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陵

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到了封建時代成為皇權的象征。其實,龍還是遠古時代各個民族不斷融合的產物。它代表著每個民族,是華夏民族統一的象征。一首《龍的傳人》一經唱出,立刻風靡神州大地,引起舉國共鳴,正是“龍”所蘊藏的民族統一文化含義得到認同的結果。由於龍的雛形產生於遠古伏羲時代的圖騰崇拜,所以伏羲被尊以“龍師”之稱。伏羲陵千百年來倍受尊崇,是所有華夏子孫朝祖的聖地。1993年,伏羲陵被列為全國18大名陵之首。

伏羲亦稱太昊伏羲,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十分重要的人物。據唐代李冗《獨異誌》卷下雲:“昔宇宙初開之時,隻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燃狼煙二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伏羲與女媧作為兄妹結婚,繁衍人類的神話,其影響是深遠的。清初陸次雲在《峒溪纖誌》中記載:“苗人臘祭日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至今苗族傳說中,仍認為苗族一係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兄妹二人遭遇洪水之災,人類僅剩他們時,毅然結為夫妻,承擔起繁衍人類的重任。所以,民間亦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

據史料記載,伏羲大致有如下幾方麵貢獻:結網罟、養牲畜、畫八卦、定姓氏、製嫁娶、作甲曆、造琴瑟等。關於伏羲創造八卦,在《易·係辭傳》中有明確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由八卦發展、派生出的《易經》或《周易》,不僅對中國的文化,也對世界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讚歎道:“《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日本學者本田成之說:易道“乃是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是唯物主義及其規律的基礎。”

至於伏羲與龍的關係,則是中國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產物。龍的形象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究竟是從鱷魚、蜥蜴、蛇演化而來,還是從滅跡於六千七百萬年前中生代的恐龍化石演化而來,已不可知,現唯一可考的依據來自神話和傳說,即伏羲氏以龍紀,是以蛇的出入蟄為物候。龍的形象起源於伏羲,完成於炎黃華夏統一時代,成為各部落聯盟統一的象征。因此,在《易經》裏,各種取象中最多的就是龍的形象。到了漢代,大量的壁畫、墓磚上出現的人首龍身(蛇身)的伏羲與女媧的形象,呈身尾相交狀為多,便是明證。龍的形象與人類發生關係,追朔至古的也就是伏羲。

伏羲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裏的蔡河北岸。據最新資料載:伏羲陵廟南寬485米,北寬396米,西長784米,東長817米,陵域占地330,00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坐北朝南,金碧輝煌。極目望去,巍峨的殿宇錯落於鬆柏古槐的碧綠林濤中,令人神往。伏羲陵由三道皇城護衛,分外城、內城、紫禁城。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依次為渡善橋、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寢殿、太始門等建築。內外城之間又有女媧觀、玉皇觀、三仙觀、嶽王觀、真武觀、太清觀。寢殿後的伏羲陵墓高20餘米,周長150米,呈上圓下方狀,寓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的一通石碑上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字樣,字大徑尺陰刻,古樸雄渾。墓碑前還有先天八卦壇,卦序為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係伏羲八卦天地自然之數。在伏羲陵墓後,還有蓍草園一座,麵積80萬平方米,以紀念伏羲發明抓蓍草占八卦。現整個陵園占地500餘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