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代鈞
鄒代鈞字甄伯,又字沅帆。湖南人。清鹹豐四年(1854年)生於湖南新化(今湖南隆回境內);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卒於湖北武昌。地理學。
鄒代鈞出身於輿地世家。曾祖母吳瑚珊,自幼受其父獨好輿地的影響,對天下方輿沿革,郡縣四至有著濃厚的興趣。吳瀹齋嫁到鄒家後,又給其六個兒子傳授地學,常聚灰畫禹貢山川地圖教之。三子鄒漢勳,潛心研究州域沿革形勢,編纂過各種府誌州誌數百卷,在地圖學理論和方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是清代著名的輿地學家,和魏源、左宗棠等人有交往。鄒漢勳生二子,世繇、世詒。鄒世詒,字子翼,修編《大清一統輿圖》,繪製《直隸通誌圖》、《貴州通誌圖》、《湖北通誌圖》、《湖南通誌圖》等。鄒代鈞之父鄒世繇,字子由,佐鄒漢勳修《貴陽府誌》。鄒代鈞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從小儒染家學,致力於輿地學,貫通曆代疆域沿革和地圖測繪。光緒五年(1879),補縣學博士弟子員。左宗棠督師酒泉,他前去求見,被其賞識,以參謀軍事保縣丞。光緒十二年(1886),經兩江總督曾國荃的推薦,鄒代鈞作為隨員隨劉瑞芬出使英俄等國。他們乘船從上海出發,經東海、南海,出我國國境,西行過馬六甲海峽,進印度洋,繞亞丁灣、紅海,入地中海,至法國馬賽,改乘火車、渡輪至英國倫敦。這一旅行路途十分遙遠,途中見聞極廣。鄒代鈞的旅行日記《西征紀程》,對沿途經過的國家和地區的天度、地勢、疆域、山川、海洋、政教、曆史、風俗、物產、時事等有詳細的記述,這些資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當時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災難,使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鄒代鈞懷著“科學救國”的心願,在外國期間,潛心學習和研究西方測繪地圖新法。他是第一個到歐美學習和研究西方近代地圖學的中國人。光緒十五年(1889),他從英俄返國,帶回歐美諸國各種地理圖冊書籍。這時朝廷開館續修《會典》,他上書建議兼采中西地圖測繪法,說理精湛,立說周詳,英國人傅蘭雅(J.Fryer)讀後十分佩服。會典館總裁對此十分讚賞,推薦鄒代鈞擔任會典館纂修。光緒十七年(1891),湖北輿圖局成立,鄒代鈞為該局總纂,主修湖北全省地圖。在他的組織領導下,曆時4年,於1894年完成測繪任務,繪製的湖北地圖為當時各省輿圖中最好的地圖之一。後來他任湖北譯書局海國地圖編輯。
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全國上下飲恨不已。有識之士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民族的危亡,積極倡導經世之學,求富國強兵之法。在時代潮流推動下,在好友陳三立、汪康年、吳德瀟的大力支持幫助下,鄒代鈞個人出資,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武昌創辦“譯圖公會”,光緒二十四年(1898)改名為“輿地學會”。該學會編譯出版中外名圖,以推進地理學的研究和普及地理教育。同年,陳寶箴由鄂藩擢湘撫,久聞鄒代鈞的才識,故向他谘詢治理湖南的策略。鄒代鈞建議開采常寧水口山鉛鋅礦,平江黃金礦,以利富源,爾後建學堂,興教育。陳寶箴對此大為讚許。1895年設立湖南礦務總局,任命鄒代鈞為該局提調,全麵負責開礦之事。
戊戌變法,新學興起。光緒二十三年(1897),各地紛紛創辦報刊,設立新學會,創辦新學堂。在湘撫陳寶箴和提學使江標的熱心提倡下,湖南一時成為維新運動的中心。鄒代鈞也積極參加到這一運動中去。1897年創辦的《湘學報》,鄒代鈞為輿地撰稿人。1898年鄒代鈞在當時最為著名的學會——湖南南學會為講論會友,主講輿地。戊戌變法失敗,他辭去湖南礦務總局之職,應兩湖總督張之洞之邀,主講兩湖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入京,任編書局總纂兼學務處提調官。翌年任《欽定書經圖說》纂修兼校對官。書成,升任分省補用直隸州知州。學部成立,補員外郎,遷參事廳行走,因病未就。光緒三十三年(1907),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總教習,主講輿地。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