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場手工業

一、涵義和界限

“工場手工業”一詞譯自馬克思所稱Manufaktur。1932年瞿秋白譯為“工廠手工業”,1945年商務版《德華大詞典》同。1953、1961年版郭大力等譯《資本論》作“手工製造業”。後馬列著作編譯局譯作“工場手工業”。本文中,“工場手工業”指其經濟性質,具體組織依習慣,如綢廠、布廠、磨坊、油坊、機房、鐵作、木器作等;類稱用“手工廠”。

工場手工業是資本雇傭勞動者的生產形式。但雇傭多少人始具資本主義性質,當因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民族曆史條件而異。在研究資本主義萌芽時,當時史料多不能區分家屬勞動與雇傭勞動,我們原則上以有10人以上的廠坊為工場手工業。鴉片戰爭後,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廠法》,規定使用發動機器並雇工30人以上者為工廠;此後統計資料皆以此為準,我們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廠標準者為工場手工業。解放後,國家統計局作有10人以上工廠統計,中央手工業管理局遂以4-9人的廠坊為工場手工業。原來,機器大工業。工場手工業、個體和家庭工業都是經濟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劃界不可能,亦無意義。

手工業無明確定義。工業革命之初,以蒸汽機代替人畜力視為驚人之舉,遂以動力區分機器與手工。然水力發達區域常以古老的水輪機代替蒸汽機,亦無礙技術革命。又如曆史悠久的磨坊,曾曆人力、畜力、風力、水力諸階段,及用蒸汽機稱火輪磨坊,仍是利用兩片石磨轉動。19世紀末發明滾筒製粉和聯動裝置(rolling system),才實現技術革命;前此均可稱手工業。進人20世紀,手工工具演變為複合裝置,不少應用精密機械原理或化學反應過程;電力普及後,手工廠添置馬達已屬常事。因而研究工業結構者多以企業規模為準。如日本常將不足10人的廠視同手工業;日軍占領華東時並規定20釜以下之絲廠為手工業。二次大戰後,聯邦德國以不滿10人、年銷售額”不滿30萬馬克者為手工業。按規模劃分,似更合理。

工業化初期,資本主義家庭勞動或散工製(putting-out system)頗為流行,就其組織生產說與工場手工業無異。在研究資本主義萌芽時,因重點在分析生產關係,我們曾詳析工場手工業與商人雇主製,包買商製的區別。本文目的不同,因將這些均作為散工製,並包括在工場手工業涵義之內。

二元經濟論中所稱“現代化”部門與“近代化”部門原屬同義。鑒於我國正在實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於曆史事物本文均稱“近代化”。“近代化工業”即指機器大工業。這裏我們指的是手工製造業,不包括營造業和手工運輸、修理等服務業。由於篇幅關係,也刪除了手工采礦工業。

二、二元經濟和日本的經驗

西歐在工業革命前有個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它是西歐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西歐經濟力量的膨脹,社會結構的變革,資本價值觀念的確立,都在這個時期。非洲、印度的征服,澳洲、美洲殖民地的開發,都是靠工場手工業的威力。英國和荷蘭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獨立,都是手工廠和手工農場發展的結果。政治經濟學就是這時產生的。托馬斯·曼、威廉·配第的全部理論,魁奈的《經濟表》,都是以手工生產為依據;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時,蒸汽機尚未在實用上推廣。

工場手工業為西歐的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但隻有英國可說是“自我”完成工業化的。稍晚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有個或長或短的機器大工業與手工業並行發展的時期。法國19世紀二十-六十年代,機器大工業的產值由161億法郎增至34.1億法郎,同時期手工業的產值由47.7億法郎增至86.9億法郎,被稱為“雙重性增長”。更晚工業化的東方國家,因一開始就有外國資本或本國資本移植或引進的近代化產業,與本國傳統經濟並存,形成二元經濟。這些國家的近代化或現代化,就是在二元經濟的消長中進行的。

二元經濟中的傳統部門應包括所有傳統產業。但自1954年劉易斯(W·A·Lewis)提出M元經濟模型以來,論者都是討論傳統農業,而於手工業絕少置論。惟日本有個“在來產業”(固有產業)的概念,一般指農林以外的、明治維新以前原有的各產業部門,而重點是在來工業即手工業。縹絲、棉織、釀造是日本三大在來工業。1859年開港後,生絲出口猛增,成為換取原料和西方機器設備的主力。時發明座繳絲,有了座縹絲手工廠和“賃挽”製(商人資本的散工製),但極少。棉織業中,“賃織”和“放機”較多,但甚少手工廠。日本工場手工業的興起是在明治維新以後,尤其是政府創建近代化工業的“殖產興業”時期(1870-1884)。據內務府統計,1884年各府縣有民營工廠1981個,內60%在農村,職工30人以下者占83.4%。這些30人以下的和在農村的工廠大多是工場手工業。

1885年起日本將官辦大企業陸續轉為民營,近代化工業勃興,但傳統的在來工業仍發揮作用。1867年出現仿法國式的縹絲工具,稱“器械縛絲”,逐漸代替座縹絲,列為“新在來工業”。1905年後全近代化的絲廠興起,但直到1920年,生絲產量中仍以器械絲為主。棉織業中,1873年曾有臥雲式多錠手紡車發明,但終以不敵英美式機器紡機而失敗。手織情況不同。進口和國內生產的機紗轉使賃織有利。又發明手拉織機代替原用的低機,織布廠大興;發明仿西式水利鐵輪織機,能造寬幅細布。到19世紀末,手織布才漸為機製布取代。釀造業則仍以手工廠為主,最大的清酒業迄未機器化。

在來工業中家庭手工業仍占較大比重。1884-1920年日本工業產值以年率10%的速度增長,而家庭手工業也以7%的速度增長。其增長部分又主要是賃挽、賃織、加工訂貨等,屬於工場手工業的內涵了。工廠部分包括手工廠。日本工廠中30人以下者占80%強(1909),多數屬工場手工業性質。

傳統產業的最大效果是在就業方麵。直到1935年,日本農林業的就業人口不斷下降,而在來產業的就業人口不斷增加,所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也增加。就是說,近代化過程中農業釋放的勞動力不能全部轉人近代化產業,而需要由傳統經濟吸收。1920年日本近代化工業就業人口172.3萬人,舊在來工業179.1萬人,新在來工業94.9萬人,即手工業占61.4%。

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工業化已有一定基礎,同時手工業逐步電力化、機器化;日本對工業結構的研究也轉人現代化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並行發展上。原來日本為發揮勞動力優勢,大企業實行多班製,而將一些工序和零配件製造轉包給中小企業。二次大戰後,中小企業又對日本經濟的複興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日本政府發表《中小企業白皮書》稱:“實際上它們在支撐我國經濟基礎的同時占有核心地位。”

日本曾有人將帕累托關於消費者選擇商品的無差異曲線理論用於二元經濟,提出生產的無差異曲線,在這個線上,資本與勞動力兩要素的不同配合可獲得同一的經濟效益。近代化企業需較大資本,工場手工業需較多勞動力,按不同行業情況,兩者並用,即可形成無差異曲線的生產。其實,帕累托關於不同商品的替代性和互補性的理論,亦曾由希克斯用於生產。從辯證的觀點看,互相替代的東西也是互相補充的東西,二元經濟的研究應注意及此。當代西方二元經濟理論主要研究傳統農業的剩餘勞動力向現代產業轉移問題,而不涉及農民家庭手工業。和純農業不同,手工業、包括農民家庭手工業基本上沒有剩餘勞動力問題。在進人工場手工業和散工製下的農民家庭手工業之後,它們更成為吸收剩餘勞動力的巨大力量。上述日本經驗和八十年代初我國鄉鎮企業的興起都是明證。早期鄉鎮企業實際是工場手工業。它也證明了對現代化產業部門的不可缺少的補充作用。

工場手工業在生產力上還基本上是傳統的,但在生產關係上已是資本主義的、即近代化的了。在這個意義上,它已不完全是傳統經濟了。工場手工業曆史悠久。在西歐,它是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形態。在二元經濟中,它的地位如何,作用何在,是個新的課題。

三、中國工場手工業概況

我國在明後期已有工場手工業出現,而發展緩慢。到鴉片戰爭前,在製茶、製煙、釀酒、榨油、製糖、製瓷、造紙、染整等16個行業中均有手工廠,但隻是在某些城鎮的個別大戶中存在,十分稀疏。至於散工製,僅在南京、蘇州的絲織業中較發達,餘不足論。我國工場手工業的興起,主要是在19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與近代化工業的創建同步進行的。

鴉片戰後,有些傳統手工業被進口洋貨摧毀,其中最重要的是手紡紗,產量由1840年的約748萬擔遞減至1936年的107萬擔,僅供農家織自給布用。餘如柏油、上針、土鋼、端布坊漸被淘汰;土煙、土燭、製靛受洋貨衝擊而衰退;但在手工業中都非重要行業。

除上列幾項外,絕大多數手工行業都隨著市場的擴大或外貿需要而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並在發展中逐步工場手工業化。這種發展可以1920年為界,分為兩段。大體在1920年以前,手工業是與近代化工業並行發展的,近代化工業發展較快的時候,也是手工業尤其是工場手工業發展較快的時候,乃至在同一行業中也是這樣。兩者間的互補作用超過兩者間的對抗。

早期我國近代化工業主要是由國外移植或引進而來,但不是說它們與工場手工業沒有關係。第一家外商工廠即1854年在廣州開設的柯拜船塢(Couper Dock)最初就是租買中國手工船塢建立的。上海開埠後,最早的外商廠伯維公司(G·Purvis & Co)和杜那普船廠(Dewsnap Dock)也是手工廠起家的。洋務派創建的第一家軍工業即1861年的安慶內軍械所也是個手工廠,後來添置西式機器;1863年李鴻章創建的三個洋炮局也都是從手工廠開始的。第一家民辦近代化工業即上海發昌機器廠,原是個打鐵作坊,1869年添置西洋車床,便近代化了。甲午戰爭前,上海、廣州、漢口有16個民營機器廠,其中有10家是由鐵作、針坊、冶坊發展而來的。下節中還可看到工場手工業轉化為近代化工廠的情況,差不多每個重要手工行業中都有。即使是完全從外國引進的企業,它們在建廠時需要手工業進行營造、裝置和製造零配件。投產後,也需要手工廠進行原料整理、機械修配、成品包裝等工作;為節約資本,又常將一些輔助工序轉包給手工廠或家庭戶承擔。原來手工業生產多是並聯的而非串聯的。近代化工業專業化較細,對於傳統生產有聯進(linkage)作用,這就促進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多半要伴隨著手工工具和技術上的改進。我國在引進酉方機器大工業以後,也引進了國外一些先進的手工工具,或按西法改進原來的手工工具。這些器械都能在國內製造,降低成本,易於推廣。這是20世紀以來工場手工業發展較快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