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的著作有《血證論》8卷、《中西彙通醫經精義》(又名《中西醫判》、《中西醫解》、《中西醫學入門》)2卷、《本草問答》2卷、《傷寒論淺注補正》7卷、《金匱要略淺注補正》9卷,此五書合稱“中西彙通醫書五種”。另有《醫學一見能》4卷、《痢症三字訣》、《醫易通論》、《醫易詳解》各1卷,以及《醫柄》、《六經方證中西通解》等。其中大部分著作都兼采中西兩說,試圖將中西醫學理論互相融會貫通。尤以《血證論》流傳最廣,影響也大。這部著作是作者受楊西山《失血大法》的啟發,結合本人對中醫理論的研究與臨床心得,前後曆時11年寫成的。書中對於氣血之間的關係及出血病證的治療方法作了精辟的論述,並且在方藥的選用方麵也有獨到之處。對於“中西彙通醫書五種”,《清朝續文獻通考》中曾有評述:“近世醫家,喜新者偏於西,泥古者偏於中,二者未將中外之書融會貫通、折衷至當……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書,執柯伐柯,取則不遠。”

唐宗海治學非常嚴謹,提倡“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所以在學習前人經驗時,經常有所補充、發揮。他很推崇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杲、朱震亨的學術見解;但又認為李杲偏重脾陽,忽視脾陰,有其不足,朱震亨多用寒涼也有局限性。此外,對清代醫家黃元禦、陳念祖等均有中肯的評論。他的廣博見識為後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