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北朝劉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卒。醫學、藥學、化學。
陶弘景出身於有名望的世族家庭。據其侄陶翊撰寫的《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記載,陶弘景的祖父陶隆善騎射、好學讀書、兼解藥性,常以替人治病療傷為己務,後因功封為晉安侯。父陶貞寶,曾任南台侍禦史,作過孝昌縣令,亦精通醫學、深解藥術,並善草隸書、博涉子史書籍,甚得權貴賞識。母親郝氏,精於佛法。這種好學讀書、多才藝、深解藥術的家庭傳統,對陶弘景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於家庭的熏陶和教養,陶弘景從小聰明好學,6歲便能書寫條幅。7歲讀《四書》、《五經》,作文立意頗新。10歲讀葛洪《神仙傳》一書,從此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青年時期的陶弘景愛好廣泛,知音律,愛彈琴,又工於草隸書,字體勁媚,別具風格。19歲時他就被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總管文筆記事。此時,陶弘景雖身在朱門,卻心向道術,先拜興世館主孫遊嶽為師,學習道家符圖經法,繼而遠近博訪,至大洪山、太平山、天台山等地遊曆,謁僧訪道,學習煉丹術和醫藥學。
陶弘景32歲時被詔為奉朝請。當時正處南北混戰時期,朝政昏亂,骨肉相殘。陶弘景非常厭倦這種官場生活,於37歲時,毅然請求隱退。齊武帝(蕭賾)感其至誠,詔賜絲帛、茯苓、白蜜等以供服食。
此後,陶弘景一直隱居茅山(即句曲山,在今江蘇句容、金壇兩縣之間),一麵修道煉丹,一麵為人治病和從事著述,自號“華陽陶隱居”。在隱居期間,他常出山遊曆,尋訪妙藥,收集驗方。他愛施舍,濟窮困,而不圖名利,具有良醫的美德。當時東陽(今浙江金華)郡守沈約,欽佩他高尚的節操,多次寫信請他出山做官,他都沒有接受。公元502年,蕭衍篡奪了齊朝政權,陶弘景遣弟子奉表,建議改國號為“梁”,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見。自此之後,梁武帝每逢國家有吉凶征討大事,常派人到茅山向他谘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武帝曾多次請他出山,陶弘景始終不肯依就。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陶弘景81歲,無病而卒。臨終囑咐弟子“薄葬”,不須沐浴,不須棺材,隻用兩層草席。
陶弘景一生著述甚多。據初步統計,共約80餘種。內容涉及道教、儒家經典、天文、曆算、地理、兵學、醫學、藥學、煉丹術、文學、藝術、史學等等方麵。
他撰述的有關道教典籍,如《真誥》、《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等,都是晉、宋、齊、梁時期道教史上重要的經典。僅就道教方麵而言,陶弘景的貢獻主要有三:一是弘揚了上清經,開創了茅山宗;二是發展了道教的修煉理論;三是為道教建立了神仙譜係。他是道教的創建和改造時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對以後道教的發展影響甚大。由於他對道教的建設和改造方麵的貢獻,道教到南北朝末期更加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組織。
早期道教的信徒都認為,人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修煉而達到長生不死,成為神仙。要達到長生不死、成為神仙的根本問題是如何使得神形不離而永存。關於如何煉養形神,陶弘景也提出了一套辦法。他認為光靠某一方麵的煉養是不行的,隻有多方麵配合起來修煉才能實現長生成仙的目標。具體做法應是:“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礙無滯”。“以藥石煉其形”,指要煉出金丹來服食,這屬於外丹,陶弘景和葛洪一樣是很注重外丹的。“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是指要煉養“精氣”和“和氣”,這屬於內丹,包括存思、行氣、導引、房中等方術。“以善德解其纏”,指用道德修養來解除人們內心的困惑,陶弘景把積善修德也看成是成仙的重要條件之一,並把各種成仙的修煉方法結合起來,企圖解決成仙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問題。然而陶弘景本人在實踐中也無法達到其長生不死的目標。於是他在晚年接受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認為修煉的效果主要不取決於煉養功夫,而是取決於前生修功積德的“緣業”。他認為自己長期修身煉丹,其不能成仙之故,就在於“緣業不及”。這種學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雖然煉丹不成,但並沒有對仙丹失去信心,隻是他相信“長生須有籍”,自己與仙道無緣。
養生成仙雖然是虛妄的,但陶弘景提出要從各方麵來修煉形神,這對我國醫藥學和化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要“以藥石煉其形”,使他對中藥學、中醫學和煉丹術作了大量的研究;由於要“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使他對養生學和氣功術也做出了貢獻。
在醫藥學方麵,陶弘景撰有《本草經集注》7卷、《名醫別錄》3卷、《補闕肘後百一方》3卷、《藥總訣》2卷、《陶氏方》3卷、《效驗方》5卷等。這些書早已散失,今僅存敦煌石室藏六朝時手抄本《本草經集注》敘錄殘卷和吐魯番出土的僅存燕屎、天鼠屎、豚卵四味藥的《本草經集注》殘卷。今本《肘後備急方》中雖保存了《補闕肘後百一方》的部分內容,但陶弘景增補內容大多已與葛洪《肘後卒救方》內容混淆在一起。《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的主要內容保存於《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書中。
自《神農本草經》問世之後,又陸續有《蔡邕本草》、《吳普本草》、《李當之藥錄》等新的本草著作出現。但這些都是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增加了魏晉以來所發現的新藥,加以整理總結而成,其體例都不夠係統,內容也比較簡單,並且有許多錯誤。鑒於此,陶弘景於公元494—500年間開始對以前本草進行勘訂整理。他不僅將《神農本草經》所載的365種藥加以訂正發揮,又增補了漢魏晉以來張仲景、華佗、吳普、李當之等名醫副品藥物365種,共計730種,彙編成《本草經集注》。在撰寫時,凡是《神農本草經》的內容都用朱筆抄寫,張仲景等名醫增錄的資料用墨筆抄寫,陶弘景自己的注文用小字抄寫,這樣就保存了《神農本草經》的原來麵貌,致使《神農本草經》的原文能流傳下來。
陶弘景對藥物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第一,首次將《神農本草經》中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改為按照藥物在自然界中的屬性分類。他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類,除有名未用一類外,其餘每類再分為上、中、下三品。第二,對藥物的性味、產地、采集、形態、鑒別、炮製以及應用等方麵均有新的論述。在《本草經集注》中,他對於藥物的寒熱性味用朱、墨點予以區別,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為平。他將藥性分得更為細致,共分為寒、微寒、大寒、平、溫、微溫、大溫、大熱8種,使當時人們對藥性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陶弘景認為藥物的產地和采製方法與其療效有密切關係,並對藥用植物的形態鑒別極為重視,例如他說:“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術(蒼術)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第三,最早提出了“諸病通用藥”名目,列舉出80餘種疾病的通用藥物。這不僅給醫生處方用藥帶來方便,而且開創了按藥物主治作用進行分類的先例。這是中藥分類的一大進步。
此外,陶弘景還首次記載了一些有特效的藥物,有的至今在中醫臨床上仍在使用;他還規定了丸劑、散劑、膏劑、湯劑、酒劑等的製做規程,考訂了藥用的度量衡;在深入研究藥物的過程中,陶弘景曾仔細地觀察了大量動植物,做了不少生動、準確的記錄,糾正了前人一些不科學的認識,在生物學上也做出了一些成績。如他發現蜾蠃是有“子”(由寄生在螟嶺身上的卵孵化出的幼蟲)的,其子以螟蛉為食物,這就否定了當時流行的螟蛉是蜾蠃的“義子”的迷信說法。
在《本草經集注》成書後,陶弘景又把漢魏以來名醫在《神農本草經》內增錄的資料彙集成《名醫別錄》3卷。《名醫別錄》收載藥物種類比《本草經集注》中“名醫副品”365種要多,它不僅收載兩漢至劉宋期間名醫增錄的藥物,而且記載了《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新用途。《名醫別錄》是總結兩漢、魏、晉、南宋時期的藥物學專著,其中所記檳榔等的藥效以及書中所載本草附方,是現存文獻中最早的記載。陶弘景對保存本草文獻古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弘景對病因、病理的分析,基本上采取了道家和道教關於“氣”的學說。他認為疾病之源,在於邪氣。他說:“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使入髒腑,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他在整理和補充葛洪的《肘後救卒方》基礎上所寫成的方書《補闕肘後百一方》中,就是以“氣”的學說來分析一些猝發病的原因的。他把疾病的病因,歸之為邪氣、惡氣、毒癘之氣,這是對我國傳統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致病說的發展。
在養生學方麵,陶弘景寫了《養生延命錄》、《導引養生圖》等書。他主張道士的修煉應從養神、煉形兩方麵入手。在養神方麵,基本要求是要清心寡欲;在煉形方麵,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度”。陶弘景的養生學,還包括使用行氣、導引(加按摩)、房中等方術來養神、煉形的內容,這是一種更為積極的養生方法。這些方術並非陶弘景所創造,但他對前人成果作了總結和補充。
在煉丹術方麵,陶弘景著有《合丹藥諸法式節度》1卷、《集金丹黃白方》1卷、《太清諸丹集要》4卷、《煉化雜術》1卷、《服雲母諸石消化三十六水法》1卷等。據史載,他從梁武帝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到普通六年(公元525年),進行了長達20年的煉丹活動,經曆過7次以上大規模的的煉丹實驗。《南史·陶弘景傳》說:“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指梁武帝蕭衍)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及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每得其書,燒香虔受。……天監中,獻丹於武帝。”《隋書·經籍誌四》曾記載梁武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絕,藥物不精故也”。其實,陶弘景多次開丹鼎“皆獲霜華”(反應器上部的升華結晶物),其門人都認為丹成,但他總是以各種丹成的標準(包括服食成仙)加以檢驗,認為未成。當然要想煉成一種服食成仙的“仙丹”,這本來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從化學的角度來看,陶弘景所做的每次開鼎“皆獲霜華”的煉丹實驗卻是成功的。
陶弘景的煉丹著述都早已亡佚,我們很難對他的煉丹成就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現在隻能從他撰的《本草經集注》中略窺一二。汞是煉丹的主要原料。陶弘景說:“水銀還複為丹,事出仙經,酒和日暴,服之長生。燒時飛著釜上,灰名汞粉,俗呼為水銀粉,最能去虱。”這裏的“汞粉”、“水銀灰”是指氧化汞。水銀在空氣中緩慢加熱,會生成紅色氧化汞,不過煉丹家們最初不能區分氧化汞與硫化汞,兩者常被混淆,而統稱為“丹”、“還丹”或“丹砂”。陶弘景指出這種“汞粉”最能去虱,這是將氧化汞作為殺蟲藥物的先聲。陶弘景還對人工煉製的水銀和天然產的水銀作了區別,並且指出:水銀“甚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這裏明確提到了金銀汞齊的性質以及它們在鍍金鍍銀上的用途。
在煉丹術中,鉛也是重要的原料。陶弘景說:鉛丹“即今熬鉛所作黃丹也,畫用者,俗方亦稀用,惟仙經塗丹釜所須。雲化成九光丹者,當謂九光丹以為釜爾,無別變煉法”。這裏明確指出丹釜須塗鉛丹,其作用是在高溫下分解放出氧氣,以利於氧化汞等丹藥的生成。陶弘景還說:粉錫“即今化鉛所作胡粉也。……而謂之粉錫,事與經乖”。中國古代有不少醫藥學家鉛錫不辨,但陶弘景從煉丹實踐中得出了關於鉛化學極為正確的知識。
陶弘景對黃白術也很有研究,他不僅主張服食真正的金屑和銀屑,而且對服食藥金、藥銀也很重視。他指出:雄黃“煉服之法皆在仙經中,以銅為金亦出黃白術中”。這是關於黃白術中以雄黃點銅為砷黃銅的記載。他還說:空青“又以合丹,成則化鉛為金矣”;曾青“化金之法,事同空青”;石硫黃“仙經頗用之,所化奇物並是黃白術及合丹法”; “丹方及黃白術多用之”;磁石“仙經丹方,黃白術中多用之。”至於雌黃,雖然他沒有明確提到它在黃白術中的用途,但他說:雌黃“仙經無單服法,惟以合丹砂、雄黃共飛煉為丹爾。金精是雌黃,銅精是空青,而服空青反勝於雌黃,其義難了”。這說明他認為雌黃既可以與丹砂、雄黃一起飛煉為丹來服餌,也可以直接服餌“雌黃”,因為“雌黃”是金精。
陶弘景對水法煉丹也作過深入的研究。硝石是古代水法煉丹的重要原料,對此,他記載說,硝石“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今無正識別此者,……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樸消大同小異,……如握鹽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樸消,雲是真消石也。……化消石法在《三十六水方》中”。這實際上就是現代化學上鉀鹽的火焰分析法。陶弘景的這一段文字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鑒定的最早記載。文中所說的《三十六水方》可能指西漢古丹經《三十六水法》,也可能指陶弘景本人撰的《服雲母諸石消化三十六水法》。關於水法煉銅,陶弘景說,礬石“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惟堪鍍作,以合熟銅。投若酒中,塗鐵,皆作銅色,外雖銅色,內質不變。仙經單餌之丹方亦用”。這種“雞屎礬”中顯然含有銅鹽,這樣才會發生鐵對銅鹽的置換反應。陶弘景的這一發現可能受到漢代《三十六水法》中第一個方子(礬石水方)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