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器材製造業
一、紡織器材製造業的發展成就
(一)紡織器材製造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紡織工業到四十年代已有半個多世紀機械化生產的曆史。新中國建立前,全國500萬錠棉紡設備和幾萬台織機,所需紡織器材已有幾千種規格,每年所消耗的器材數量已十分可觀。但紡織器材始終沒有形成生產體係。國內不能自給,大部隨同紡織機械由國外輸入。二十世紀初葉,隨著國內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開始有些整修、仿製的紡織器材手工業工廠。上海地區,先後有一九一三年大賚紗管廠的建立,一九二○年國泰襪針廠的開張,一九二七年大來梭子廠、緯昌鋼絲綜廠相繼開廠。一九二一年,天津裕仁針廠和山東煙台成計針廠也相繼從日本購進製針設備,在國內生產針織用針。但這些手工業工廠規模小,資金很少,工藝技術落後,設備簡陋,生產所用的原材料也是依靠進口,實際上是進口材料國內加工而已。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進口紡織器材一度很困難,各類紡織器材製造廠紛紛建立。據當時不完全統計,在紡織工業集中的上海就有65家,山東省青島、煙台地區有13家,天津有11家。這些新發展起來的手工業工廠,由於營業狀況不佳,每年都有些廠倒閉、歇業;到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前夕僅剩下58個廠、點,其中勉強開工的隻占一半,全行業職工5,000名,生產的品種隻有木梭、紗管、鋼筘和一些紡織五金雜件。木梭年產量僅有54萬隻,鋼筘年產5.6萬片,90%的紡織器材仍然依靠進口。特別是各種梳棉針布,紡紗機鋼絲圈,皮輥、皮圈用的小牛皮,以及織布用停經片等,完全依賴進口解決。
建國以來,紡織器材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規模一再擴大,產品質量逐步提高,品種規格逐步齊全,技術不斷創新,主要產品一再更新換代,企業布局趨向合理。截至一九八二年底,全國紡織器材行業從建國初期的58個廠、點,發展到254個生產企業,分布於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職工人數已達到7.5萬名,為建國初期的15倍。一九八二年紡織器材產品的總產值達到5.78億元,生產的大類品種有200多項,1萬多個規格,產品總產量達200億件以上,為建國初期的50倍。一九八二年紡織器材出口的產品有100多種,數量達9.5億件,換彙達1,000萬美元左右。
(二)緊密配合紡織工業的生產、建設,實現了器材供應的基本自給。
建國初期,各種紡織器材主要依靠進口供應。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後,隨著新廠建設的發展,器材的需用量成倍增長,當時的器材生產量遠遠不能適應需要。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建老廠、安排新廠建設,到一九六四年,我國紡織器材生產達到了基本自給,從此扭轉了器材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麵。
七十年代前、中期,由於紡織工業紡紗、織布生產效率的普遍提高,以及化學纖維生產和使用的迅速增加,不僅需要器材行業提供耐磨、耐衝擊,適應設備高速運行的紡織器材,而且需要大量耐腐蝕、耐酸堿、耐高壓、抗靜電等適應化學纖維生產及其紡織加工的新型器材。為此,全行業廣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組織力量攻關。經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在七十年代中期,研製出了上百種適應紡織工業優質、高產、多品種、低消耗以及化纖生產的新型器材。這批器材的研製成功,不僅保證了紡織工業生產的發展和新技術的配套,而且促使紡織器材製造業在產品質量、品種,原材料的選用,以及工藝設備的革新方麵,出現了一個嶄新的麵貌,為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技術基礎。
從七十年代後期開始,紡織工業部門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增多,特別是國內化纖工業建設的發展,以及紡織品品種結構的變化,對紡織器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適應化纖工業的大發展,紡織器材製造業集中本行業科技力量,並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緊密配合,對重點器材進行了多項技術攻關,並充分發揮器材製造業老基地技術力量和工藝設備的優勢,生產了一係列高、精、尖產品,以及為紡織工業新技術、新設備配套的器材。
(三)不斷改進器材的使用性能,為提高紡織生產的經濟效益服務。
建國以來,紡織器材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的開發,對紡織工業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和生產適銷對路的紡織品,都起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梳棉、紡紗、織布等關鍵器材的品種開發,產品結構的改進,對紡織工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有著極為顯著的效果。如:
梳棉金屬針布經過不斷改進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種係列,對棉紡廠梳棉機單產水平從原來6公斤提高到20—25公斤,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型高效梳棉針布可適應40公斤的高產。這些新型針布的廣泛采用,不僅對企業挖掘生產潛力、提高經濟效益,有顯著的效果,而且能使新建企業設備配置減少一半,大大節省基本建設投資。
紡紗設備的“三大器材”——鋼絲圈、紗管和膠輥,都在質量、品種和生產工藝方麵有了改進:高速鋼絲圈的運行速度,能從原來30—35米/秒提高到42—45米/秒,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紗管,傳統上是用木材製作的,現在普遍改用塑料紗管,其中聚碳酸酯緯紗管是我國獨創產品,可以適應各種化纖紗高溫蒸紗定型,對提高化纖紗產品質量有良好效果;紡紗設備上的牽伸用膠輥、膠圈,采用新的配方工藝,能適應大牽伸、重加壓的技術要求,使棉紗質量有顯著提高。
織布所需鋼筘、綜絲、停經片、梭子、打梭皮結等主要器材的生產,普遍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既適應了織機高速的要求,又能適應紡織品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需要。針織用針品種的不斷創新,為針織廠生產各種新花型的產品提供了條件。印染機圓網印花所用鎳網的研製成功和推廣使用,使印花布的質量顯著提高。預縮膠毯的采用,可使各種織物的縮水率從7%降到2—3%。化纖瓷件、化纖高速筒管、化纖牽切輥、自撚紡搓輥、新型錠帶、切向傳送帶、齒形帶、鋁合金綜框等新型器材的研製成功,對提高紡織生產的經濟效益,都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