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電子工業用材料

一九八三年,鋼鐵研究院、包頭冶金研究所等單位,利用稀土資源研製成功釹鐵硼永磁合金,做為第三代稀土永磁合金,其最大磁能積43兆高奧,達國際先進水平,價格則比原來使用的永磁材料降低一半以上。

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冶金部係統研製生產的精密合金增加到150個牌號,3000多種規格。

軍工民用相結合

中國鋼鐵部門對軍品民品生產,總的說來采取的是軍品優先,軍民結合,以軍帶民,相互促進的方針。

一、軍工新技術逐步向民品生產轉移

不少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始於軍用,繼而推廣於民用。對生產民品的老廠所進行的技術改造,使中國鋼鐵工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得到較快提高。如:稀土元素開始於製造坦克裝甲版,後推廣應用於機械工業的球墨鑄鐵,或製造犁鏵,七十年代又廣泛應用於陶瓷、農業果木肥料與醫療器械等。

二、軍民結合,共同提高

某些民品也常應用於軍事工業。軍民協作交流,互學互幫,是四十多年的成功經驗。如耐火纖維最初應用於軋鋼廠的加熱爐,由於保溫性能良好,可減少加熱爐的熱能消耗,延長爐體壽命,並具有節能增產的功效。海軍艦艇的動力鍋爐發熱量大,管道散熱嚴重,艙內溫度高達40℃以上,影響幹部和戰士長時間在艙內堅持作業。後經洛陽耐火材料研究所、北京耐火材料廠與海軍技術裝備部共同研製開發出一種保溫性能良好的新型耐火纖維,應用於艦船輪機艙鍋爐絕熱,使艙溫下降達20℃。這項研究成果推廣到遠航太平洋的測量船上,也獲得良好的絕熱效果。

三、寓軍於民,亦軍亦民

隻要情況需要,生產民品的鋼鐵企業也可以安排生產部分軍用鋼材,從而做到充分利用和發揮民品生產廠的技術優勢,同時可學習軍工部門質量第一的嚴細作風,多快好省地增強應變能力。如馬鞍山鋼鐵公司所屬車輪輪箍廠,是為生產火車用車輪和輪箍而興建的。飛機用的渦輪盤,原經鋼鐵廠煉鋼、鍛餅成材後,交付飛機發動機廠進行機械加工,效率低且費用高,後經冶金部與第三機械工業部組織飛機發動機廠與馬鋼共同研究,改進生產工藝,增加部分檢測儀器,使用馬鋼輪箍廠的水壓機軋製渦輪盤成功,大大提高了工效,節約金屬,降低成本。坦克的炮塔座圈,原由第五機械工業部所屬工廠用水壓機反複鍛製,或從國外購進,經冶金部與五機部商定,也在馬鋼加工試製,取得成功,使馬鋼充分發揮了技術裝備的優勢,保證了軍工需要,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擴大服務領域,積極發展民品生產

八十年代,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及時調整了國內外政策。軍工企業在保證完成軍品生產任務的前提下,擴大服務領域,積極發展民品生產。鋼鐵部門一方麵加快軍工新技術的研究,同時積極將軍工新材料轉為民品生產,解決了企業因軍工訂貨減少、影響開工率下降問題,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在實行軍民結合、互相促進方針的情況下,許多原來隻應用於軍工部門的鋼鐵材料,大量轉移到民用生產部門和人民生活消費品領域。如原來主要為軍品提供材料的低合金鋼,已廣泛推廣應用到機械製造、橋梁建築、石油、化工部門。鋼鐵部門生產的低合金鋼產量,已由一九六三年的7萬噸,發展到一九八五年的865萬噸,進而提高到一九九三年的1531萬噸。

不鏽鋼初期僅供核工業和航天工業使用,以後擴大到水電建設和化學工業,以及少量人民生活日用品方麵。一九八五年不鏽鋼已發展到年產20餘萬噸。一九九○年葛洲壩水電站水輪機中環,就是鋼鐵研究院、鞍鋼和撫順鋼廠研製開發的新型不鏽鋼製品,每年可以少停機多發電4.5億千瓦時。一九九三年,全國重點特殊鋼企業鋼產量完成893萬噸,其中優質鋼產量達719萬噸。

七十年代以前,高溫合金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部門。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高溫合金已用來製造燃氣輪機的大盤件和葉片,以及石油裂化、催化等設備方麵。上海、武漢、錦州、大連、新疆的煉油廠,使用高溫合金製造的燃氣輪機,年生產電8000萬千瓦時,可降低成本300萬元。

精密合金的應用範圍,已從軍事部門擴大到電視機、錄音機、電子計算機、各類儀器儀表生產。八十年代中期的精密合金年產量已突破3000噸。

粉末冶金材料最初隻應用於核工業和航天工業,以後逐步發展到製造汽車、拖拉機和縫紉機的零部件。用粉末冶金技術一次成型的零件比機械加工產品的成本降低約50%,產品質量也好。如用粉末冶金技術製造的製動片,使用壽命高出機械加工件3倍。

高溫難熔金屬材料,也從核工業、航天工業擴大應用到許多民用工業部門,如醫療用高能直線加速器上的屏蔽材料,電影機、高級電光源的燈絲材料。在玻璃工業中采用鉬電極加熱代替鉑電極,能節約大批外彙,降低75%成本,曾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合金鋼管軋製中的穿孔工序,以前使用鑄鋼芯的穿孔頂頭,壽命極低,改用鉬頂頭以後,提高使用壽命6倍,這一研究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