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馬魯丁
紮馬魯丁(Jamālal-Din)生年不詳,主要活動於13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1290年前後卒。天文學、地理學。
關於紮馬魯丁的早期曆史,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是波斯馬拉蓋城(今屬伊朗)的天文學家,受當時統治波斯等地區的旭烈兀汗派遣而到忽必烈處供職;另一種則認為他可能是中亞細亞的布哈拉(今屬烏茲別克共和國)人。據《元史·百官誌》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登位時,曾征召回回天文學家為他服務,紮馬魯丁於1259年前後應召而至(也有人認為他是40年代或50年代早期到中國的),此後數十年紮馬魯丁在中國從事過眾多的科學活動。至元四年(1267),紮馬魯丁曾造西域儀象7件,並於同年撰進《萬年曆》。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在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境內)建成回回司天台,紮馬魯丁被任命為提點(相當於台長)。當時這一回回司天台由西域天文學家用阿拉伯天文儀器進行觀測,並負責每年編印回曆供政府頒發。司天台內還藏有西域文字的天文學和數學書籍,其中包括托勒玫(Ptolemy)的《天文學大成》(Almagest)、歐幾裏得(Euclid)的《幾何原本》(Elements)等,因此它堪稱是當時中國的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至元十年(1273),紮馬魯丁以回回司天台提點的身分被任命為新設立不久的秘書監的兩名長官之一,其主要職責是掌管皇家收藏的曆代書籍和陰陽禁書、從事皇帝特命的撰述任務。至元二十二年(1285),他向忽必烈提出了編纂全國地理圖誌的建議,後來這項工作在紮馬魯丁的領導下進行,它的成果就是755卷本的《元一統誌》。同年,他率人匠織造撒答刺欺,這是波斯的一種紡織品,這說明紮馬魯丁把波斯的紡織技術帶到了中國。至元二十四年(1287),紮馬魯丁升任為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行秘書監事,成了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最高機構的從二品大員。
紮馬魯丁一生中較為重要的科學工作是製造西域儀象、撰進《萬年曆》以及編纂《元一統誌》。
《元史·天文誌》中詳細記載了紮馬魯丁製做的7件西域天文儀器的形製、結構和用途:(1)“咱禿哈刺吉”,為托勒玫式的黃道渾儀,用來測定天體的黃道經緯度。(2)“咱禿朔八台”,為托勒玫式的長尺,用來測定任意方向上天體的天頂距。(3)“魯哈麻亦渺凹隻”,是一種測量太陽過赤道時的位置的儀器,用來確定春、秋分的時刻。(4)“魯哈麻亦木思塔餘”,是測量太陽過子午線時的位置的儀器,用作確定冬、夏至的時刻。(5)“苦來亦撒麻”,即天球儀。(6)“苦來亦阿兒子”,即地球儀,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統一的、比較科學的經緯度概念和明確的地球概念是在這架地球儀上第一次反映出來的。(7)“兀速都兒刺不”,即星盤,是一種測量天體高度的儀器。這7件西域儀象和中國傳統的天文儀器相比,除了少數相似點之外,無論從結構還是功用來說,都是大不相同的。它們雖滿足了回回司天台的需要,但對中國傳統天文儀器的發展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其主要原因,一是這些儀器不符合中國天文學所特有的使用赤道坐標的傳統;二是與這些儀器運用有關的數學知識、計算方法(如三角學、歐氏幾何學、球麵三角學)等並沒有在當時就譯成漢文,因此除了回回司天台上的工作人員外,傳統的中國天文學家就很難使用這些儀器。盡管如此,有人認為元代郭守敬對渾儀的簡化及所製簡儀中采用的360°分劃製、窺衡、圓室以及元、明兩代修建的晷影堂等,都有可能是受了紮馬魯丁製成的西域儀象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