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職工培訓
一、文化教育
舊中國,冶金工人被剝奪了學文化學技術的權利,約有一大半是文盲和半文盲。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冶金企業普遍開展掃盲工作,建立組織,製訂計劃,編寫識字教材,推廣了《速成識字法》,加快掃盲的步伐。一九五二年,冶金係統組織2.6萬人參加掃盲學習,到一九五三年初,就有一半人脫盲,一般能識字二千左右,可以閱讀通俗書報和寫三五百字的短文。在此基礎上,從一九五三年四月開始興辦業餘學校,進行初等文化教育。到一九五五年底已辦業餘學校136所,有16萬人參加,占工人總數的38%。據抽查,一九六○年參加文化學習的冶金工人約占50%左右,條件較好的企業還舉辦了業餘中專和業餘大學。
二、技術教育
辦技工學校是培訓技術工人的主要手段。“一五”計劃開始,就創辦了冶金技工學校。到一九五九年底,冶金係統已有技工學校19所,總規模1萬人,累計畢業生2.1萬人。六十年代初,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對辦學條件差的技工學校作了調整,保留了鞍鋼、武鋼、石鋼(即首鋼)、撫鋼、本鋼等8所技校。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冶金部選擇了3所技校,進行半工半讀的試點。一九七八年四月,冶金部研究製訂了技工學校發展規劃,當年年底已達96所,規模3.8萬人,在校生達到2.1萬人。經過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的調整、整頓,改善了技校的布局,新建了攀鋼、長城鋼廠等技校,建立了寶鋼、武鋼以學習新技術為主的技校,新建擴建了鞍鋼、武鋼等實習代培中心,每年各接受5000人次的學習代培任務;加強了教學管理,組織統編了65本技工教材,開展技校教師和教學管理幹部的培訓。一九八○年在吉林冶金電氣化專科學校等8所專科院校委托代培了600名教師,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在上海冶金專科學校舉辦了4期教育管理幹部研究班,培訓了230名教育管理幹部。
在整頓的基礎上,技工學校得到了健康發展,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都有所改善。到一九九○年,冶金係統共有技校227所,規模10萬人,在校生8.3萬人,比一九七八年擴大了1倍多(一九七八年技校96所,規模3.8萬人,在校生3.1萬人)。冶金技校的布局和專業設置更加合理,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並向多功能的方向發展,擔負起培養後備工人和部分在職工人的雙重任務。據第五冶金建設公司技工學校對六屆畢業生中916人進行跟蹤抽樣調查,有126人已提為幹部、134人成為生產骨幹、172人考入大學,有88人在生產技術上獲得各種獎勵。
三、投產準備人員的培訓
這是為新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的一項重要工作。從一九五二年鞍鋼的“三大工程”開始,到“一五”計劃期間建設武鋼、包鋼、北滿(齊齊哈爾)鋼廠、吉林鐵合金廠等工程項目的建設,當時東北工業部以及後來重工業部的主要領導人都非常重視這些工程的生產準備工作,親自抓了生產隊伍的集結和培訓。主要采取了兩種形式:一是實行學徒製,簽訂師徒合同,依靠老工人傳技術、帶作風、教徒弟。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九年,冶金企業共簽訂師徒合同18萬份。二是老廠進行代培。例如,鞍鋼在“一五”計劃時期就為武鋼、包鋼等新建企業培養技術工人1.1萬名,為齊齊哈爾、馬鞍山等60多個鋼鐵企業培養輸送技術工人3.3萬名;在“二五”計劃期間又為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多個企業培養輸送了上萬名技術工人。此外,新建企業在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積極為技術裝備相對落後的老企業培訓了一批技術骨幹。在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共培養了12萬名特殊和緊缺的技術工人,對提高冶金企業職工隊伍素質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