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的學術成就,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著作《溫病條辨》一書之中。首先,吳鞠通認為:傷寒與溫病,有水火之分。寒病之原,原於水;溫病之原,原於火。傷寒病之寒邪,是水之氣,而膀胱者水之腑,寒邪先傷足太陽膀胱經;溫熱病之溫邪,是火之氣,而肺者金之髒,溫邪先傷手太陰肺經,這便是傷寒與溫病病機的最根本區別。由於吳瀹齋是以這種分辨陰陽水火的理論作為溫病學說的主導思想,故采用三焦辨證綱領以別於傷寒六經分證。吳瀹齋所著《濕病條辨》前三卷即按上、中、下三焦立篇目。上焦列治法58條,方48首;中焦列治法102條,方91首;下焦列治法78條,方64首。他把風溫、溫熱、濕溫、溫疫、秋燥等病,都分為上、中、下三焦來論述。吳鞠通的三焦辨證綱領是他的學術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上焦為濕病初期症狀(類似於呼吸係統病變);中焦以邪入胃府為中心(類似於消化係統病變);下焦則以溫病後期以及誤治產生變症為主(相當於機體抵抗力減退而形成的虛弱症候)。在吳鞠通之前,葉天士提出溫邪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而肺、心包屬上焦。葉、吳兩家學術一脈相承,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相輔相成,互為羽翼。吳鞠通概括其學術思想特點而有別於傷寒者,謂“傷寒論六經,由表入裏,由淺及深,橫看;本論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豎看”。六經為橫指傷寒係寒邪自橫侵襲,由表入裏,而溫病於此有別,因而治法殊異。在此,吳鞠通囊括了宋元以降關於寒、溫之爭,綜合了王履、吳又可、楊栗山、喻嘉言、葉天士諸家有關傷寒、濕病治法應予分家的主導思想。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建立了以三焦辨證為綱的溫病學說體係,書中論述精辟,係統而有條理。溫病學經曆了宋元以降長時間的開拓、探索,經過清代濕病學說諸家的臨床實踐摸索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吳鞠通在前人基礎上整理總結,完成了溫病學說體係的樹建。對此,吳瀹齋自己曾作客觀的評價:“諸賢如木工鑽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由於吳瀹齋最後作這“一分”的努力,使之圓滿貫通,其功勞不可磨滅。《溫病條辨》對後世醫家如王孟英等有較大影響。從醫學發展史的眼光來看,溫病學說至此總結出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它所論述的是傳染病學總論而已,隨著人們對傳染病鬥爭的經驗日益豐富,醫學將向攻克各個傳染病、探索疾病預防治療方法的方向發展。
吳鞠通對醫學的貢獻,還表現在他對溫病治療上的樹建。後世醫家認為,吳瀹齋《溫病條辨》為治溫病必讀之書,中心在於其甘潤以救陰液的治法。吳鞠通用加減複脈湯作為甘潤存津治法。複脈湯又名炙甘草湯,原是張仲景用以治療傷於寒邪而心氣、陰液俱傷的方劑,吳瀹齋化裁為治療陰液耗傷的溫病,減去原方中辛溫陽藥,加上和陰之品(如白芍)而成為加減複脈湯這張名方。同時吳瀹齋還有一甲複脈、二甲複脈、三甲複脈湯等一係列方劑,用鹹寒甘潤之法,治療濕病而致陰虛不能潛陽,肝風內動,即將發生痙厥等危重病情。吳瀹齋創製的名方銀翹散、桑菊飲,廣泛應用於臨床。查葉天士散存的醫案,其中常用豆卷、連翹、銀花、桑葉等藥,吳鞠通創製上述湯方是在葉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的。吳瀹齋指出:對於溫熱病,“治上焦如羽(象羽毛),非輕不舉也”,他和葉天士都善長用輕清“薄劑”治病。
吳瀹齋治學審慎,精益求精,為人謙遜,為醫界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