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楨

趙士楨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今屬浙江)人。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生;約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卒。火器。

趙士楨的祖父趙性魯,官至大理寺副,博學多才,工詩詞,精書法,曾參加修訂《大明會典》。趙士楨自幼受祖父熏陶,亦擅長書法,於萬曆六年(1578)被授為鴻臚寺主簿,任職18年後,受召入直文華殿,至萬曆二十四年(1596)晉升中書舍人,又過10餘年後病故。

趙士楨從小生長海濱,少經倭患,深受被侵擾之苦,因此關心國家前途,注意研究軍事及火器技術書籍,留心訪求神器,向當時《火攻大全》的作者請教,從抗倭名將戚繼光、胡宗憲的部下處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況,認識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同在抗倭作戰中屢立戰功的將領林芳聲、葉子高等,朝夕探求學問,研討火器。萬曆二十四年,當他在溫州同鄉遊擊將軍陳寅處見到外國傳入的火繩槍後,即仿求因進貢而留居北京的土耳其掌管火器的官員朵思麻,見到了朵思麻收藏的嚕密(Rum,又作魯迷,在今土耳其境內)銃,並詳細學習了該銃的製造和使用方法,經過精心研究後,仿製成比同期歐洲火繩槍威力大,比日本火繩槍輕巧靈便的嚕密銃,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獻朝廷。由於此槍安有良好機械回彈性的槍機,具有扣機即發,射畢即自動彈起的特點,因而被軍工部門大量仿製,裝備明軍使用。之後,趙士楨又在此基礎上,曆經艱難困苦,勤奮鑽研,不惜自解私囊,散金結客,募工製造,先後製成各具特色的火繩槍等十多種火器。其中單管火繩槍(明代稱鳥槍)有輕便靈巧的西洋銃,安於戰車上的鷹揚銃,能安放子銃進行連續發射的掣電銃,集輕便、快捷、平穩三個特點於一身的三長銃,钁與銃合一的钁銃,鍁與銃合一的鍁銃;雙管火繩槍有震疊銃;五管火繩槍有迅雷銃;還有滑槽式古代火箭發射裝置“火箭溜”。上述各種火繩槍的創製,把明代後期單兵槍的研製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火箭溜”的創製,保證了火箭能沿目標方向飛行,頗與近代火箭導軌的作用相類似,是我國古代火箭發射技術的一大飛躍。

趙士楨在研製上述各種火器的過程中,還以不同的文體,撰寫成《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恭進神器疏》、《防虜車銃議》、《銃圖》、《倭情屯田議》等研製和使用火器的論著,《玄覽堂叢書》第85、86冊集納了這些論著的萬曆刊本。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刊本。1974年,日本古典研究會發行的《和刻本明清資料集》第六集中,以《神器譜》為名,比較集中全麵地集納了趙士楨的主要論著。其中第一卷刊印了萬曆二十六年和三十年的兩篇《恭進神器疏》、《防虜備倭車銃議》等7篇奏稿、皇帝的八道聖旨和兩道題複等文獻;第二卷名為《原銃》,分上、中、下三部分,刊有嚕密銃、掣電銃、迅雷銃等10多種火繩槍,以及各種火器的圖形和文字說明;第三卷是《車圖》,內有鷹揚車、衝鋒火車、車牌的構造和陣法,以及各種火箭的製造使用之法;第四卷是《說銃》69條(《玄覽堂叢書》作《神器雜說》31條),用條文形式闡述了各種火器的地位、作用和製造、使用的許多問題;第五卷是《神器譜或問》55條(《玄覽堂叢書》為44條),以設問與作答的形式,對各種火器的製造、使用的許多問題,作了補充性的敘述。5卷共有6萬餘字,附圖200餘幅,是趙士楨關於火器製造與使用所獲成果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許多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