個單位包建,其中第一汽車廠包建11個分廠,上海市包建2個,武漢市包建1個。各包建單位的任務是,包建設、包搬遷、包投產。這種由許多單位支援的大型建設項目,通過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的方式,集中力量,加快了建設的步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九六六年一年,建成投產的大中型項目有18個。其中,青海第二機床廠、蘭州軸承廠的建設周期,為一年兩個月。投資1000萬元的貴陽軸承廠,建設周期一年七個月,建設速度是很快的。"三·五"時期,在"三線"地區共建成大中型項目35個,平均建設周期為三年三個月。

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五年,共計搬遷了241個工廠,內遷職工6.27萬人,搬遷設備1.77萬台,安裝新設備2900台,累計竣工麵積為1720萬平方米,建成大中型項目124個,累計完成投資69.44億元。包括搬遷項目在內,到一九七五年,已形成固定資產112.01億元。職工人數由一九六五年的32.76萬人,增加到一九七五年的117.51萬人。在"三線"地區,形成了四川德陽、重慶、鄂西、陝西漢中、甘肅天水、貴陽、西寧等新的工業基地,形成了為數眾多的中小工業城鎮。這不僅改變了機械工業的布局,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內地、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由於貫徹了突出重點、優先保證的方針,"三線"建設工作開始時開展得比較順利。特別是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建設速度是很快的。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幹擾,建設速度受到很大影響。但廣大職工克服了重重困難,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績。

由於多數"三線"建設項目比較充分地利用了當地的原有基礎,沒有過多的進山、進洞項目。同類型的主機廠和協作廠,相對集中在一個地區,形成了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新的工業基地。但是,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三線"建設總的進度要求過急,很多項目主要考慮利用老廠原有條件,進行翻版、複製,因而技術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大部分設備是從老廠搬遷過去的舊設備,生產效率和工藝水平都較低。加上許多地方交通運輸不便,受到物資供應、能源、信息等條件的製約,使"三線"企業生產成本高,競爭能力差,生產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難。一九八五年,國務院召開"三線"企業會議,提出"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方針,對"三線"企業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調整,加強技術改造,提高技術水平。

對原有工廠進行技術改造

為了適應社會對機電產品的需要,充分利用原有工廠,不斷進行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對機械工業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由國家基本建設投資進行改建、擴建和使用生產基金進行技術改造,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原有工廠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和結構有所不同。"一·五"時期,為適應社會主義大規模建設,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對原有工廠不斷進行改建、擴建與技術改造,任務也是十分艱巨的。

對原有工廠進行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內容也有所不同。五十年代的重點,是改造一些基本處於手工修配狀態的老廠,成為正規生產的機械工業企業。六十、七十年代的改造重點,是解決機械工業發展中出現的缺門短線產品和生產中的薄弱環節,主要是提高產量。八十年代開始,機械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重點,從以新建為主,轉變為以挖潛、革新、改造為主,使機械工業原有工廠改造的內容,進入了以"上質量、上品種、上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新階段。

一、通過改造提高生產能力

據一九五三年統計,一機部有直屬企業114個,職工15萬人,各種機床2萬台;地方國營機器廠有400個,私營機器廠有5500個,共有職工10萬人,機床1.5萬台。這是機械工業發展的起點。

一九五三年六月,一機部發布《關於目前國營機械工業的情況及今後工作部署的指示》,提出就現有工廠加以調整和進行技術改造,配合蘇聯的技術援助,為國家實現五年計劃提供必要的工業設備。並把原有企業的改造和生產活動與新企業的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使機械工業逐步成為獨立而完整的機械製造業。在"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的技術改造和新廠建設,一直是遵循這個指示進行的。

在工作中,經過反複調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明確了對原有工廠進行改造,必須摸清其物質條件(建築、設備、公用係統、廠區麵積和周圍條件等)和技術狀況(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等),根據國家的需要,和財力、物力的可能,充分利用原有基礎,經濟合理地進行改造。圍繞著增加產品數量、擴大品種、提高質量的要求,對原有基礎較好、麵積有擴展餘地的企業,進行較大的改建或擴建,對基礎雖好但麵積沒有發展餘地的企業,進行小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