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進入發展新階段(1 / 3)

集體工業進入發展新階段

集體經濟的工作方針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指引下,通過全麵撥亂反正,清除“左”傾錯誤影響,調整和落實黨和國家對集體所有製經濟的政策,堅持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點辦集體企業,大大激發了集體工業戰線廣大幹部和職工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中國集體工業得到了新的發展。

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在撥亂反正中,對經濟工作的“左”傾錯誤進行了認真的清理。早在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中,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就對集體所有製經濟進行了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從發展實踐看,集體所有製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公有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下,盲目追求全民化程度是錯誤的,應當大力發展集體所有製經濟。同時,麵對國家經濟上的困境,對集體所有製經濟的認識得到深化,充分肯定了集體所有製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對集體所有製經濟是“資本主義尾巴”等一係列謬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思想上清除“左”的影響,端正對集體經濟的認識。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六日,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代表大會,出席代表515人。這是集體工業的一次盛會。梁靈光在會上作了《繁榮創作,發展生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接見了全體代表。李先念到會講話,指出,要排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幹擾破壞的影響,做好傳授技藝、培養接班人,發展工藝美術品的生產。這次大會不僅對工藝美術行業,而且對其他集體行業的職工都有很大的鼓舞。

根據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要求,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從政策上、法律上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和辦法,作出明確的規定,鼓勵、保護、扶持集體工業的發展。

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並且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同時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們的任務是要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每一個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於繼續前進的生產關係的具體形式。”

同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幹決定》(即中發(81)42號文件),明確指出: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以及人民群眾的需要,必須發揮國營、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形式的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占優勢的根本前提下,實行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一項戰略決策,決不是一種權宜之計。

為了扶持集體經濟的發展,這個決定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各個有關部門,要采取積極態度,堅決地迅速地改變那些歧視、限製、打擊、並吞集體經濟的政策措施,代之以引導、鼓勵、促進、扶持的政策措施。並要求各級中共黨委和政府要責成計委、經委、建委、財辦、商業、供銷、物資、糧食、物價、財政、銀行、稅務、工商、外貿、城建、公安、僑辦、教育、衛生、勞動、知青辦和各產業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僑聯和民建會、工商聯等組織,在統籌規劃下,協同動作,為發展城鎮集體經濟切實負起應盡的責任。並且要求有關部門加強對集體經濟的指導和管理,抓緊研究製訂包括資金籌集、稅收政策、經營場地、供銷渠道、招工帶徒、價格管理、工資福利、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險等方麵的政策,以及進行黨、團、工會的組織建設和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的措施。這個《決定》還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對上述各項問題作出原則規定,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擬定實施辦法,貫徹落實。

這個《決定》還總結了集體企業的曆史經驗,批判了“左”的錯誤,提出了集體企業要在國家統籌規劃、指導和支持下,遵循自願組合、自負盈虧、按勞分配、民主管理等項原則。並且明確對於集體企業的管理體製,目前可以維持不變;對於新發展的集體經濟,其管理體製,各地可以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勞動服務公司、生產服務合作聯社以及其它形式等),不要強求一律。各種不同體製可以並存,不要互相排斥,而且應當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決定》要求各級中共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努力在近幾年內促使各種形式的集體經濟有一個顯著的發展。

一九八二年九月,在中共十二大的報告中提出了關於堅持國營經濟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的問題,指出:“由於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的說來還比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長時期內需要多種經濟形式的同時並存。”並且進一步明確“城鎮手工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和服務業,現在都不應當也不可能由國營經濟包辦,有相當部分應由集體舉辦。城鎮青年和其他居民集資經營的合作經濟,近幾年在許多地方發展了起來,起了很好的作用。黨和政府應當給以支持和指導,決不允許任何方麵對它們排擠和打擊。”

同年十二月通過的國家憲法,對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作了許多新的規定,糾正了過去那種認為公有製越大越公越好,企圖限製集體經濟發展,消滅必要的個體經濟的“左”的思想和作法,在肯定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同時,規定了發展多種形式的經濟,規定了國家保護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並且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的自主權和民主管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