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價格和郵電資費的製定與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逐步形成了由鐵路、水路、公路、民用航空和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為骨架的,具有相當規模的交通運輸網,以及各種形式的郵電通信網,各種運輸線路和運輸量成倍增長。
中國的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原有基礎十分薄弱,布局不合理,門類不齊全,設備少,技術裝備落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仍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貨運積壓、客運擁擠,外貿船舶在港停泊時間長,通訊設備設施數量少、質量差等情況相當嚴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交通運輸價格和郵電資費偏低,在較長時期內沒有及時合理調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共十二大把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事業列為四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為加快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交通運輸價格的特點
運輸業是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它和農業、工業等物質生產部門一樣,也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運輸業的產品是旅客和貨物位移。
交通運輸價格(簡稱運價)是運輸價值的貨幣表現,它是國民經濟價格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運輸生產的特點決定了運價具有不同於工農業產品價格的特點。
(一)運價隻有銷售價格一種形式。
工農業產品按照從生產進入流通到消費的各個不同階段,區分為出廠價、收購價、調撥價、批發價和零售價等多種形式。運輸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合在一起的,它既不能脫離生產過程而獨立存在,也不能儲存和調撥。因此,運價隻有銷售價格一種形式。
(二)運價以運輸距離為單位,按運輸條件和運距長短而有差別。
貨物運輸是以重量和運距相結合來計量的,它是一個複合單位,即貨物噸公裏,旅客運輸(簡稱客運)為人公裏。運價以每噸公裏或每人公裏多少元為計價標準,稱每噸公裏運價率或每人公裏運價率。
(三)運價按運輸對象劃分,種類繁多,計算複雜。
運輸業聯係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麵向千家萬戶,運輸對象既有旅客,又有貨物,性質千差萬別,對運輸的質量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提供的運輸條件多種多樣,這就決定了運輸業必須實行適應多種運輸需要的差別運價。
交通運輸價格的製定和運價政策
製定交通運輸價格除以運輸成本為依據外,還要根據國家在各個不同時期的政策要求,遵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正確運用和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以利於交通運輸更好地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
中國運價政策的主要內容是:
(一)要貫徹執行穩定市場、穩定物價的方針。
運輸費用是工農業產品價值的追加,是社會商品價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運價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工農業產品的價格水平和各種比價關係,涉及麵廣,政策性強。鐵路、水運、民航和專業汽車運輸的價格,是社會主義計劃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價的製定和調整,由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的政策需要,有計劃地規定並實行統一管理;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生產資料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實行低運價政策,運價水平長期保持基本穩定。
(二)要有利於促進工農業生產的協調發展。
運價的高、低直接影響運輸業的收入、國家的積累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支援工農業生產,鐵路、水運和汽車對煤、焦炭、礦石、化肥、農藥、農機具等工農業基本生產資料,規定了較低的運價等級。農機具按一號運價優待40%,汽車運價優待15%。在五十、六十年代,這種低運價政策對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以後經濟情況發生變化,運價政策卻未作相應調整。主要是隨著重工業的發展,運輸的物資構成起了變化。如鐵路運輸,一九五○年低運價號的煤、礦石、建築材料的比重占24.3%,一九八三年上升為64.4%。由於承運物資的結構變化,致使運輸收入相對減少,影響運輸業的發展。從長期趨勢看,對基本生產資料,仍應采取低運價政策,但不能虧本經營。化肥、農藥、農機具的優待運價,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宜逐步加以取消。
(三)要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對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運輸是生產力合理布局不可缺少的條件,運輸費用是評定生產力合理布局的一個重要決策因素。中國的西北、西南部有豐富的資源,但交通不便,阻礙這些地區的開發。為改變這種狀況,促使加工工業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地,以利於發展地方工業,限製不必要的過遠運輸,在運價政策上對這些地區作了適當照顧。多年來鐵路運輸采取全國統一運價,並實行遞遠遞減的費率;對原木和製材、籽棉和皮棉采用同一運價,以鼓勵就地就近設廠加工。這樣,既促進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又節約了社會運力。
合理利用資源,是充分發揮物資效用,節約社會勞動消耗,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經濟措施。因此,在製定運價時,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對某些物資的運價采取了鼓勵或限製的措施。例如鼓勵燒煤,限製燒油,對石油類貨物實行高運價政策,同時對低熱量的燃料,根據產銷平衡的要求,規定較低的運價,鼓勵就近供應,減輕運力負擔。
(四)要促進合理運輸。
為限製不合理的過遠、過短運輸,鐵路貨物運輸采取了遞遠遞減的辦法。按照各類物資的產銷聯係特點,對不同的運距分別規定了不同的運價率和運價遞減的終止裏程。為了限製對流運輸,對某些違反合理流向的貨物,在特定區段實行加價。為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促使短途貨運盡量利用汽車運輸,發揮鐵路能運輸長、大、重物資的優勢,鐵路與汽車在短距離內的比價盡可能使汽車運輸更為有利。為了鼓勵充分利用水運,鐵路運價一般高於水運。對水陸聯運規定了減成的特定運價等等。這些都是促進合理運輸,節約運力,提高運輸效益的重要措施。
(五)要有利於提高運輸工具的使用效率。
為了提高車輛裝載量,鼓勵托運雙方改善貨物包裝和裝車方法,鐵路規定整車貨物運費按車輛標記載重量計收。為了促使小批量貨物集零為整,對零擔貨物運輸規定了較高的運價。為了加速車輛周轉,對發、收貨人自行組織裝卸的貨車超過規定時間標準,要核收貨車延期使用費。對組織直達運輸和利用回空車輛運送貨物,予以減價鼓勵等等。
貨物運輸價格概況
貨物運輸(簡稱貨運)在交通運輸中占主要地位。一九八五年末在運輸總周轉量中貨運占80%,客運占20%。貨物運輸主要有鐵路、水運、公路、管道四種運輸方式,其中以鐵路為主。一九八五年末貨運量為270570萬噸,比一九四九年16097萬噸增加15.8倍。在貨運總量中,鐵路貨運量占48.3%,水運占18.5%,公路占28.2%,管道運輸占5%。一九八五年末貨物運輸周轉量為16671億噸公裏,比一九四九年255億噸公裏增加64倍,其中鐵路占48.7%,水運占45.6%,公路占2.1%,管道運輸占3.6%。
一、鐵路貨物運價
舊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動脈——鐵路長期是由帝國主義、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操縱經營的。因各條鐵路的債權國不同,運價製度淩亂,運價高低不一,計費辦法也不同。
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物價逐年上漲,鐵路運價上漲幅度低於物價上漲幅度。如一九四八年五月運價基價,多數路局比一九三五年上漲13萬倍,而鐵路用煤價格上漲81萬倍,金屬類價格上漲87萬倍,致使鐵路運營收入不敷成本。以北平、天津局為例,一九四八年每噸公裏成本12000元,而噸公裏運價收入為5000元,成本超支7000元,不得不另加各種附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東北地區由於解放較早,一九四九年二月就實行全區統一運價(東北幣),貨物分10個等級,一等運價相當於十等運價的360倍,對煤、木材、大米、小麥、麵粉、豆餅等八種貨物實行優待運價,零擔貨物按整車運價加倍。北方地區的北平、天津、濟南、太原等局(簡稱北方局)分別實行五等運價(人民幣),但費率不同,濟南局最高,太原局次之,北平、天津局最低。一九四九年五月召開的鐵路客貨運價會議,確定逐步統一運價,先統一北方各局的貨物運價,從當年七月十日起實行。貨物運價由5個等級改為20個等級,一等運價相當於二十等運價的200倍,並對某些貨物實行特價。如整車出口的羊毛運價減價60%,特種工藝品運價減價40%,關內運往東北的水果運價減價50%,零擔水泥運價減價60%。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六日,統一了關內北方局和南方(上海、衡陽)局的貨物運價,北方局運價相當於一九四九年七月運價的4倍,南方局運價相當於七月運價的5倍。一九五○年初,由於市場物價繼續上漲,這年運價又先後加價25%(比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六日運價)和50%。
一九五○年四月全國財經實行統一管理,物價趨向穩定,鐵路運輸收支平衡。為適應恢複時期新的經濟形勢,先後在東北和北方、南方地區,實行新的運價製度。東北地區貨物等級由10等改為30等,一等運價為三十等運價的25倍,零擔按整車加倍(仍按東北幣計費)。北方、南方從20個等級改為30個等級,一等運價為三十等運價的17倍,零擔按整車加價70%。當時東北地區運價偏低;為縮小關內外運價差距,關內鐵路運價一九五○年八月一日降低11.7%(其中貨物運價降低11.9%);東北地區一九五二年提高29%,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又提高16%。為適應計劃經濟的要求,一九五五年六月統一了關內外貨物運價,提高東北地區貨物運價並降低關內地區貨物運價,運價總水平未動。同時,將分等運價改為分號運價。整車62個號,零擔24個號,最高與最低運價相差11倍。零擔按整車加價70%。對東北地區的農副土特產品,另訂12個特價。至此,全國鐵路建立了統一的貨物運價製度。
一九六一年三月,對運價號加以簡化,整車合並為28個運價號,零擔11個運價號。一九六五年一月,降低原油、有色金屬、農藥、部分化工產品等20多種貨物運價,取消了東北地區特價。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實行運價改革,進一步簡化運價計算辦法,將原來按貨車技術裝載量計算貨物重量、計費改為按貨車標記載重量(如載重量分為30噸、60噸的車)計費,運價總水平降低3.3%,整車運價號簡化為7個(其中貨物運輸5個號),零擔為5個,高低號運價之間的差距,整車為2.14倍,零擔為4.73倍。
一九六七年以後,鐵路貨物運價長期沒有調整,煤炭、礦石、建材等大宗貨物運價偏低,運輸虧損;整車與零擔之間的比價不合理;鐵路短途運價比公路汽車運價低得過多,加劇了鐵路運輸的緊張局麵。為此,國務院決定於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調整鐵路貨物運價,運價平均提高21%。調價後保持適當利潤,並體現了短距離多提、長距離少提的原則,扭轉了鐵路運輸大宗貨物虧損的局麵,同時使整車與零擔運輸的比價趨於合理。
一九八五年四月,國務院決定提高短途貨物運價。運距在200公裏以內的貨物,每噸加收附加費4元。整車貨物每噸加收4元,零擔貨物每10公斤加收4分,5噸集裝箱每箱加收12元,1噸集裝箱加收4元。同年六月,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財政部、國家物資局、國家物價局聯合決定,對鐵路運輸超產煤和各種加價煤相應加收運費,收費標準每噸不得超過10元。
二、水路貨物運價
舊中國水運事業基礎非常薄弱,新中國成立前夕,又遭到嚴重破壞。一九四九年,輪駁船僅有5698艘、30多萬噸,一九八五年增加為206296艘、2089.8萬噸,比一九四九年分別增長45倍和69倍。一九八五年末,水運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比一九四九年增長19倍和120倍。遠洋船隊一九八五年末擁有1680萬載重噸。外貿進出口物資90%通過海上運輸,其中的一半由交通部運輸船舶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