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陀·元丹貢布(1 / 3)

宇陀·元丹貢布

宇陀·元丹貢布又稱宇陀·寧瑪元丹貢布。藏族。西藏堆龍德慶地區人。公元708年生;公元833年卒。中醫學、藏醫學。

傳說西藏在公元369年拉托托日年讚王統治時期,印度來了兩位醫生,一位叫畢吉加傑,另一位叫拉欽意吉茹恰。後來拉欽意吉茹恰與藏王吐多日聶謝的公主益吉銳恰結婚,生下兒子董吉托曲讚。以後,董吉托曲讚成為拉托托日年讚和他的兒子墀年蘇欽王子的禦醫。此後,從墀年蘇欽到藏王拜闊讚的每一個後代,都由董吉托曲讚的後代擔任禦醫。到第35代藏王堆鬆芒讚時,他的禦醫瓊布多傑和漢地法燈結婚,生下宇陀·元丹貢布。宇陀·元丹貢布是藏王赤鬆德讚和他父親梅阿鬆的禦醫。宇陀·元丹貢布有三個兒子,宇陀·奔森、宇陀·拜奔、宇陀·噶噶分別是藏王牟笛讚普、牟尼讚普和牟尺讚普的禦醫。從宇陀的祖父哲吉開始,這個家族就稱為宇陀巴,意即青鬆石之家,精靈之主。

宇陀·元丹貢布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3歲開始學醫,並經常和他的父親一起研討醫學。由於他刻苦鑽研,成績十分突出,醫學知識和技術提高很快。據傳,宇陀5歲時即知識淵博,已經遠近聞名。當他10歲時,藏王赤德祖讚便把宇陀接到宮庭,要求他與其他西藏醫生進行辯論,宇陀·元丹貢布表現出博學超眾的才能,獲得了優勝。當宇陀20歲時,赤鬆德讚藏王從我國內地、尼泊爾、印度、喀什米爾、蒙古、突厥等地請來了9位外地醫生,讓宇陀與他們展開辯論,結果宇陀又獲得全勝。醫生們對宇陀的才能倍加讚賞,並贈他許多醫書,還給他講授醫學。

為了更廣泛地學習醫藥學知識,以充實藏醫學內容,宇陀25歲便離開優越的家庭環境,多次到內地以及印度、尼泊爾等鄰近的國家學習醫學。為了學習漢醫,宇陀曾帶著門徒仁欽朱巴來到山西五台山,由於山高路陡,又很潮濕,爬山很困難,仁欽朱巴建議返回西藏。但是宇陀求知心切,他表示不管有多大的障礙,一定要到五台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後來他終於獨自一人上了山,學到了許多漢醫學知識和技術。他在醫學上能取得成就,與他這種不畏艱險、勇於實踐、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是分不開的。

宇陀在廣泛汲取前人醫藥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總結自己的醫療實踐,並且廣收博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先進醫學知識,經過20多年的辛勤勞動,終於與其他幾位藏醫學家一道合編了舉世聞名的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

宇陀為藏醫學體係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藏醫學方麵的成就是多方麵的,主要的集中反映在《四部醫典》這部藏醫經典著作中。

宇陀為藏醫的醫德提出了一整套規範,《四部醫典》中的《治者醫師》一節,就是一篇完整的藏醫道德規範,內容包括醫生對待病人以及醫生本人必須具備的品德和修養,醫生的醫療技術,醫者同行之間的關係等。宇陀生活的年代,正是吐蕃王朝的全盛時期,佛教興盛,並成為吐蕃的國教。佛教的教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醫學在內。作為虔誠的佛教徒,宇陀為醫者提出的戒律要求絕對遵守佛教的教戒,做到“持戒”。但是,在醫療實踐中,他卻用了大量的動物藥來治病,並無特別禁忌。為了治病救人,他強調現實的需要,而不是教條地按照宗教的戒律去辦事。對於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宇陀同樣從佛教的教義出發,要求對待任何病人都要一視同仁,要“把六方世俗的眾生,都視為自己的父母”一樣。他甚至還要求人們具有菩薩心腸,“以德報怨”,對仇人也應同等對待。對於醫者本身,則要求業務精益求精,精通醫療理論和一切外科手術,懂得調理疾病,還要勤思考、勤驗證,總之,要“精進”不已。在醫者與醫者之間,則要求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對老師更要尊敬。宇陀為醫生規定的守則,是藏醫所遵循的道德規範,它與西方古代醫聖希波克拉底的“誓言”、阿拉伯醫學的麥蒙尼德斯的“禱文”、漢族醫學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等可以相提並論。

宇陀是古代藏醫學的奠基人。他從理論到實踐為藏醫學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醫學體係,他的藏醫學體係一直有效地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西藏高原從公元7世紀上半葉由鬆讚幹布統一開始,由於有了統一的文字及其他一些因素,使古代吐蕃王朝進入興盛時期。此後,通過與唐朝聯姻,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兩次帶去大量漢族醫書。古代的西藏醫學,曾經受到鄰近國家和民族傳統醫學的影響。其中影響最深的數內地的漢醫(一般稱中醫)和古印度醫(一般稱壽命吠陀醫學),這在現存最早藏醫文獻《月王藥診》一書中有所反映。宇陀在學習醫學的過程中,曾多次到我國內地、鄰國印度學習,他受這兩種醫學的影響是顯然的。他將壽命吠陀醫學的三元素(風、膽、疾)學說、漢族醫學的陰陽學說(主要是寒熱、氣血)、針灸學、診斷(尤其是脈診)等,結合西藏民族特有的醫藥知識,融彙貫通,成為獨特的藏醫體係。

宇陀在《四部醫典》裏比較完整地記載了胚胎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他指出人胚是母血父精結合而成,母體在懷孕後,在生活習慣甚至性格上會有些改變。初胚像乳酪,渾沌一團。以後胎兒逐步出現各種組織和器官,到9個月時,胎兒發育成熟,38周時,胎頭轉向下方等待分娩。宇陀認為人體胚胎的發育是由簡單到複雜,逐步分化,逐步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像某些早期外國學者所說的,人胚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小人,以後隻是逐漸變大而已。宇陀在書中還指出,胎兒的發育靠臍帶從母體吸取營養,臍帶與胎盤相連,上有兩條血管。宇陀對人體胚胎學的認識,就當時的水平可算是居世界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