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規劃與布局的工業管理2(1 / 3)

2.廣西壯族自治區。

解放前,柳州中國農械公司(現柳州機械廠前身)是廣西唯一的機械廠,隻有20多台機床和220名職工,生產手搖榨油機、畜力榨蔗機等簡易產品。廣西機械工業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發展起來的,已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一九八五年,全區機械工業擁有1928個企業,職工24.34萬人,產值29.59億元,比一九五○年增長了280倍,在全區工業產值中占23.88%,在全國機械工業產值中占1.3%,居第二十一位。

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已擁有冶金礦山機械行業、電器行業、石油化工通用機械行業、儀器儀表行業和汽車行業等。有一批重點企業,如南寧冶金礦山機械廠、柳州工程機械廠、桂林電力電容器廠、柳州汽車廠、柳州微型汽車廠等。已發展了2000多個品種,其中,大型裝載機、無油潤滑壓縮機、洗選機械、小型拖拉機、電力電容器、微型汽車、油鋸等產品在全國已有一定地位。已能提供日榨1000噸甘蔗製糖和年產10萬噸水泥的中小型成套設備,以及1萬千瓦以下水力發電機組。已有40多種機電產品出口東南亞和法國、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自治區擁有柳州、南寧、桂林、梧州、北海等5個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各具特色。如南寧市的礦山洗選設備、小型柴油機、小型拖拉機等,柳州市的工程機械、中型載貨汽車、微型汽車、空壓機等,桂林市的電力電容器、量刃具、機床、食品包裝機械、電表等,梧州市的中小型鍋爐、起重機械、光學儀器等,北海市的風機、水泵等。

二、在內地建立了初步基礎

從“一·五”時期開始,機械工業即在內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西安的輸變電設備和自動化儀表,蘭州的石油化工機械,洛陽的礦山機械、拖拉機和軸承,武漢的重型機床和電站鍋爐,鄭州的磨料磨具,太原的重型機械,以及湘潭的電機電器等製造廠,其中不少項目是蘇聯援建和民主德國設計的大型項目。通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又大規模地發展了內地機械工業的力量。

三十六年來,機械工業60%的投資用於內地建設,全國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值計)的54%在內地,使內地機械工業的產值增加了300多倍,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比重,由解放初期的11.1%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37.2%。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科研相結合的機械工業基地,擁有41個產值在3億元以上的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

(一)四川省。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地區的機械企業大量內遷。四川省,特別是重慶市,是大後方機械工業的集中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大部分工廠東返,加上國民黨統治區經濟崩潰,到解放前夕,機械企業已所剩無幾。一九四九年底,四川省機械工業除軍工廠外,僅有23個工廠,隻能生產少量簡易產品;總產值2300萬元,隻占全國機械工業總產值的3.2%,占全省工業產值的3.1%。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對四川省機械工業的發展給予極大的關注,特別是“三線”建設時,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年的十五年中,國家對四川省機械工業的投資總額近60億元,占同期全國機械工業總投資的16.8%,占同期全省工業投資的30%左右。當時從沿海各地組織了121個單位,通過全遷、分遷和技術支援等形式,建設了82個企業和5個重點研究所。四川省機械工業在西南、西北兩大區同口徑的“三線”建設中,企業占33%,職工占39%,固定資產占36%,金屬切削機床占35%。現有能力大多是在“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如該省機械廳係統600萬平方米的生產建築麵積中,有四分之三(447萬平方米)是在“三線”建設開始以後新建的,使處於落後狀態的四川省機械工業一躍而處於全國前列。通過“三線”建設,除原來有一些基礎的重慶、成都兩市得到進一步充實外,在自貢、德陽、瀘州、簡陽、涪陵、綿陽、灌縣等市、縣都建設了不少機械企業。

到一九八五年,四川省機械工業有企業7921個,擁有職工120萬人;固定資產原值122.65億元,僅次於遼寧;機械工業產值123.6億元,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5.53%,居第六位,占全省工業產值的27.22%。比一九四九年增長了500多倍,平均每年遞增18.9%,遠高於同期全國機械工業14.8%的增長速度,四川省的機械工業已成為該省工業的重要支柱。

四川省機械工業大型骨幹企業多,技術裝備強。第二重型機器廠、三大動力設備廠、東風電機廠、東新電碳廠、四川儀表總廠、四川汽車廠、成都量具刃具廠、寧江機床廠、重慶機床廠、長江起重機廠等大型骨幹企業,集聚了大量高水平的技術力量和裝備,精密、大型、數控機床擁有量居全國第一位。該省機械廳係統擁有1萬平方米以上的車間39個,裝有100噸級以上吊車的車間9個,最大吊車315噸。

該省機械工業按照戰備的生產布局進行安排,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生產體係。從基礎件、基礎機械到大型成套設備、配套設備都有一定基礎。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大型、關鍵設備,如20萬千瓦火電機組、裝於葛洲壩電站的17.5萬千瓦水電機組、4200毫米厚板軋機、大型空分設備、240萬大卡透平冷凍機、重型越野汽車、16—65噸輪式起重機、高精度單柱光學坐標鏜床、2000毫米精密滾齒機、核原料加工設備、加速器,以及各種工業自動化控製儀器儀表等。

(二)湖北省。

湖北省的機械工業已有110多年的曆史,解放前主要是搞修配,隻能少量製造如軋花機、壓麵機、磚茶機等一些簡單機器和小功率的蒸汽機、煤氣機等。一九四九年解放時,機械工業產值僅581萬元(按一九五二年不變價格計算)。

解放後,湖北省是機械工業重點建設地區之一,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機械工業部係統在該省的基建投資占全係統投資額的9%以上。“一·五”時期,除新建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等大型骨幹企業外,還陸續對武漢柴油機廠等一批老企業進行改造。“大躍進”和三年調整時期,相繼建設了武漢汽輪發電機廠、湖北拖拉機廠和武漢的汽車製造廠等一批重點企業。在“三·五”、“四·五”時期的“三線”建設中,湖北省機械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建設了第二汽車廠、襄陽軸承廠、紅旗電纜廠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為第二汽車廠配套的幾十個工廠也都陸續建成,這些企業在“六·五”時期得到了完善,至此,湖北省機械工業的規模與實力已進入全國的前列。一九八五年,該省機械工業共有企業4871個,職工79.3萬人。三十六年來,產值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一九八五年達113.21億元,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5.07%,居全國第八位;占全省工業產值的比重,由解放初期不到5%提高到26.74%。

到一九八五年,湖北省機械工業已能生產8000多種機械產品。汽車工業是湖北省機械工業的重要支柱,汽車行業共有企業110多個,除以二汽為龍頭的東風係列汽車,已形成從汽車主體到附件、配件生產的一條龍綜合體係外,改裝車共有6大類、112個品種,年產量8000輛左右,居全國首位;還發展了40噸到80噸特種汽車係列;汽車配件和汽車標準件有1200多種,也是優勢產品;汽車工業的產值占全省機械工業產值的比重,將近三分之一。除汽車工業外,農機、機床、電工和通用機械產品的生產也有一定優勢。如農機工業,已形成以中小型拖拉機和動力機械為中心,以小型水田耕作機械為重點,從主機到各種農機具的配套、配件生產的一條龍。機床行業,綜合規模居全國第五位,重型機床、萬能磨床、搖臂鑽床等都是具有特色的產品。電工行業,武漢鍋爐廠、紅旗電纜廠所生產的黑液爐、旋風爐、餘熱發電等特種鍋爐和50萬伏鋁鎂合金導線、海底直流電力電纜、淺海海底通訊電纜產品,都是在全國具有特色的產品。

(三)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的機械工業,是在抗美援朝時北遷擴建工廠和“一·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抗美援朝開始後,一批機床、電機、電器、電線、工具、軸承等機械廠從遼寧省遷到黑龍江省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三市並加以擴建。“一·五”時期,黑龍江省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地區之一,蘇聯援建的機械工業項目,在黑龍江省的就有9項,即第一重機廠、哈爾濱鍋爐廠(一、二期)、哈爾濱汽輪機廠(一、二期)、哈爾濱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哈爾濱量具刃具廠、哈爾濱電表儀器廠、哈爾濱電碳廠。此外還有國內設計擴建的齊齊哈爾第一和第二機床廠、哈爾濱第一工具廠、佳木斯電機廠、阿城繼電器廠等。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黑龍江省已經成為機電產品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一九八五年,該省共有鄉鎮以上機械工業企業4472個,擁有職工80.8萬人,固定資產78.3億元;機械工業產值72.97億元,占該省工業產值的20.75%,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3.26%,居全國第十一位;利稅總額8.85億元。

該省一九八五年能夠製造的機電產品約8000種(其中屬於機械工業部歸口的產品6600種)。在各行業中,以電工行業最具特色,約有3000個品種,從各種電材、電機、電控到成套發電設備的品種係列都比較配套,無論產品等級、產量比重、技術水平,大都居全國前列。

黑龍江省是國家大型發電設備、重型和大型鍛壓設備、大型冶金和軋鋼設備、大型化工設備、量刃具、工業軸承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三十多年共提供水力和火力發電設備3000萬千瓦,占全國同期新增發電設備裝機總容量的三分之一。

該省機械工業具有比較雄厚的技術基礎,有一支能力較強的科研隊伍,有科技人員5萬多人;科研機構和試驗研究條件也有一定基礎,僅機械工業部係統即有麵向全國的一類所3個、二類所10個,還有省、市辦的綜合所14個,重點企業辦的研究所22個。擁有一批大型關鍵設備,如萬噸水壓機、16米和9米立車、25米臥式車床、20米深孔鑽床、5米滾齒機、直徑254毫米落地鏜、20噸工頻爐和320噸超速動平衡機、400—900萬電子伏特直線加速器等一批關鍵生產設備和測試設備。

(四)河南省。

解放前,隻有鐵路、公路和煤礦的幾個修配廠,機械製造基本上是空白。解放後,是機械工業重點建設地區之一,也是內地各省機械工業起步較早的地區。“一·五”時期,即開始了第一拖拉機廠、洛陽軸承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第二砂輪廠等一批蘇聯援建和民主德國設計的重大項目的建設;在“二·五”時期和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又安排了一批大、中型項目的建設。

到一九八五年,河南省機械工業是該省四大工業部門之一,共有企業4234個,產值達70.1億元,占全省工業產值的21.8%,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3.1%,居全國第十二位。該省機械工業擁有全國性的骨幹企業和重點企業59個,其中如第一拖拉機廠、洛陽軸承廠、洛陽礦山機器廠和鄭州第二砂輪廠等,都是同行業中規模較大,技術力量較雄厚的骨幹企業。

該省機械工業在地區分布上北重南輕,豫北地區占四分之三以上,特別是隴海線上的洛陽、鄭州、開封三市,是該省機械工業集中的城市,占全省機械工業產值的60%以上。已能生產汽車、拖拉機、大型穀物聯合收割機、大型洗煤設備、煤礦綜采設備、大型礦山提升設備、大中型水泥成套設備、直徑5米以上特大型軸承和為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配套的高壓開關以及繼電保護裝置等。其中以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為主的農業機械,以大型煤田開發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洗選提升和采掘設備,具有產品開發、設計、檢測能力綜合性生產、科研基地的軸承、磨料、磨具、氣動量儀等產品,都是河南省的優勢產品,在全國居領先地位。

(五)陝西省。

抗日戰爭時期,陝西省機械工業曾有較快發展,全省擁有機械修造廠45家,生產機床500台左右。但到一九四九年,僅在西安、寶雞、蔡家坡等地有9個小型機械修配廠和一些修理作坊,職工3000多人,機床500多台,生產5寸步犁、紡織機、皮帶車床等,產值370萬元,占全省工業產值的6.6%,力量極為薄弱。

解放後,該省是機械工業戰略建設地區之一,有蘇聯援建的西安開關整流器廠、西安絕緣材料廠、西安電力電容器廠、西安電瓷廠等4個項目和民主德國設計的西安儀表廠。五十年代末期,這些項目陸續建成投產,西安市作為機械工業的新基地初具規模。“三線”建設,陝西省是重點地區,僅機械工業部係統即先後從沿海遷建30個企業和車間,其中包括秦川、漢江、漢川3個機床廠,關中、漢中2個工具廠,陝西壓延設備廠、陝西汽車廠和陝西汽車齒輪廠、黃河工程機械廠等16個大中型項目。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共興建了154個大中型企業和一批科研單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西安、寶雞、漢中等機械工業基地,大中型骨幹企業數,僅少於上海和遼寧。到一九八五年,該省機械工業共有企業2867個,職工65.54萬人,機床6.3萬台,固定資產(原值)達86.81億元,僅次於遼寧、四川、上海、江蘇、湖北。一九八五年,實現產值64.97億元,占全省工業產值的38.36%,是機械工業產值比重最高的一個省。機械工業已成為陝西省的主體工業;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2.91%,居第十四位。

該省機械工業擁有一批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的行業和大類產品。優勢行業,有電器設備製造業,主要由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西安電機總廠、西安鍋爐總廠、銅川電力機械公司等63個企業組成,職工近4萬人。其中西電公司擁有11個企業、5個專業研究所,職工2.8萬多人,裝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套高壓試驗設備,能生產11—50萬伏交流和10萬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具有150萬千瓦電站裝機的配套能力,占全國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研製、生產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的重要基地。儀器儀表工業,有生產企業34個,職工3.7萬多人,擁有一批骨幹企業,如西安儀表廠、寶成儀表廠、西安石油勘探儀器總廠等,都是4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特別是“六·五”時期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產品技術水平、成套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自動控製、航空、航海、地質勘探和光學儀器,在全國居重要地位。精密機床,擁有漢江、漢川、秦川、陝西4個重點企業,優勢產品如高精度螺紋磨床、精密齒輪磨床、坐標鏜床、高精度外圓磨床,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重型汽車,主要有陝西汽車廠及其配套的陝西汽車齒輪廠,是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生產軍用越野汽車,12噸和13.5噸自卸載貨汽車,已批量生產。此外還有推土機和叉車,中小型精密軋機和鍛壓設備,大型風機和節能裝置(陝西鼓風機廠的煉油廠煙氣回收透平裝置、高爐煤氣餘熱發電透平裝置、化肥廠硝酸尾氣能量回收裝置),中型石油設備和紡織機械等,都是該省的優勢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