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1 / 3)

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

增強企業活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進行經濟體製改革,實行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為搞活企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機械工業企業內部改革有了較大進展,實行廠長負責製、分權管理、經濟責任製,發展橫向經濟聯合。企業的經營管理從單純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經營觀念、競爭觀念、服務觀念、經濟效益觀念逐步樹立,改革增強了企業活力。

一、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

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改變過去把企業作為行政管理部門的附屬機構的地位,使企業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成為具有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法人地位的企業。

一九七九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幹規定》。一九八四年國務院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產品銷售、產品價格、物資選購、資金使用、資產處置、機構設置、人事勞動、工資獎勵、聯合經營等十個方麵提出了要求。機械工業按照本行業特點作了補充規定:在生產上,企業在保證完成國家任務的前提下,可通過市場調節,承接訂貨和來料加工任務。在銷售上,企業分成的產品、超產的產品、國家計劃內分配部門不收購的產品、庫存積壓產品、試製新產品等,可以自銷。在產品價格上,把實行浮動價格的產品範圍擴大到絕大部分機電產品,非標準的專用設備由產需雙方定價。在物資供應上,國家計劃任務的物資,實行統一分配,企業有權選擇供貨單位;其他任務所需物資,企業自行采購或挖潛調劑。在資金使用上,企業的生產發展基金、新產品試製基金可以同折舊基金、大修理基金結合,統籌安排,合理使用;暫時不用的資金,可以向企業外投資。在資產的處理上,企業有權把多餘、閑置的固定資產出租或轉讓,將所得收入用於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超儲積壓物資,企業可按質論價,自行處理。在機構設置和幹部任免上,企業內部的機構,可根據生產特點和經營管理需要自行確定;屬於建製性變動,需報主管部門審批;企業有權任命中層幹部,相當於行政司局級的企業可以評定和聘任工程師、經濟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在勞動工資上,企業有權招聘技術、管理人員,有權對職工進行獎懲,選擇工資形式,給3%有貢獻的職工晉級。在經營方式上,企業在不改變所有製形式、不改變隸屬關係、不改變財政體製的情況下,可發展跨地區、跨部門多種形式的專業化協作與聯合經營。

機械企業的擴權始於一九七八年,首先在四川寧江機床廠、四川西南電工廠等企業試點。一九七九年逐步推廣,擴展到全國主要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機械企業,到一九八一年底,已達到500多個大中型企業。擴權企業的產值與利潤分別占當時機械企業的55.9%與46.8%。一九八四年擴權普及到全行業的全民所有製機械企業。

擴大企業自主權以後,許多企業根據國家任務的變化,運用產銷自主權,積極開展市場調節,為用戶服務。有不少機械企業在保證完成國家計劃任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企業的設備、技術優勢和富餘的人力、物力,開展多種經營,擴大服務領域。有的企業開展技術谘詢服務,承擔設備安裝、設備大修,開辦第三產業,既有利於社會,也搞活了企業經營。

企業有了人事勞動、幹部任免、工資獎勵、機構設置等自主權後,便具備了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搞好內部改革的必要條件。一九八五年七月,機械工業部召開機械工業搞活大中型企業,推進管理體製改革工作會議,交流搞活企業的經驗,研究存在的問題,製定《關於進行企業內部改革,搞活大中型企業的若幹意見》,提出13個方麵60條要求,對進一步搞好企業內部改革,搞活企業起了推動作用。但是,由於經濟體製改革正在深入進行,改革不同步不配套,使一部分擴權不落實,企業仍然缺乏應有的活力,需要進一步從宏觀管理上搞好各項改革,落實擴權措施。

二、實行廠長(經理)負責製和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製

實行廠長負責製是企業領導體製的一項改革。從三十多年企業領導製度的演變來看,在企業中實行廠長負責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廠長(經理)負責製的主要特點是:(一)企業的生產行政與經營管理工作,由廠長(經理)統一領導,全權負責;(二)企業黨組織從日常的生產行政事務工作中擺脫出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保證監督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以及企業各項任務的完成;(三)健全職工代表大會製度和各項民主管理製度,充分發揮職代會在審議企業重大決策、維護合法權益方麵的作用;(四)調動行政、黨、群三方麵的積極性,使三方麵的工作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得到加強;(五)建立管理委員會或廠務會議等形式,協助廠長進行決策。

機械企業廠長負責製的試點,是根據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八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認真搞好國營工業企業領導體製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精神,先在大連、常州、上海等地開始,很快就擴大到沈陽、重慶、天津、北京等地和洛陽礦山機器廠、洛陽軸承廠、第一拖拉機廠等大型骨幹企業。截止一九八五年底,試行廠長負責製的機械企業已達到2700多個。

實行廠長負責製的企業,普遍收到了一些效果。北京內燃機總廠、沈陽電纜廠等一些廠長負責製搞得好的企業,廠長在生產經營、行政管理方麵有職有權,決策快了,指揮靈了,辦事效率高了,開始改變過去名義上是集體負責,實際上無人負責的狀況。企業黨委從直接領導生產行政工作轉到保證監督上來,擺脫了繁瑣事務,使企業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加強。職代會製度也進一步完善,發揮了職工民主管理的作用。生產經營、思想政治工作和職工民主管理都有所加強。但是,很多實行廠長負責製的企業,黨委、行政、工會三者關係還沒有很好理順,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實行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製,是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責任製度,是機械工業係統首先實行的。一九八四年試行廠長負責製,一九八五年初開始實行廠長任期製,出現了少數企業的廠長在任期內隻顧當前、不顧企業長遠發展的傾向。為此,沈陽市機電工業管理局、重慶市機械工業管理局從一九八五年初開始,在部分試行廠長負責製的企業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具體作法是:根據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經營戰略,確定廠長在任期內,在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人才開發、現代化管理等方麵要達到的目標,與主管部門簽訂責任書,由主管部門進行定期的考核,並確定獎懲。

沈陽電纜廠是沈陽市機械係統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最早的企業之一。廠長徐有泮在製定任期目標時,發動群眾討論,並經過職代會討論通過。廠長任期目標確定後,將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科室、車間、班組,全廠上下形成了目標責任製管理體係,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廠長責任重了,壓力大了,既要把任期內的工作做好,又要為企業發展後勁打好基礎,使廠長從“想今年,看眼前,不顧後路幹一年”轉為“幹當年,想明年,三年以後有打算”。實行目標管理,有利於領導機關在宏觀控製的前提下把企業搞活,促進主管部門轉變職能,為企業服務,幫助廠長實現任期目標。

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已在京、津、滬和七個計劃單列城市的重點機械企業中實行,各地都進行了試點,正在逐步擴大試行,在試行中不斷完善和提高。

三、實行分權管理

大型企業辦專業化分廠,是企業內部進行改革的一個方麵,是搞活企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一九八三年以來,機械工業中的一些大廠,特別是重型礦山機械、電工、機床、汽車等行業的大型工廠,進行了工廠內部管理體製改革的探索,辦專業化分廠,給分廠下放了部分生產經營自主權,調動了總廠和分廠兩個積極性。

機械企業組建專業化分廠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按產品劃分的專業化分廠;二是按熱處理、鑄造、焊接等工藝對象劃分的專業化分廠;三是按動能、設備修理、運輸等不同業務組成的專業化分廠。機械企業辦專業化分廠的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實效。例如沈陽重型機器廠是一個擁有兩萬多人的大廠,過去一直沿用蘇聯五十年代的集權管理,嚴重影響了基層單位的積極性,一九八三年初在企業整頓的基礎上辦專業化分廠,給分廠下放了計劃編製,對外銷售、物資采購、專用資金使用等七項管理權限。同時,把利潤、質量、合同完成率、產值等四大指標,分包到分廠。各分廠單獨核算,自計盈虧,超計劃利潤按比例提取獎勵基金和發展基金。實行這種辦法後,一九八三年盈利比上年翻了兩番。一九八四年又增長65%,開發了14種產品,有的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又如洛陽礦山機器廠,一九八四年五月將原有20個車間組建成14個專業分廠。以該廠熱處理分廠為例:組建以來,通過抓技術改造、節約能源和外協攬活等環節,生產上升、盈利增長。哈爾濱鍋爐廠等企業通過辦專業化分廠,實行分級管理,也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益。機械工業的一些大廠辦專業化分廠,同以往的分廠或車間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專業化分廠是總廠統一領導下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享有相應的生產經營管理自主權,而過去的分廠或車間隻是一個單純的生產單位,隻有執行權,沒有自主權。第二,專業化分廠實行獨立核算,自計盈虧,分廠對總廠承擔經濟責任,具有利潤中心性質,而過去的分廠或車間,隻負責組織生產,核算成本,具有成本中心性質。第三,專業化分廠是一個責權利緊密結合的經濟實體,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是總廠下的二級分成單位,而過去的分廠或車間,由工廠統一核算,統負盈虧,同吃工廠的“大鍋飯”。第四,專業化分廠既麵向總廠,承擔總廠下達的任務,又麵向市場、麵向社會,是半開放式的經營組織,而過去的分廠或車間隻對本廠,不對社會,是與市場和社會隔絕的封閉單位。

大廠辦專業化分廠,實行分權管理,需要正確處理總廠與分廠、集權和分權的關係:總廠要給分廠下放部分生產經營自主權,分廠要在總廠的統一領導和在保證完成總廠任務的前提下,按照企業的總體規劃和經營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搞活企業。涉及企業全局性、方向性的問題,如重大經營決策、發展規劃、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組織領導體製等都由總廠統籌安排,集中管理。同時,總廠對各分廠在財務、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生產計劃安排上進行適當的監督和控製,並做好各個分廠之間的協調工作。

四、發展企業的橫向聯合

機械工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在加強企業管理工作上,除了搞好企業整頓、推行管理現代化外,還發展了企業之間的各種形式的橫向聯合,這是機械工業企業管理改革發展的新趨勢。一九八二年,機械工業部係統已組建了一批公司(總廠),聯合在公司(總廠)內的機械企業有2973個,占機械工業部係統企業的三分之一。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企業的聯合進一步發展,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四川、廣東、上海、天津、北京等十七個省(市)的機械企業已建立500多個經濟聯合組織,參加聯合的企業和事業單位達到4000多家。這些聯合體的聯合類型與聯合形式有:

(一)工業生產經營性聯合。如汽車行業的東風、解放等聯營公司,軸承行業的洛陽軸承工業聯營公司,電工行業的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通用機械行業的大連冷凍設備聯營公司等。這些公司圍繞發展名優產品,組織專業化協作生產,形成了具有競爭能力的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

(二)工程項目技術設備成套聯合。如:哈爾濱電站設備成套公司、東方電站設備成套公司、中國礦山機械成套製造公司、中國空分設備公司、中國電工設備公司、重型機械總公司、機床總公司、農牧業機械公司等。這些公司為工程項目提供成套開發、成套設計、成套製造服務。

(三)供銷服務與進出口貿易的聯合。如:機械工業供銷服務總公司,中南機械物資開發貿易公司,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以及電線電纜、電瓷、軸承、磨料磨具出口聯營公司等。這些公司使生產與流通結合起來,為國內與國際市場用戶服務。

(四)科研與生產聯合。如:中國造型材料公司,中國四聯鈦設備設計製造公司,大連組合機床科研生產聯合體等,通過科研生產聯合,發揮優勢,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

(五)技術服務性聯合。如:振華機械技術谘詢公司,興華工程谘詢公司,機械設備安裝總公司等。

機械工業的聯合具有一些特點:一是聯合按照企業自願互利的原則進行。二是聯合的形式與內容多樣化,有緊密型的,在產供銷人財物上實行幾統一的聯合,有鬆散型的“三不變”(企業的所有製、隸屬關係與財政渠道不變)的聯合,也有混合型的聯合體,即公司內部的企業既有緊密的聯合也有鬆散的聯合,還有的企業是按簽訂合同協議固定協作關係的聯合。三是聯合由本地區本行業發展到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四是聯合公司本身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隨著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的貫徹,國務院一九八四年以114號文批準機械工業部關於《機械工業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的報告》,機械工業企業的橫向聯合又有新的進展,發展了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有的向合資、入股或補償貿易方麵發展。如長春第一汽車廠與大連柴油機廠,按行業發展規劃搞合資聯營,第一汽車廠向大連柴油機廠投資進行技術改造,大連柴油機廠每年提供1萬台柴油機為汽車廠配套。大連柴油機廠又同30多個協作廠聯合,形成了“上聯促下聯,下聯保上聯”,在生產、技術、資金上有密切聯係的企業係列。有的向大型企業集團方向發展。如以哈爾濱電機廠、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為主的電站設備成套公司,聯合東北輸變電公司、東北電力設計院、沈陽重機廠、沈陽水泵廠、沈陽鼓風機廠等28個企事業單位,成立東北電氣經濟技術集團,承擔國內外火、水、核電站以及輸變電工程項目的承包任務,包括從地質勘測、選廠、可行性分析、工程設計、土建、設備製造、成套供貨、安裝、調試、試運行到人員培訓、技術谘詢等全部工作。機械工業企業的橫向經濟聯合,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正在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