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
建立企業管理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多年來,機械工業的企業管理經曆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在三年經濟恢複的基礎上,“一·五”期間,學習蘇聯的管理經驗,建立了企業科學管理的基礎。由於“大躍進”的失誤和十年動亂的幹擾破壞,機械工業企業進行過三次大整頓,企業管理在整頓中恢複了秩序。在整頓的基礎上,“六·五”期間,開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探索企業管理現代化,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朝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現代化方向前進。
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是機械工業企業建立科學管理基礎的階段。三年經濟恢複時期,國家沒收了官僚資本主義企業,改為國營企業,並在企業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管理改革。
首先取消封建把頭製度,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議。工廠管理委員會由廠長、副廠長、總工程師、工會主席、管理人員和職工代表組成,由廠長擔任主席。工廠管理委員會根據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討論決定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管理製度,生產組織,人事、工資、福利和其他重大問題,以廠長的命令形式發布。職工代表會議主要是聽取與討論工廠管理委員會和廠長的工作報告,對領導作風和經營管理提出批評與建議,對職工福利問題作出相應的決議。經過民主改革,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議,加強了企業的集體領導和集中管理,實行企業的民主管理,增強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管理上建立生產責任製、經濟核算製等管理製度,開展勞動競賽和創造新記錄運動,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全麵和超額完成國家計劃。一九四九年,東北機械三廠車工趙國有,在創造新記錄運動中,通過改進刀具和操作方法,在皮帶車床上使車削塔輪的效率提高十幾倍,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當時在東北各機械廠推廣了高速切削的經驗。東北第十五機械廠(後改為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的馬恒昌小組,在班組管理方麵做出了突出成績。他們提出“小組活大家幹,小組事大家管”和“幹主人活,管主人事”的口號,製定了班前、班中、班後的崗位責任製度。在一九五○年九月全國第一次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被命名為全國勞動模範小組。一九五一年,中國機器製造工會籌委會,在全國機械工業企業中推廣馬恒昌小組的管理經驗。
“一·五”時期開始,中國在蘇聯幫助下建設了一批大型機械企業,同時改組、改造了大批原有機械企業。這些企業都無例外地學習和推行了蘇聯的全套企業管理製度和方法。
在領導體製上,實行生產區域管理體製,建立廠長負責製和車間主任、工段長責任製,以及各職能機構責任製。由廠長負責全廠的生產領導,實行統一指揮,保證國家計劃的完成。企業中的中共黨組織負責保證,監督完成國家計劃,加強思想政治領導。工會在黨委領導下,組織職工開展以技術革新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進行群眾教育,改善職工的勞動條件和物質文化生活。
在計劃管理方麵,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四年間,推行以生產作業計劃為主要內容的計劃管理製度,製訂年度、季度生產計劃,按月編製車間、工段的作業計劃,同時設立計劃工作和生產調度的職能機構。為了按作業計劃組織生產,合理調整車間、工段的生產組織和勞動組織,按產品或按工藝組織車間、工段、小組。加強在製品管理,建立原始記錄和統計報表製度。為了克服生產進度不均衡的現象,學習推行蘇聯按指示圖表組織有節奏生產的管理經驗。一九五一年八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機械工業管理局派出以副局長聶春榮為首的工作組到沈陽第三機器廠試點推行,經過半年的努力,基本改變了過去盲目投料,生產前鬆後緊,經常突擊加班的現象,使全廠生產能力提高了2—3倍。其基本做法是:製訂周密而具體的生產作業計劃;加強生產技術準備工作;調整勞動組織,逐步實行定人、定機、定活;在生產過程中規定和保持零部件的儲備量和周轉量。這一經驗,首先在東北各機械廠逐步推廣,一九五三年,一機部在沈陽召開了作業計劃現場經驗交流會,總結交流東北各廠經驗。接著在部屬工廠中全麵推行以作業計劃為中心,加強企業計劃管理的工作。
在技術管理方麵,從一九五四年開始實行技術責任製。建立總工程師製,在一些大型工廠中,還設立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總鍛冶師、總機械師,車間設立技術負責人,使每項技術工作都有人負責。製定技術操作規程、工藝規程和材料定額、工時定額,建立設備維護檢修責任製、安全技術責任製。在推行生產作業計劃的基礎上,加強生產技術準備工作,抓產品的設計、工藝的製定、工夾具設計製造等各項生產準備工作,重點企業普遍建立了正規的製造方法和技術管理工作秩序。一機部部長黃敬帶領工作組到上海汽輪機廠指導工作,幫助工廠建立嚴格的技術責任製,強調零部件加工一絲不苟,嚴格按圖紙和操作規程生產,原材料進廠和零部件每道工序之間都進行檢驗,使該廠製造仿捷6000千瓦汽輪機的產品性能質量達到設計要求。當時一機部和各專業局對執行技術責任製是很嚴格的。一九五四年,一機部二局發現沈陽第二機床廠因生產技術管理混亂,導致產品質量不合格,即責令停產整頓和補課,在機械行業引起很大反響。
在經濟管理方麵,一九五六年開始推行經濟核算,加強成本管理和財務會計監督。把核算指標分解,落實到科室、車間、工段、班組,明確經濟責任。經濟核算製度的建立,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整頓企業管理
機械工業的企業管理,雖然在“一·五”時期建立了基礎,但是,從一九五八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中,由於不斷受到“左”的幹擾,先後經受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大的衝擊,又經過了三次大的整頓,是在曲折反複中,不斷總結正反兩方麵經驗,不斷得到恢複和提高,逐步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
一、貫徹《工業七十條》
三年“大躍進”,使機械工業企業管理遭到很大的衝擊。一九六一年九月,中共中央頒發《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機械工業企業按照這個條例的規定,整頓企業管理。
首先,加強和健全企業領導製度,貫徹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和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製。強調建立廠長為首的生產行政指揮係統,和以總工程師為首的技術責任製、以總會計師為首的經濟核算責任製。企業生產上、技術上的重大問題,采取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群眾相結合的辦法研究決定,企業黨委的主要任務是搞調查研究,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對生產行政工作進行監督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包辦代替廠長的行政事務。
第二,對企業實行“五定”、“五保”。明確國營企業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的經濟組織,又是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根本任務是全麵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計劃,增加社會產品,擴大社會主義積累。國家對企業實行“五定”,即定產品方向和生產規模,定人員機構,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和供應來源,定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定協作關係。企業對國家實行“五保”,即保品種、質量、數量,保不超過工資總額,保完成計劃,保上繳利潤,保主要設備使用期限。機械企業的整頓,先在沈陽重型機器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第一汽車製造廠等企業進行“五定”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全麵鋪開。
第三,整頓技術管理。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二年,根據整頓技術管理工作秩序的要求,建立健全以總工程師為首的各級技術責任製度。調整和充實技術管理部門,建立各項管理製度,使技術工作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