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張錫純字壽甫。直隸(今河北)鹽山人。清鹹豐十年二月八日(1860年2月29日)生;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八日(1933年9月27日)卒於天津。中醫學。

張錫純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鹽山邊務裏。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業儒,祖友三、父彤元(字丹亭)均為庠生,以訓蒙終其生。其家訓教子孫,主張以儒學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錫純天資穎悟,遵家訓,誦讀之暇,遊藝方書,後兩赴秋闈不第,竟以醫名於時。

張氏青壯年時代,中國處於內憂外患,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義此伏彼起,滿清統治風雨飄搖。他雖伏處草莽,亦漸知僅習舊學考科舉,難以經世濟民。1881年,補博士弟子員,首次赴北闈鄉試落第,為慰藉父、祖願望,徑赴天津正式進學。後即長期在鄉間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參加鄉試。其間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治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後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證,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第二次鄉試後,張氏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氏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接觸西學之後,張氏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遂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開始在《紹興醫藥學報》發表文章,醫名漸著於國內。

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聘張氏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任軍醫正期間,曾隨軍至武漢,後輾轉於大名、廣平、邯鄲、邢台、德州等地,醫術頗受部分軍政要人重視。其著作漸為人知,傳抄者日多,奉天袁澍滋(字霖普)閱後勸其呈內政部申請著作權。1918年,奉天天地新學社蘇明陽等代為注冊,奉天醫學研究會高振鐸等予以校正,由該社資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設近代中國第一家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氏為院長。

《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期出版後迅速脫銷,次年春再版,同時印行第二期。張氏方展其抱負,適值直奉戰爭爆發,不得已於1923年回關內於滄縣開業。

1924年,張氏自費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三、四期,醫界竟購,先後共印四版,作者聲望雀起。1927年,前清道尹胡氏邀張氏赴天津為專館教員(家庭教師)。1928年春,錫純攜眷至天津,於授徒的同時開業行醫。該年並印行其書第五期。

1928—1933年最後五年中,張氏之學術和事業達到高峰。他初至天津便組織中西彙通醫社,應診的同時傳播學術。次年重訂《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合編再版,共五次印刷方滿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該書第六期,計兩次印刷。為迅速培養較多的高水平中西醫彙通人才,他不顧73歲高齡,於1933年春創辦四年製函授學院,親訂講義,兼及教務,遂因勞瘁過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張錫純成名較晚,而桃李滿天下。及門弟子如隆昌周禹錫,如皋陳愛棠、李慰農,通縣高硯樵,祁陽王攻酲,深縣張方輿,天津孫玉泉、李寶和,遼寧仲曉秋等均為一方名醫。私淑其學問者不可勝計。當時國內名中醫如漢口冉雪峰、嘉定張山雷、奉天劉冕堂、泰興楊如侯、香山劉蔚楚、慈溪張生甫、紹興何廉臣等均常與錫純討論學術,為聲氣相孚之摯友。近代影響較大的《中醫雜誌》多聘其為特邀撰稿人。

醫著之外,張氏尚撰有《代數鑒源》、《易經圖說》(未刊行),另有詩作《種菊軒詩草》,曾附編於《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張錫純原配王氏,有三子一女。1918年於奉天續配王氏,係安東人,曾留學日本,無所出。長子蔭潮繼父業,曾任京畿衛戌司令部軍醫官,1939年卒。次孫銘勳承祖業,行醫於原籍,1954年將《醫學衷中參西錄》版權及遺稿獻給國家,實現了其先祖的宏願。

1957—1985年,河北省四次整理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總發行量約40萬套,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醫著所不及。

著作名《醫學衷中參西錄》,診所名“中西彙通醫社”,二者最集中地表達了張錫純的學術思想,也是當時有成就的中醫學者的代表思想。衷中參西的目的是在彙通中西醫的過程中發揚中醫。

1.中西醫彙通和衷中參西

19世紀60年代,近代科學開始緩慢地、有係統的傳入中國。張錫純生長於窮鄉僻壤,青年時代很難接觸西學。他說自己:“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後又十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醫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含渾,有賴後人闡發耳。”張氏編入其書的第一篇醫論題為“論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原非難事”,上述引文即出自此篇。至於彙通中西醫何以要衷中參西,1909年他自序其書說:“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編於西法非僅采其醫理,恒有采其化學之理,運用於方藥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貫為一,又非若采用其藥者,僅為記問之學也。”參西顯然是時勢的需要,然張氏從學問和經曆均領悟到中醫尚多優勢,溝通當以中醫為主,即吸取西說發揚中醫,使之放光明於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