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是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繪畫史上給予人們的影響也最大。
黃公望的山水畫有水墨和淺絳兩種。現存於世的水墨畫作品最著名的有《富春山居圖》卷(分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館)等。
《富春山居圖》卷,是黃公望最得意之作。至正七年(1347年),他七十九歲在富春山寓居創稿,前後曆經三四年經營,始告完成。至正十年(1350年)他八十一歲題跋時,尚未最後畫完。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彩用傳統的“三遠”並用構圖法,峰巒岡阜、坡陀沙渚,起伏變化無窮,林木蔥鬱,疏密有致,在筆法上取法董、巨,而又自出新意,變化無窮,山石多用“披麻皴”幹筆皴擦,極少渲染,叢樹平林多用橫點,筆墨紛披,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為黃公望水墨山水傑作。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是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很大的啟示。
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浙江嘉興)人。他在宋朝滅亡的第二年出生,所以亡國的悲哀,民族的壓迫所帶來的痛苦,對他來說仍是深切感受得到的。相傳他年輕的時候,喜歡豪俠一流人物,並學習武術和擊劍。
他家住小巷,性愛梅花,他家宅的四周,遍種梅樹,每當梅花盛開的時候,便躺在花中,以吟詠為樂趣。
吳鎮性情孤峭,愛好讀書,除研究儒家的學問外,還精通道家、佛家的學說,所以有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別名。他杜門隱居,忍饑耐貧,以算命為生,兼以賣畫。他喜歡與和尚做朋友,不肯和富貴人來往,也不肯替富人作畫。
他的繪畫題材大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其代表作品是《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筆法凝練堅實,水墨圓渾蒼潤,畫時作者五十七歲。
王蒙(公元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曾做過閑散小官,元朝末年,由於農民起義的興起而感到元朝統治的衰落,便棄官歸隱黃鶴山(今浙江杭縣東北)。
他的外祖父趙孟頫和外祖母、舅父、表弟都是元代傑出的畫家。這對王蒙的繪畫來講,不能不給予他一定影響。
王蒙擅畫山水,亦工詩文書法,在繪畫上自幼受外家趙孟頫影響,並繼承董、巨傳統,自出新意,獨具麵貌,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家。喜用枯筆、幹皴,多用解索皴、牛毛皴或細筆短皴,有時兼之以小斧劈皴。他的山水畫的突出特點是布局充滿,結構複雜,層次繁密,筆法蒼秀,表現出山水的蓊鬱、華滋,風格多樣。其繪畫主題多表現隱士的隱居生活。
王蒙的創作方法大致分為設色和水墨兩種麵貌,在筆墨設色上更是富於變化,往往根據主題內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現方法。如《太白山圖》卷,表現了太白山山巒的層疊綿延,鬆柏的蒼鬱茂密,溪水的幽深曲折蜿蜒,樓觀蕭寺等建築物的宏偉莊嚴,高僧遊客往來不絕。筆法細勁繁密,設色典雅明麗,反映了這一佛教聖地的情景。《丹山瀛海圖》卷與《太白山圖》的筆法相近,但用筆更尖細,在章法上畫高山為雲海環繞,山色奇麗,海水空闊與他通常構圖充滿形成了鮮明對照,在王氏作品中極為少見。《葛稚川移居圖》描寫晉代葛洪攜帶家眷入羅浮山隱居的故事。畫麵上以山水為主體,重山複嶺,飛瀑流泉,丹柯碧樹,溪橋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構圖繁複,筆法靈活生動,設色鮮豔明快,山石皴法用濕筆、細筆短皴,純用水墨,僅於樹木、人物、屋宇處施以淡赭、花青和紅色。畫家的精心布置,創造出了一幅理想的隱居環境,此圖無年款,大約創作於元末亂世之秋,這反映了畫家在當時棄官避世隱居的思想。他曾不隻一次地畫這一題材。說明葛洪正是王蒙所崇敬的理想人物,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一般士人對於隱居的希求。
王蒙山水畫總的說來在筆墨工夫上要高出時輩,以多種方法表現江南溪山林木的蒼鬱繁茂和濕潤感。特別到了晚年愈見其功力,他自己曾說:“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篆書。”倪瓚曾在他的作品中題道:“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筆墨繁而不亂,構圖滿而不臃,結構密而不塞。這種突出的個人風格特點,明顯地有別於黃、倪、吳三家。元以後他的山水畫被奉為範本,廣為傳模,其影響至今不絕。
倪瓚(公元1301~1374年)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幼霞等,無錫人。其家為當地富豪,雄於資財,喜與名士往來,元末社會動蕩,因賣去田廬,散其家資,浪遊於五湖三泖間,寄居村舍、寺觀,故有“倪迂”之稱。
倪瓚從小就很聰明,努力讀書。他最喜歡做詩,立誌做一個詩人,後來他果然成為一名詩人,和當時名家齊名。
他家裏房屋很多。有一座三層樓,像方塔的形狀,名叫清悶閣。閣裏麵藏書籍幾千卷,包括經史子集、佛經道書,他都用心閱讀,並加以校正考訂。閣裏還有三代的鍾鼎銅器和曆朝的法書名畫。他每天在樓上,有時讀書有時作畫,有時寫詩,有時和好友談論。人家遠遠望見他以為是世外的超人。
倪瓚是一個性情敦厚的人,能幫助人家,用錢很慷慨,如他的老師老來沒有兒子,他就奉養老師終生,死後又殮葬盡禮。他又是一個極愛清潔的人,傳說他每天洗臉時,要時時換水。每天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要拂拭幾十次,連書室外麵的梧桐樹和假山石,也叫人常常洗淨,恐怕染上汙跡。為了保持庭院裏一片碧綠可愛的苔蘚,遇有樹葉落下來,不用掃帚去掃,隻用針縛在杖頭上將葉片挑去,不使綠苔弄壞。有本書上記載說:有一次倪瓚留朋友住宿,夜裏聽著有咳嗽聲,第二天早晨就命仆人仔細尋覓,有沒有吐出的痰跡。仆人騙他,他把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急忙就叫人趕快把梧桐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
倪瓚的畫,當時的人很喜歡,他死後的聲譽更加高了。他繪畫題材是主張不求形似的,這些提法突出地反映了他的繪畫創作思想,進一步闡發了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文人畫創作理論。不僅代表了元代繪畫創作思想的一般趨向,並且對明清文人影響極大。但是我們從倪瓚的藝術實踐中看出,他不完全擺脫“形”,他的大量傳世作品,無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象為自己的創作源泉,不過他不去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竹石等當做自己寄興寫意抒發自我性靈的一種依托物。不僅倪瓚如此,這也是元代文人畫家總的創作趨向。
沈 周
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的時期,加上統治階級對思想文化的控製很嚴,在繪畫中,從元代開始的複古主義傾向和文人畫思想,還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雖然在寫意山水、花鳥的筆墨技法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整個畫壇因襲模仿的風氣很盛,影響了它的成就。出現各種流派互相競爭的局麵,是明代繪畫的一個特點。“吳門派”是明代中期最有影響的畫派。它的宗師是江蘇常州人沈周。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煮石生,晚號白石翁。一代偉大畫家的出現,往往會左右整個時代的局麵,假如沒有沈周及其開創的吳門畫派,明清畫壇定是另一番景象。沈周是明清美術史上的關鍵人物。
每一位藝術大師的成長,均有著一定的有利條件或因素。在沈周通往藝術大師的成功之路上,天資與勤奮是最主要的,而社會與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沈周出身於一個世儒的地主家庭,在他幼時,家庭即開始有意識地對他進行文學與藝術等方麵的熏陶和培養。家中請了專門的家庭教師,向沈周傳授詩文繪畫等許多知識。
陳寬、杜瓊是沈周學習詩文與繪畫的最早老師。
陳寬精通詩文,擅長作古詩,他的氣度非常高朗,傳說中他每天作一古詩。沈周從陳寬學習主要在詩文與為人方麵。陳寬的詩才與人品對沈周有很大的影響,在沈周三十九歲生日時,提筆作詩讚頌陳寬的品格,他將老師的為人比做高偉的廬山,可見陳寬在沈周心目中的地位,也可以表明陳寬對沈周的影響力。
杜瓊,是當時畫壇的有名人士,山水、人物畫功力頗深,且擅長於書法、詩文。沈周對杜瓊十分佩服。在沈周才十五、六歲時,杜瓊便開始教沈周模寫古畫,這種學習方法是沈周踏進藝術殿堂的主要手段,對沈周的藝術風格的確立有很重要的意義,以至使沈周在以後的藝術生涯中,每每追懷兒時臨摹古畫的情景。
沈周在家庭的熏陶下,在許多學問老師和繪畫老師的傳授和影響下,全麵發展起來,其中特別是在詩文與繪畫方麵,青少年時代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了。
十五歲的沈周,一次代父親去南京繳糧,南京的地方官非常喜歡文學,也常作一些詩句,沈周便即興作了一首百韻詩送上去。南京的地方官崔大人看了之後,大為驚異於沈周的才華,開始懷疑這不是小小年紀的沈周寫的,於是便當麵出《鳳凰台歌》考他,沈周馬上拿起筆便寫完,而且用詞十分優美,崔大人便大大地讚賞了他,稱他有唐代有名詩人王勃的才華,並且馬上下命令,免除了他家的糧稅。
沈周十八歲時,娶一女子為妻,六年後他的長子沈雲鴻降生,在這些年前後,沈周開始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他三十歲左右,他父親召集全家分家,沈周便隱居山林中,不理睬家事。沈周兄弟有三人、姊妹有四人,而且一個妹妹很早失去丈夫,為沈周接回自己家中終身扶養。在他長子雲鴻未長成大人之前,沈周有著繁重的家庭負擔,而且當時當地洪水頻發,他還必須為村鄰百姓分憂分愁,他的許多詩篇都表達了他對水鄉勞苦貧窮的農民的生活所寄予的深深同情。
對於儒養頗深、又非常注重孝賢禮義的沈周來說,他這一生的一大半都為家庭世俗生活所困擾。三十一歲時,一直追求隱逸生活方式的沈周在離舊屋不足一裏地的地方建造有竹居別業,他的生活似乎開始出現轉機。這裏依山伴水,環境幽靜宜人,沈周終於有了自己作為擺脫世俗瑣事崇尚古代隱士般那種雅逸生活方式的居室。此後,這裏也成了聚集文人騷客的好地方,他們常來這兒舞文弄墨,這時的沈周頗為愜意。他常單獨一人在此林中散步,洗心默默對清川,或曲肱臥地樹陰邊,而更多的時間則用在畫畫上。沈周與其祖父輩一樣好客,有時客人來訪,多被邀留數日,或每逢佳節,他便約請詩朋畫友在此宴飲,或在席間互相作詩吟唱,或取收藏的書法名畫圖書器物給客人們欣賞。沈周是不會喝酒的,但每到興至常常強醉助樂,亦每每在酒後作畫分贈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