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的行業結構(1 / 3)

紡織工業的行業結構

我國紡織工業部門在建國後的三十幾年間,通過有計劃地進行新廠建設和經濟改組、技術改造,在行業結構和地區布局方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這兩個重要問題上,彌補了舊中國紡織工業的一些嚴重缺陷,朝著有利於解決全國人民衣被問題,有利於推進紡織品出口,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實現紡織工業現代化,完成了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奠基性工作。

紡織工業的行業結構,是隨著生產建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反映了紡織工業利用紡織原料資源和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狀況,也反映了紡織工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正確認識我國紡織工業行業結構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調整使之日益完善,對於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紡織工業體係,有效地發展我國紡織工業生產,適應城鄉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紡織品的需要,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增加資金積累,都有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紡織工業經過三十三年的發展與建設,在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紡織工業體係和符合中國國情的行業結構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一、紡織工業的行業結構與演變

我國的紡織工業體係,是由紡織加工工業、紡織原料工業和紡織裝備工業三大部分組成。這三大部分包括八個大行業,而各大行業又可以按照原料、工藝、產品的不同,劃分為若幹小行業,構成一個完整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行業結構。

(一)紡織工業的行業組成。

我國紡織工業不僅棉、毛、麻、絲紡織齊全,梭織、針織兼備,而且還建立了紡織原料工業和紡織裝備工業。這樣比較完善的行業組成,是建國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逐步發展形成的,它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新中國紡織工業建設的巨大成就。

我國紡織工業的行業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以一九八二年與一九四九年相比,按工業總產值計算,棉紡織工業在紡織工業部門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87.8%降為63.3%;而毛紡織工業由2.8%上升為6.7%,絲絹紡織工業由3.7%上升為7.6%,麻紡織工業由1.5%上升為1.8%,針織工業由4.1%上升為10.1%。紡織原料(化纖)工業和紡織裝備(紡織機械和紡織器材)工業,幾乎是從無到有,分別達到6.9%和2.9%。這種發展變化,是符合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總的說來,紡織工業生產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但是,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年代的發展情況不一樣。建國三十三年中,各個年份同上一年比,二十三年是增長的,十年是下降的。從紡織工業生產發展總過程分階段的演變情況來看,我國紡織工業生產在各個曆史階段的發展速度差別很大;這反映了紡織工業是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前進的。

紡織工業行業結構的演變寓於總的發展過程之中,特別是占全部紡織工業總產值90%左右的紡織加工工業的發展過程,與總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但是,紡織加工工業的五大行業,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發展速度有很大不同。棉紡織印染工業發展速度比毛紡織、絲絹紡織和針織工業要慢,按產值計算的行業比重是下降的趨勢;毛紡織、絲絹紡織和針織工業發展速度較快,行業比重是增長的趨勢;而麻紡織工業的發展速度與紡織加工工業總的發展速度大致相同,行業比重在建國後的三十幾年間大體上持平。

(二)紡織工業行業的演變。

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也是行業結構不斷調整與完善的過程。在紡織工業各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與完善行業結構,是我國紡織工業全麵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三十幾年間,最值得注意的變化是:

第一,在紡織工業部門中增加了化學纖維、紡織機械和紡織器材三個新興的行業。化學纖維工業的建立與發展,不僅為紡織加工工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紡織原料,而且豐富了棉、毛、麻、絲紡織各個行業的產品品種,促進了這些加工行業的技術進步。紡織機械和紡織器材工業的建立與發展,既是保證紡織加工各行業正常生產的必備條件,也是紡織工業各行業老廠改造和新廠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建國後,我國紡織加工工業發展所必需的紡織專用設備、儀器和器材,除少量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作為借鑒和補齊缺門以外,絕大部分是由這兩個裝備行業提供的。如果沒有我國自己的紡織機械和紡織器材工業,我國的紡織工業絕不會獲得現在這樣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第二,棉紡織印染工業的產值增長速度相當快,而在紡織工業部門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相反,毛、麻、絲紡織和針織工業的比重顯著上升。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二年,我國紡織加工的各個行業,它們的產值比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棉紡織印染工業從87.8%降到70.7%,而毛紡織、麻紡織、絲絹紡織和針織工業分別增高了4.7%、0.5%、4.7%和7.2%。棉紡織印染工業作為主體行業,同毛、麻、絲紡織和針織工業的比例,由一九四九年的7.2∶1降到一九八二年的2.4∶1。紡織加工工業行業結構的這個變化,不僅標誌著我國紡織工業原料結構、紡織產品結構和紡織加工工藝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而且反映了我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第三,隨著紡織工業生產的全麵發展,紡織工業內部和各個行業內部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協作程度越來越高,新的行業逐漸形成,行業結構的層次相應增多。例如:麻紡織工業中的苧麻紡織業和亞麻紡織業,針織工業中的手套行業和毛針織業,棉織業中的色織布行業和複製行業等。進入八十年代以後,紡織工業的多層次行業結構還在向縱深發展,如棉織業中的絨類織物,複製工業中的毛巾、床單生產等,專業化程度都較高,生產規模也相當大,正在形成新的行業。還有一些行業由於生產的發展、新原料的采用和技術的進步,行業的性質也有了變化。如棉紡織印染工業大量使用化學纖維,已不完全是純棉紡織印染工業了。又如針織工業所用原料中,化學纖維長絲比重不斷增長,外衣產品比重也大大增加,實際上正在形成一個針織服裝工業。此外,還有一些新型纖維製品,如無紡織布、人造毛皮等,也有發展成為小行業的趨勢。

(三)影響紡織工業行業結構變化的因素。

紡織工業行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回顧三十幾年的曆程,影響我國紡織工業行業結構發展變化的客觀因素,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