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材料
鋼鐵材料與國防建設
鋼鐵工業,是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基礎工業部門。自鴉片戰爭以後,在船堅炮利的殖民主義侵略者麵前,當時清王朝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大臣深感有發展近代工業與鋼鐵工業的必要,曾倡導洋務運動,提出“廢棄弓箭,專精火器”方針。又鑒於“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於是著手興辦采礦、冶煉工業。中國的第一個鋼鐵廠——漢陽鐵廠,就是與湖北槍炮廠同步建設的。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近代鋼鐵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非常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麵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國家亟待發展鋼鐵工業。恢複國民經濟需要鋼鐵,抗美援朝戰爭也需要鋼鐵,因此,國家首先重點抓了恢複和建設鋼鐵工業。
在鞍鋼複工、改建、擴建的同時,為滿足軍工生產的需要,新建了齊齊哈爾特殊鋼廠、吉林與錦州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並迅速恢複和擴建了撫順、本溪、太原、大冶、重慶等地的特殊鋼廠。
在《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中,黨和國家根據建立噴氣技術、計算技術、原子能技術和無線電電子技術等國民經濟和國防尖端的要求,提出冶金部門必須掌握新的冶煉技術,建立中國自己的合金鋼係列,研製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和稀有金屬、半導體材料。根據《規劃綱要》要求,冶金部決定首先組建和加強鋼鐵和有色金屬兩個研究院。由鋼鐵研究院主攻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和合金鋼;有色金屬研究院主攻稀有金屬和半導體材料。
一九六○年,冶金部成立了專管冶金軍工材料開發的技術司。技術司的任務是統一安排軍工和國防尖端各部門所需金屬材料的科研、試製和生產,動員各方麵的力量,保證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各特殊鋼廠、有色金屬加工廠、吉林和錦州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等劃歸技術司領導;各太鋼廠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冶金廳、局的軍工任務,也由技術司歸口管理。鋼鐵和有色金屬兩個研究院,增加有關負責研製軍工和國防尖端部門所需新型材料的科研任務,並參加生產單位重要產品試製新材料的研究。鋼鐵和有色金屬兩個設計院,也相應增加了負責軍工方麵的新廠建設,以及老廠技術改造設計的機構。
技術司成立後,為了摸清情況,開展工作,立即組織人員廣泛訪問用戶,聽取用戶要求、意見和批評。為保證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大量緊迫而且難度大的軍工任務,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一)調整基本建設投資,增加科研試驗費,用於軍工材料的研製和生產建設。其中包括新建一些工廠、車間和對承擔軍工任務多的老廠技術改造費用。
(二)將本鋼、首鋼生產的優質生鐵優先供應特殊鋼廠。普鋼企業生產的次品鋼材和切頭,也優先撥給特殊鋼廠作廢鋼使用。
(三)技術司對關鍵金屬材料,按訂貨要求進行調度。有問題隨時向主管副部長請示,重要問題及時向部長彙報,以求迅速解決。
(四)為研製飛機用高溫合金材料,鋼鐵研究院專門成立第五研究室,撫順鋼廠專門組建了一個研究所和興建了一個生產車間;為研製原子反應堆用特殊石墨塊,吉林炭素廠專門建立了特殊石墨車間;為保證常規武器所需高強度帶鋼的供應,上海冶金局專門建立了生產線。
(五)建立有權威的技術指揮係統和明確的責任製。
(六)研究采用國內富有的資源生產合金鋼。中國鎳、鉻資源較少,當時外國又封鎖,困難很大。因此,鋼鐵部門就研究用國內富有的稀土、釩、鈦、鉬、錳等資源,生產有中國特色的合金鋼係列,終於取得很大成績,減少了對鎳、鉻的需要。
(七)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協作,解決急需的技術裝備。高精設備和其他一些急需的設備,得到第一機械工業部的大力支援。
(八)進行戰略布局和大“三線”建設。為保證研製成功並擴大生產能力,都從經濟、國防意義考慮合理的地區分布,凡重要的軍工材料,大多安排兩個以上的企業共同研製和生產。一九六四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後,本著居安思危精神,繼續加快了大“三線”的建設。除新建攀鋼、長城鋼廠等企業外,還將沿海一些擔負軍工任務的重要企業內遷或部分內遷。由於鋼鐵部門與軍工部門加強協調配合,使內地的軍工企業能就近獲得需用的鋼鐵材料。
(九)以自力更生為主,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大力提高人員素質,努力掌握尖端技術。在六十年代建設長城鋼廠等“三線”企業時,從國外引進了一部分先進技術裝備。七十年代又引進武鋼1700毫米軋機工程,太鋼電爐、轉爐工程及撫順鋼廠的新設備,提高了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廣泛開展國內、國外的技術交流,多方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破除自我封閉,加快了研製工作。
鋼鐵新材料的研製
自五十年代末,中國政府為鞏固國防,決心自力更生研製軍工新材料和尖端技術以後,經過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各方協作努力,終於取得一係列包括某些震驚世界的巨大成果。如: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一九六六年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一九六七年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一九七○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一九八○年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第一枚運載火箭成功;一九八二年用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一九八四年第一顆通訊衛星發射成功等等。這些重大的國防、尖端科技成果,都使用了國內鋼鐵部門所提供的千百種新型、優質材料。
在國防建設中,從六十年代初期起,鋼鐵部門還研製出了常規武器及尖端技術急需的許多金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