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在貴州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西北隅天榜山下馬場壩附近,該墓葬有南明永曆朝臣吳貞毓等十八人的遺骸。
明末,清兵相繼扼殺了南明諸王建立的四個政權後,桂王朱由榔被擁上帝位於廣東肇慶,次年一月改元永曆。永曆政權建立後,便調集南方各省明軍,抗擊清兵南下,以圖恢複明室。經過3~4年的抵抗,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江西、兩湖和廣西先後被清軍攻占,永曆朝廷顛沛流離,被迫奔命於粵、桂、湘、黔四省。永曆六年(1652)二月,大西軍首領孫可望、李定國派人將永曆帝從廣西遷入貴州安隆所,改安隆所為安龍府。
永曆帝在安龍,“宮室卑陋,服禦粗惡”,所居文華殿,窗壁頹圮、風吹雨灑。但有大西農民軍做支柱,抗清形勢發展很快。李定國東進之師,取桂林、破永州、下衡陽、逼長沙,所向披靡,軍威大振。而此時,農民軍內部矛盾也日益加劇。居守貴陽的秦王孫可望驕恣無忌,滋長了分裂自立為王野心,置六部九卿,鑄“興朝通寶”,朱由榔對孫可望惴惴不安,如坐危城。永曆帝朱由榔得知孫可望在貴陽仿宮廷製式,大修秦王府後,便與大臣們決定召李定國統兵回朝,保衛安龍,遂派林青陽為使,持敕至廣西李定國軍營。時馬吉翔奉使至梧州祭墓,偵知此事,急遣使至貴陽密報孫可望。狡猾的孫可望卻遣心腹大將鄭國將馬吉翔逮捕,並以“同謀”為由解押至安龍。鄭國擁兵直上文華殿,逼問永曆帝誰是主謀者,吳貞毓以“凡事宰相主持”自承。鄭國械捕吳貞毓與兵科給事張鐫,翰林院檢討蔣乾昌、李元開,吏科給事徐極、大理寺少卿楊鍾、太仆寺少卿趙賡禹、光祿寺少卿蔡縯、武安侯鄭允元、江西道禦史周允吉、禦史李頎、朱議、福建道禦史胡士瑞、武選郎中朱東旦,中書任鬥墟、易仕佳、司禮太監張福祿、全為國等18人為囚,並加以嚴刑拷打。18人大罵不屈,被鄭國誣以“盜寶矯詔,欺君害良”罪名處死。據《興義府誌》、《安龍紀事》載:永曆八年(1654)四月八日,鄭國將18人押赴天榜山下馬場,諸臣毫無懼色,痛斥孫可望、馬吉翔等朋比為奸。言畢,能賦詩者各賦詩抒誌,從容引頸受戮。“時安龍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涕歎息”。18人遭難後,鄭國將其屍體示眾三日,才讓其家屬收其遺骸。吳貞毓、鄭允元合葬於城西海源寺,其餘16人合葬於北關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不久,林青陽也被孫可望軍抓捕,殺害於城南火草坪。
永曆十年(1656)春,李定國由廣西至安龍護駕,為18人壘墓。1658年朱由榔移駐昆明,對安龍死難諸人分別予以贈恤,並建廟立碑。永曆帝親題:“明十八先生成仁處”。“十八先生”之稱始於此。通政使尹三將十八人姓名、職務及遇難經過書刻碑上。此碑高1.4米,寬70厘米,碑文係陰刻楷書,於1980年修複此墓時出土,複見於世。
三百多年來,“十八先生”的曆史作用如何,史學家多有爭議,但他們持正不撓、慷慨赴義的氣節,卻受到後人的尊敬。清康熙年間,南籠廳通判曾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載十八人姓名、殉難始末及諸臣絕命詩於後。如吳貞毓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