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商業管理體製的改革與發展(1 / 3)

新時期商業管理體製的改革與發展

一九七八年以前,我國商業管理體製曾多次進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往往是一放就亂,一統就死,市場分割,商品流通不暢,經濟效益不高。其主要原因,一是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強調計劃管理、行政分配,忽視價值規律、市場調節;二是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政企職責不分,政府機構過多地包攬了企業經營管理事務,企業成了政府機構的附屬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商業部門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以擴大企業自主權、搞活商品流通、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商業管理體製逐步進行了若幹重大改革。

一、簡政放權

(一)合並商業部門。一九七五年起國內商業部門先後分開設置以後,機構、人員大量增加。到一九八一年,商業部、糧食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共設有廳、局、室56個,工作人員2,900多人。為了統一領導和安排全國市場,協調各種商業經濟的活動,根據一九八二年三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和原則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初步方案》,原商業部、糧食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再次合並為商業部,部長為劉毅。同時,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仍然對內對外開展必要的活動。

新的商業部,根據逐步實現政企分開、加強商業專業機構、精簡行政機構的原則,將原來三部(社)的39個綜合單位調整為18個廳、局、室;17個專業局調整為18個專業公司,先掛公司和局兩塊牌子,行使企業管理和政府管理兩種職能。這18個專業公司是:中國百貨公司、中國紡織品公司、中國五金交電化工公司、中國農業生產資料公司、中國燃料公司(後因市場用煤移交國家物資局統一經營,改為中國石油公司)、中國油脂公司、中國飼料公司、中國糧食議購議銷公司、中國糧油工業公司、中國食品公司、中國副食品公司、中國茶葉畜產公司、中國棉麻公司、中國土產雜品公司、中國廢舊物資公司、中國商業儲運公司、中國糧食儲運公司、中國飲食服務公司。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商業部又成立了中國友誼服務公司,同中國飲食服務公司一套機構,掛兩塊牌子。

(二)下放企業。一九八二年初,商業部門合並時,曾設想把專業局逐步辦成經濟實體。同年十一月底,國務院總理趙紫陽《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對改革經濟體製提出新的方向,強調要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帶動周圍農村,統一組織生產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各種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經濟區。從此以後,商業部門設立專業總公司、省公司的想法開始改變。一九八四年七月,國務院批轉商業部《關於當前城市商業體製改革若幹問題的報告》。十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按照上述文件的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廳(局)從一九八四年下半年起,陸續將直屬企業下放到所在市,到一九八五年九月,已下放二級站518個,占二級站總數的86.9%。商業部於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也將直屬日用工業品一級站15個、糧食機械廠7個、進口貨物接運站8個、貿易中心棧1個,下放到所在市。其中,日用工業品一級站暫時采取商業部與市聯營、以市領導為主的過渡形式。同時,商業部除暫時保留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外,其餘專業公司仍改為專業局。

這次下放企業,並不是層層下放,而是將企業直接下放到市。企業放到市後,也不是由政府部門直接經營管理,而是把企業應有的權限交還給企業。這是與以往下放企業的根本不同之處。

(三)擴大企業自主權。從一九七八年冬季開始,四川省商業部門就開展了擴權試點工作。一九七九年七月,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商業局長會議,提出要“通過整頓,擴大企業自主權,把企業經營成果與職工利益結合起來。”此後,各地商業部門擴權試點工作逐步展開。到一九八○年初,商業係統擴權試點單位已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4個,其中大部分是零售商店,也有一部分三級批發商店、飲食服務店和商辦工廠。這些試點單位基本上是經過整頓,領導班子比較強,經營管理比較好的企業。所擴大的權限,各地不盡相同,概括起來大致是企業計劃權、業務經營權、財務支配權、價格管理權、勞動人事權等。同年三月,全國商業局長座談會提出擴大試點範圍,試點企業可占企業總數的30%左右。這一年,試點單位大量增加,有的地區進行了全行業試點,如哈爾濱市第一商業局係統,成都市百貨、紡織行業等,有的則在本地區內商業企業普遍試點,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湖北省襄陽地區、遼寧省鞍山市等。擴權試點單位,一般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改革批發體製

工業品由生產部門收購進來後,順著一級站、二級站、三級批發商店、零售商店流通的批發體製,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掌握貨源和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而建立起來的。這種固定供應區域、固定供應對象、固定倒扣作價率的“三固定”批發辦法,在商品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對於穩定物價,打擊投機,合理分配商品,起過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病。由於商品按行政區劃層層分配,不僅渠道單一,環節多,流轉慢,而且束縛企業的積極性,不能按照經濟區域合理地組織商品流通。農副產品的批發,也是類似情況。商品多了以後,這種縱向聯係的封閉式的體製就更不適應了。一九七九年起,對這種批發體製進行了探索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