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集體工業(續)
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生產
為適應旅遊業的需要,陝西工藝美術生產企業從一九七八年開始生產為旅遊者所喜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到一九八六年,陝西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有500個,其中集體企業占80%以上;產品品種3000多種,花色1萬多個,其中集體企業生產的約占60%左右。陝西最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有仿古工藝品、民間工藝品和傳統工藝品三類。
一、仿古工藝品
為了適應陳列保管和旅遊銷售的需要,工藝美術生產企業和文物管理部門緊密協作,選擇部分文物進行了複製和仿製。產品有各種陶俑,包括半坡彩陶,秦、漢、隋、唐俑人俑馬等;青銅器,包括鍾鼎、祭器、食器、銅車馬、銅鏡、銅佛、幹戈、錢幣等;仿唐三彩,包括三彩馬、駝、器皿等;以及仿唐壁畫,仿古石雕、玉器,各種碑帖、瓦當拓片等。這些文物複製、仿製品,都以陝西出土文物為底樣,造型準確,特色鮮明,深受來陝遊客尤其是國外旅遊者所喜愛,成為重點選購的紀念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仿秦兵馬俑、仿秦陵銅馬車、仿唐三彩,以及各種碑帖拓片等。
仿秦兵馬俑,是由雕塑專家和複製工人以秦始皇兵馬俑雕塑群為“模特”,采用經考證發掘的傳統工藝精心仿製的,計有將軍俑、官俑、武士俑等30多個品種。尺寸從實物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形像生動。
仿秦陵銅馬車,係比照一九八○年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發掘的大型彩繪銅車馬“安車”原物紋樣仿製的。原物造型逼真,裝飾華麗,禦車官駕有四馬,轡頭和挽具以大量金銀為構件。仿製品為實物的八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
仿唐三彩,是以陝西唐墓出土的三彩俑人、駝、馬等殉葬品為底樣,采用注漿成型的傳統工藝製成素坯進行初燒,再在素燒坯的外表施以赭、黃、綠、褐等色釉進行二次燒製而成。唐三彩藝術係綜合傳統陶瓷技術與雕塑工藝,取材當時現實生活,形態變化傳神,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西安美術陶瓷廠、乾縣工藝美術廠等主要生產單位,在原有產品基礎上進而生產了三彩器皿、三彩壁畫、琉璃製品等。為了方便攜帶,還生產了盒裝微型三彩俑人陶馬。
各種碑拓片,是以西安碑林的曆代名碑名帖為主體,有書有畫,品類繁多。僅西安玉石雕刻廠生產經營的拓片就不下百餘種。各類瓦當拓片也甚豐富,有朱拓、墨拓、紙拓、深拓等,有的裝訂成冊,有的單幅銷售。
二、民間工藝品
陝西的民間工藝品,作為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廣布全省各地。就其要者可分為繡品、玩具、雕塑、剪紙、染織、刻繪皮影、木版年畫、農民畫、彩紮、土陶土瓷、柳草編織、戲偶、臉譜、民俗用品等十多個大類,都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這些古老文化與民風民俗密切結合的凝聚物,題材日益廣泛,內容更為豐富,形式和風格更加瑰麗多彩。為使這一深具濃鬱鄉土氣息的藝術之花,更好地為美化人民生活服務,並進而為旅遊事業服務,全省各地在深入調查挖掘、搜集整理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民間工藝品生產。一些地方,組織了民間工藝協會、研究會,一些重點地區,進行內外協作、橫向聯合,發揮當地優勢籌辦生產企業,或組建產銷兼營的經濟實體,並設專館、專廳、專櫃銷售民藝紀念品。省內20多個縣、市的工藝美術、刺繡、皮影公司,多是以開發民間工藝品生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如延安地區於一九八二年成立區工藝美術公司,下設黃陵、洛川、子長、安塞4個分公司,組織力量挖掘整理民間工藝。這些公司對剪紙、木刻、熏畫、布貼畫、刺繡、泥塑等民間工藝,經加工創新,既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又吸收外來造型藝術,體現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開拓了民間工藝品的生產。千陽縣在西安美術學院師生的指導和省文化部門的幫助下,經普查、征集,新開發的民間工藝品有近200個品種。洛川、安塞的民間剪紙,戶縣的農民畫,構思新穎,想象力豐富,常於方寸間見大千世界,於稚拙中見質樸,透露出鄉土風情。一九八○年以來,工藝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湧現了一大批民間巧手藝人。洛川縣剪紙作者郝愛玉獲陝西剪紙表演優秀獎,安塞縣剪紙能手李秀芳曾應邀赴法國表演獻藝。一九八六年,安塞、洛川有近500幅剪紙作品在美國展覽,被酷愛東方藝術的美國公民所收藏。
陝西草柳編織也品類繁多。曆史久遠的寶雞地區鳳翔草帽、草提籃是農家婦女世代相傳的家庭手工藝。關中民諺:“柳林酒,東湖柳,鳳翔女人手”。過去鳳翔田家莊一帶還流傳一種民俗,新女婿第一年夏天去看嶽母,女家要贈給新女婿一頂特製的草帽。鳳翔草帽是用麥秸杆手工編織成草辮,再以手工一針針綴成。一九六五年建立鳳翔草製品工藝廠,增置專用設備,由手工縫製變為機械縫製,再經過漂染,花色品種不斷創新。八十年代以來,又開發草編禮品盒、坐墊、海濱席、掛屏等新品種,有的還繡有花鳥及出土文物圖案,做工精細,造型美觀,質地堅固。黃陵和吳旗縣的柳草編織也香飄海外,聞名於世。
三、傳統工藝品
陝西的傳統工藝品,實際上也是從民間工藝發展而來的。經過新老藝人和廣大職工的辛勤勞作,不斷創新,使之日益生輝。
漆器工藝品。陝西是全國生漆的主要產區之一,陝西的漆器生產,遠在唐代就出現鼎盛時期,是個曆史悠久的生產項目。新中國建立前後,著名老藝人楊尚武、陳誌忠等對陝西漆器工藝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陝西漆器工藝,裝飾手法和技藝多達百餘種,主要有雕填、鑲嵌、手繪、刻灰、罩金、螺鈿等;產品有大漆屏風、漆木家具和漆器小雜件三大部分。以雕填鑲嵌、罩金、刻灰為主的大漆屏風,多取曆史題材,有書有畫,再現周、秦、漢、唐曆代藝術風貌。如蒲城旅遊工藝廠由趙秉科工藝師設計研製的“中國曆代古幣係列屏風”,既再現了各代錢幣的原貌,又標明曆代皇帝登基在位的時間、年號等,融藝術、實用與曆史知識為一體,十分古樸典雅。
罩金漆器,以寶雞地區鳳翔縣所產屏風、刻繪櫃等久享盛譽。它始於明,盛於清,現存清道光十三年雕刻的12扇大屏風,造型典雅,至今金碧輝煌,彩色明快如新。解放後,鳳翔木器工藝廠生產的罩金屏風多是4扇或6扇的。它以膠灰為底,用漆作畫,鑲以金箔,多層次輪番油漆而成,圖案有花草、鳥獸、山水、曆史人物等。經不斷改進雕填、刻繪、拋光、罩金工藝,變單一色調為多色,且質地堅固,具有防腐、耐酸、耐高溫之特點。自一九七八年以來,鳳翔罩金漆器已遠銷香港、日本和歐美。罩金屏風在一九八二年輕工部揚州工藝品評比會上列全國第二名。
耀州瓷。早在宋代熙寧、宣和年間,耀州黃堡鎮就有“十裏窯場”的記載,所產青瓷,式樣雅致樸素,質地堅實耐用,釉色青潤宜人,冰裂紋樣美觀。尤其刻花產品,刀鋒犀利流暢,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之美譽,曾與同時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並著。後遭金元兵亂毀於戰火,生產技藝失傳數百年之久。迨至一九七四年,把恢複耀州瓷生產列為省的輕工科研重點項目之一。經廣集資料,進行百多次試驗終使耀州青瓷重現光彩,並在耀縣陳爐陶瓷廠恢複了生產。該廠生產的餐具、酒具、茶具及瓶、罐、爐、盤等工藝品,紋飾釉色基本保持了耀瓷富於變化的特點,博得國內外藝術家和遊客的好評。其青瓷花瓶、青瓷刻花碗,以及民間格調的黑釉剔花瓶、罐,藍花品碗,鐵鏽花碗等產品,曾多次分別被評為全國、全省優秀旅遊紀念品。
畫類工藝品。木版水印畫、棉絮畫、烙花筷等畫類工藝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旅遊紀念品。以生產木版水印畫著名的戶縣工藝美術廠,在廠長王誌傑、美工宋厚成的組織下,與秦俑博物館簽訂產銷協議,由對方提供文物資料並進行專業指導,由廠方創造設計和精心製作,以秦代曆史事跡為題材,先後創製出包括有“秦陵作俑圖”、“秦始皇軍陣圖”、“秦始皇出巡圖”以及“秦始皇像”等八種組畫的水印品,再現了曆史文物原貌,達到了亂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