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飼虎
冰冷的巨石上,菩薩太子仰麵而臥,身上有一隻餓虎,正在貪婪地吞噬。這就是著名的摩訶薩埵舍身飼虎的故事。
傳說在過去遙遠的時代,有位賢明的國王叫大車。他有三個兒子;長子摩訶波羅,性格隨和穩重;二子摩訶提婆,與人友好相處,不喜歡士宦的爭奪;三子摩訶薩埵,個性孤獨,勤於思考,非常善良。國王喜愛自己的孩子們,經常帶著三兄弟進山遊覽,讓他們觀賞大自然的景色,增長生活情趣。
有一天出遊時走累了,就在一大片竹林前稍息。忽然看見峽穀深處有一雌虎,產了七個虎仔。虎仔圍繞著母虎吃乳,雌虎骨瘦如柴。大王子對弟弟們說;“這母虎已產仔七日,被虎仔圍住無法外出尋食,等到饑渴難忍時刻,它會吞吃親生虎仔,那才殘忍呢!”二王子說:“可憐的虎啊,也同人的母親一樣,為了子女能夠飽食,寧肯斷送自己的美好生命。我若有什麼辦法,能救救它就好了。”三王子想道:我這世俗之體,本是母胎所給,留在皇家世俗也無所用,不如施舍給餓虎吧。於是奮力從懸崖上縱身躍下,落在猛虎母子麵前。但由於母虎體弱不能捕食,虎仔幼小無力吃他。三王子見此情景,又用竹枝刺頸,頓時血如泉湧。猛虎和她的七個虎仔吃了三王子的血,體力漸漸恢複,又撕剝了王子身上的肉。半天時光,三王子僅剩得一堆白骨。
國王和兩個王子看見這悲慘的景況,放聲慟哭,昏厥在地。後來,他們到山穀中收拾三王子的遺骨,興建了一座塔墳,將屍骨放置在內,塔前豎石,撰刻下三王子的舍身經曆,以作永久的悼念。塔成,天地震動,舉國向三王子致哀。這塔就叫舍利塔。
這段故事讀起來血淋淋,覺得三王子頗有點迂。佛教藝術家正是通過墜崖、刺頸、被食等情節的描繪,來增強藝術感染的效果,加深人們對這樣一個道理的認識——濟人之危,必得誠意,敢於舍得區區一身,才能留得精神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