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規劃與布局的工業管理 1(2 / 3)

三十多年來,上海機械工業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仿製簡易產品發展到製造精密尖端設備和大型、關鍵設備,從生產單機發展到組織生產成套設備。已能生產100多個大類、2萬多種產品。主要行業大致的發展情況:電站設備,解放前是空白,從一九五五年生產6000千瓦機組開始,到一九八五年累計生產了火力發電設備2031萬千瓦,成為全國火力發電設備製造業主要基地之一。機床,解放初期隻能生產少量簡單的台鑽和普通車床,一九八五年已能生產各類機床200多個品種,產量達1.3萬台,比一九四九年增長18倍,已有一批機床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冶金設備和礦山設備,解放初期很少生產,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發展很快,不斷向高級發展,生產了130噸純氧頂吹轉爐、1200半連續冷軋機、6160連軋機、W2—100型全液壓挖掘機、3米巷道聯合掘進機等大型設備和年產200萬噸綜合采煤設備。化肥設備,五十年代初期開始生產年產800噸合成氨的氮肥設備,七十年代中期設計、製造了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型化肥設備,先後為全國上千個化肥廠提供了成套設備。輕工機械,已能生產4000克、32000克大型注塑機、書版膠印輪轉機、彩色印版輪轉機、超級壓光紙機、啤酒設備等;造紙機械、印刷機械都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塑料機械占五分之二,人造板設備占70%以上。正在建立中國轎車生產基地和核電工業設備的科研、生產基地。

2.江蘇省。

一九○九年創建的無錫協記機器廠是江蘇近代機器工業的開端,但全省機械工業到解放時產值隻有2800萬元。解放後,得到很快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更快。一九八五年,全省有機械工業企業12230個(不包括村辦機械企業),僅次於浙江省。職工199.6萬人,擁有金屬切削機床11.7萬台,固定資產(原值)112億元。一九八五年機械工業產值259.93億元,為一九七八年的2.9倍,七年平均年增16.3%,超過同期全國機械工業年增11.9%的速度,僅次於浙江和廣東。在全國機械工業中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8.86%提高到11.63%,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在該省工業產值中的比重由一九四九年的1.6%,上升到30.10%,已成為江蘇四大支柱產業中比重最大的一個產業。

該省機械工業已經形成一批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骨幹力量,共有重點企業和骨幹企業183個,次於上海、遼寧居全國第三位。其中如無錫機床廠、南京機床廠、常州柴油機廠、無錫柴油機廠、無錫油泵油嘴廠、常州拖拉機廠、南京汽車廠、南京汽輪電機廠、常州絕緣材料廠、徐州工程機械工業公司、南京電影機械廠、江南光學儀器廠等,在行業中居重要地位。

該省鄉鎮機械工業發展很快,一九八五年企業達6558個,產值達67.19億元,占全省機械工業產值的25.85%。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江蘇省機械工業已經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中小型機械產品重要生產基地,一九八五年生產了1.2萬多種機電產品。其中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頗具特色的產品,如無錫的無心磨床、內圓磨床和軸承磨床、油泵油嘴、液晶顯示器具、螺旋流動研磨機等,蘇州的機床電器、鋼玉球形軸承和寶石軸承、鑄造機械,常州的小功率柴油機、手扶拖拉機、聚酯薄膜複合材料和電工油漆等絕緣材料,南京的高精度數控車床、圓柱齒輪加工機床、電影機械、光學冷加工設備、分析儀器和顯微鏡、高壓電瓷、玻璃絕緣子、火花塞、輕型載貨汽車、燃氣輪機、高速重載和精密齒輪,徐州的汽車起重機和壓路機等。

3.浙江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浙江省的機械工業發展迅速。一九七八年居全國機械工業的第十五位,屬中等水平。一九八五年機械工業產值125.93億元,為一九七八年的4倍多,平均年增24%,遠高於同期全國機械工業增長的速度,居全國首位。在全國機械工業中的比重由2.25%上升到5.63%,僅七年時間,由第十五位躍居第五位,一九八五年共有企業13516個,是企業個數最多的省。

科研有一定基礎,擁有專業科研單位100多個,由聯合國部分資助的杭州軸承試驗中心和浙江電除塵器研究中心已初具規模。工業汽輪機、餘熱鍋爐、製氧機、齒輪箱、汽車摩擦材料、茶葉機械等研究所,在全國已有一定聲譽。

該省機械工業中小型企業多,裝備和工藝條件較差,又毗鄰具有強大機械工業實力的上海和江蘇,他們利用地處沿海、信息靈通和中小型企業“船小好掉頭”、經營靈活等有利條件,避開上海、江蘇的優勢,製訂了“新、特、輕、高”的發展方針,在努力發展品種的基礎上,形成一大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物美價廉、競爭能力強的具有特色的名牌產品,已能生產約8000個品種。“六·五”期間形成了45種在全國有一定優勢的特色產品,除杭州汽輪機廠的工業汽輪機、杭州鍋爐廠的餘熱鍋爐、杭州重機廠的鬥輪挖掘機和2立方米液壓挖掘機、杭州製氧機廠的氣體分離設備、杭州機床廠的精密平麵磨床、杭州齒輪箱廠的船用齒輪箱等大中型特色產品外,還發展了大量的中小型特色產品,如拉鏈葫蘆、台鑽、小功率柴油機、低壓電器、水表、鏈條等優勢產品,暢銷國內外。“六·五”期間,出口創彙超過1億美元。

鄉鎮機械企業是浙江省機械工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九八五年約有7879個,居全國首位,當年產值30.23億元,僅次於江蘇。

(二)北京市、天津市。

解放前,北京市僅有幾個修械所之類的修配廠,談不上什麼機械工業。天津市近代機械工業發軔較早,有一些機械廠、點,但主要是修配性的,底子很薄,一九四七年全市機械工業總產值隻占全市工業產值的0.96%,在全市工業生產中不占重要地位。解放後,北京是機械工業的重點建設地區之一;天津市的機械工業發展也較快。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兩市都已形成門類較多、具有較強科研力量的綜合性機械工業基地,在全國機械工業中已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一九八五年,京、津兩市機械工業分別擁有企業1962個和1874個,職工67.52萬人和58.14萬人;產值分別達101.15億元和92.24億元,分別居全國第九位和第十位;按城市計僅次於上海市,居全國主要城市的第二和第三位。產值和實現利稅占全市工業的比重,兩市都由解放初期的不到1%,增加到三分之一左右,成為兩市工業的重要支柱。

一九八五年,兩市機械工業各有重點企業、骨幹企業110個左右,其中有北京第一機床廠、北京汽車廠、北京第二汽車廠、北京人民機器廠、北京重型機器廠、北京重型電機廠、北京內燃機總廠、北京分析儀器廠、北京光學儀器廠和天津第一機床廠、天津拖拉機廠、天津動力機廠、天津重型機器廠、天津發電設備廠、天津液壓件密封件工業公司等重點企業。還擁有眾多的大專院校和科研設計單位(共有一機部及其有關局所屬科研設計單位50多個,其中北京近30個,天津20多個),對機械工業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解放前,兩市隻能生產一些簡單的機電產品,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兩市都已掌握約8000個品種。北京市已能生產10萬千瓦和2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中小型柴油機和汽油機、輕型越野車、輕型載貨汽車、日用電器、銑床、成份分析儀器、大地測量光學儀器、物理光學儀器和色譜、波譜等各種大型精密科研儀器、真空鍍膜設備、大型輪式起重機、高速越野汽車起重機和液壓叉車、多色膠印機和電子分色機等印刷機械。天津市已能生產貫流式和蓄能式等水力發電機組、中型輪式拖拉機、中功率柴油機、弧齒和直齒等齒輪加工機床、平地機等工程機械、工業過程自動化控製和能量計量等儀表、照相機和複印機等文教辦公設備。這些產品在技術水平、品種和產量上都居國內領先地位,已形成一定的特色或優勢。電機、電器、水泵、風機等通用設備,也都有較好基礎。一九八○年後,兩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取得較好成績。機械密封件、蝶閥、液壓件、低壓電器、機床電器等產品,已有不少品種按引進技術要求投入批量生產。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和機床數控係統等產品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高級吉普車、微型汽車、複印機等產品的國產化已經取得較好成績。這些產品大多已達到國際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

兩市有不少機械產品在全國占有較大比重。一九八五年兩市汽車產量7.1萬輛,占全國的16.2%,中型拖拉機0.9萬台,占20%,內燃機811萬馬力,占14.6%,起重機械6.1萬噸,占19.3%,發電設備93.2萬千瓦,占16.6%。

(三)遼寧省。

四十年代,遼寧省機械工業即有一定基礎,但由於解放前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幾度破壞,原有基礎已經所剩無幾。到一九四九年,全省機械工業總產值2.2億元,(按一九五二年不變價格計算)。解放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不僅恢複了原有規模,還得到很大發展。一九八五年共有企業7580個,職工186.8萬人,總產值187.96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8.3%,占全國機械工業總產值的8.41%,次於上海、江蘇,居全國第三位。遼寧省機械工業總的規模(按固定資產計)居全國首位。

遼寧省機械工業的生產門類比較多,在全國202個大類機械產品中,能生產159類,占四分之三以上,其優勢行業是工業設備、通用機械和交通運輸機械製造業。生活用機械製造業、日用金屬品製造業和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儀器儀表、機電一體化產品,正在開發中。

該省機械工業已具有一定的成套製造能力。能夠製造50萬伏超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以12立米電鏟為代表的大型露天礦采掘設備,年產11.5萬噸乙烯成套設備,15萬噸合成氨、24萬噸尿素成套設備,鍍鋅板成套設備和30萬千瓦、6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配套的機、泵、閥設備等。“六·五”期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提高產品水平取得較好成績,如大連重機廠的小方坯連鑄機、大連起重機廠的冶金專用起重機(已為寶鋼一期工程提供50多台)、沈陽水泵廠的大型火電機組給水泵、沈陽鼓風機廠的大型透平壓縮機、沈陽第三機床廠的數控機床等。從而加快了該省機械工業技術進步的進程,也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高。

遼寧省大型骨幹企業多,共有骨幹企業和重點企業近200個,居全國第二位,占全省機械工業部係統固定資產和產值的60%以上,許多企業是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專業設備製造廠。

遼寧省機械工業集中的城市多,沈陽、大連兩市的機械工業產值在全省的比重分別為42.7%和18.9%,還有撫順、鞍山、阜新、錦州、丹東、朝陽、營口、遼陽、本溪等9個機械工業產值3億元以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