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煤炭商業(1 / 3)

新中國的五金交電化工商業

五金交電化工商業的建立與發展

五金交電化工商業,是經營五金機械、交通電工器材、家用電器、化工原料商品的四大行業的總稱(簡稱五交化商業,下同)。

新中國成立前,經營五交化商品的私營企業,大都規模小、底子薄,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北京、廣州等幾個大城市,比較大的商號多是帝國主義在華的代理商。帝國主義列強先後侵入中國,外國商人相繼來華,在口岸大城市開設洋行,經營五金機械、電器材料、化工原料、香料和藥品。中國商人也相繼開設了經營五交化商品的洋廣雜貨店。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這些洋廣雜貨店逐步向專業商店轉化,形成行業,上海、天津、北京、廣州等地先後成立五金同業公會。與此同時,電料行、自行車行、無線電行、化工染料行莊也不斷增加。到一九四五年,上海育五金商行2.065戶;北京有五金商行156戶,自行車商行20戶;天津有五金商行350戶,化工商行31戶;漢口有化工商行185戶;重慶有交電商行121戶,五金商行200戶,化工商行56戶。但是,到全國解放前夕,由於國民黨政府以“征購”、“征借”、“征用”等名義掠奪私營工商戶的大量五金、交電器材、化工原料,有的大商號將其資金轉往國外,有些商戶相繼歇業、倒閉,使得剛剛有所發展的五交化行業處於停滯、凋敝的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五金交電化工商業的恢複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和光輝的前景。

一、新中國五交化商業機構的建立與演變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統一領導全國的五交化市場,對五交化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做好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所需五交化商品的供應工作,經中央貿易部決定,於一九五○年十月成立了中國工業器材公司,經理為劉毅,各大行政區和一些大、中城市也相繼設立了分支機構,上海、漢口、重慶設立大區公司,天津、北京、西安設立市公司或分公司,其他一些省會城市有的設省公司或分公司、支公司,初步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經營工業器材的專業公司係統。在縣一級,基本上未設立工業器材專業經營機構,其業務均由當地百貨公司兼營。當時的中國工業器材公司係統,承擔著為國家統一組織進口工業器材,供應抗美援朝物資,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支援國民經濟恢複和建設的任務。

為了迎接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的到來,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中央商業部於一九五二年十二月決定將中國工業器材公司劃分為中國五金機械公司、中國交通電工器材公司、中國化工原料公司。原中國工業器材公司所屬各地機構,亦相應分設3個專業公司,並增建了一些分、支公司和一級站。一九五五年,由於大行政區建製撤銷,中國五金、交電、化工3個專業公司也相應撤銷了大區公司,按照經濟區域和五交化商品生產發展情況,分別在天津、上海、廣州、沈陽設立10個一級站,並設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司61個,二級站284個,縣公司946個。未成立交電化工專業公司的縣,其業務大部分由五金公司兼營,未成立五交化專業公司的縣,其業務由百貨公司兼營。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期間,五交化商業機構幾經變動。商業部於一九五八年一月將五金、交電、化工原料公司改組為五金機械、交通電工器材、化工三個貿易局。同年六月,將五金機械、交通電工器材局合並為五金交電局。隨著商業部、城市服務部、供銷合作總社的合並,五金交電局和化工局又與供銷合作總社生產資料局合並為商業部生產資料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司同時歸並到當地商業廳(局),成為廳(局)的生產資料處或工業器材處、五交化處、物資供應處,二級站均下放地區商業局(科)管理,縣(市)公司下放縣(市)商業局(科)管理,城市的零售商店下放到區商業科(局)管理。一九五九年底,生產資料局分為五金交電局(包括農具)和化工局(包括化肥、農藥)。一九六○年二月,五金交電局和化工局合並為五交化局。同年三月,五交化局又分設為五金交電局和化工局。

根據國務院一九六二年三月《關於商業部係統恢複和建立各級專業公司的決定》,商業部於五月三十日又恢複了中國五金機械公司、中國交通電工器材公司、中國化工原料公司(以下簡稱總公司)。同時,相應地恢複和建立各級五金、交電、化工專業公司。在五交化商品的主要產地、進口商品的主要口岸和對全國調撥商品較多的地區,設五金、交電、化工一級站;在生產比較集中的地區分別設二級站;絕大部分縣(市)設五交化專業公司或商店。根據國務院一九六五年二月《關於商業部將中國五金交電兩個總公司合並的批複》,中國五金機械公司、中國交通電工器材公司於四月一日合並為中國五金交電公司。

一九六九年,商業部決定撤銷專業公司,五交化業務在商業部隻設立工業器材組負責管理。同年,原商業部的工業器材組與供銷合作總社生產資料局合並為商業部生產資料局,將部直屬的五金、交電、化工一級站全部下放地方管理,與當地市公司合並。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司跟著進行撤並,有的撤銷了公司改為商業廳(局)生產資料處、工業品處,有的合並為生產資料公司。同時,也把二級站下放給地區管理。一九七五年,將農業生產資料業務劃歸供銷合作總社,成立生產資料局;五交化業務劃歸商業部,恢複了五交化局。以後又全部收回五金、交電、化工一級站為直屬企業,有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恢複了省級五金、交電、化工專業公司,各省級公司相應地將大部分二級站收回為省屬企業。

一九八二年三月,商業部、糧食部、供銷合作總社合並為商業部後,恢複了中國五金交電化工公司(又稱五交化局),直接領導各五金、交電、化工一級站,並對各省級公司(站)進行業務指導。隨著業務經營日益擴大,五交化商品購銷量不斷增加,經營管理機構有了很大發展。截至一九八二年底,全國五交化商業機構共有5,308個,其中管理機構163個(除總公司外,尚有省級公司33個、地區公司129個),一級站6個;二級站(包括經營二級批發業務的其他機構)268個;三級批發站(包括經營三級批發業務的其他機構)2,448個;零售商店2,423個。形成了全國性的五交化商業專業經營體係。

一九八五年一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政企職責分開的指示,撤銷了中國五交化公司,保留五交化局,下放了直屬的6個一級站。

隨著五交化商業機構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全國性的從事五交化商品經營的專業隊伍。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五交化商業職工隊伍得到進一步充實。據一九八一年六月底的統計,職工人數已達203,743人,比一九五二年中國工業器材公司時期增長11倍。職工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廣大職工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總公司或五交化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司和許多企業舉辦了各種培訓班,輪訓了大批業務技術骨幹。一九八二年以後,委托有關大專院校和省、市公司舉辦了家電商品維修、檢驗訓練班。一九八四年,五交化局還在上海設立了五金、交電、化工3個業務技術培訓基地。多年來,還由大專院校和中專、中技學校分配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新生力量,充實了五交化商業,使職工隊伍的文化結構和業務技術水平有了新的變化和提高。

二、經營範圍的調整和購銷額的增長

新中國建立以後,國營五交化商業的商品經營範圍曾有過多次調整,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中國工業器材公司時期,商品經營範圍很廣,包括各種戰備物資、工業原料、設備和器材。經營品類,分為五金、機械、交通器材、電工器材、化工原料染料和西藥6大類。以經營生產資料為主,其中既有統配部管一、二類物資,如鋼材、各種機床、各種汽車、輪胎、發電機、電動機、橡膠等,也有三類物資。同時,也經營少數的生活資料。這個時期,經營的各種商品以進口為主,僅有少數品種是國內產品。

第二階段,從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將西藥類商品全部移交中國醫藥公司經營。增加了自行車、自行車零件、室內電料的經營業務。其他幾大類商品經營範圍比較穩定。

第三階段,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商品經營範圍有較大的調整。將原經營的統配部管物資逐步移交物資部門和有關工業主管部門管理。五交化商業從“大、精、專”和“小、通、民”商品一攬子經營,變為隻經營“小、通、民”商品,並且從以經營進口商品為主變為以經營國內產品為主。

第四階段,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五年,除對少數品種有所調整外,商品經營範圍基本穩定。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是以家用電器和交通器材為主的生活資料的經營品種和比重不斷擴大。

五交化商業,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購銷額成倍增長。一九八五年同一九五三年比較,國內購進總值增長11.8倍,國內銷售總值增長10.1倍。

由於購銷業務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全國五交化商業係統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資金。根據有關資料推算,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八四年共向國家上繳利潤約298億元(其中一級站50.2億元,占17%;省級公司約247.8億元,占83%),平均每年為國家積累資金約9億元。

三十多年來,五交化商業認真貫徹執行了黨和國家規定的方針和政策,較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國民經濟恢複時期,中國工業器材公司組織了大量進口物資,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在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認真執行了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穩定市場物價。根據五交化商品與工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特點,五交化商業一直很注意正確處理工商關係,在支持生產發展,配合工業部門搞好生產合理布局方麵,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五交化商業積極改進經營,進行改革,在促進生產、引導生產,做好市場供應工作、回籠貨幣等方麵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修、林博卿、李直等長期做五交化商業的領導工作,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對五交化商業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五金商品的經營

五金商品主要是生產資料,有建築五金、工具、水暖器材、機械配件和消防器材5類,600多個品種,6,500多個規格,以鋼鐵、有色金屬為主要原料。銷售對象,大部分是廠礦企業和基本建設單位,城鄉居民直接消費的比重很小。質量要求嚴格,許多商品關係到工程質量、人身安全和勞動生產效率。

一、經營範圍的演變

五金商品的經營範圍,經過了多次調整,從以經營進口的生產資料為主,逐步發展為主要經營國內產品;從經營大型、精密、專用生產資料為主,逐步轉變為以經營小型、通用、民用生產資料為主。在各個曆史時期,經營範圍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經營範圍很廣,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機械、儀器儀表、建築五金、工具、水暖器材及雜品等8類。在前3類商品中,有一部分品種(如稀有金屬、大型機床),由商業部門按國家的分配計劃銷售,國家未分配的部分則由商業儲存。當時,商業公司除購銷、調撥業務外,還擔負著部分商品的國家物資儲備的職能。

一九五四年,國家加強統配部管物資的計劃管理,對商業的經營範圍作了一次大的調整。將大型機床、專用器材(如火車彈簧、造船鋼板、紡織針布等)和精密儀器等,分別移交給使用部門或物資儲備單位;對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按對象劃分了國家計劃分配與商業供應的範圍,確定商業部門隻負責供應市場零售的需要,對用量大的國營、公營生產企業的計劃不足部分,由商業作補充供應。

一九五六年,商業部門將三角帶、平型膠帶、運輸膠帶、鎢鋼刀頭等14種商品分別移交冶金、化工等有關工業部門。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經營範圍又有很大變化。向物資部門移交了部分機電產品,並確定交叉經營。一九五九年五月,國家計委、經委、建委、一機部和商業部決定,商業部與一機部劃分機電產品經營分工,商業部經營小型、通用、民用的產品,一機部經營大型、專用、精密的產品。同時確定,交叉經營的品種,按對象劃分供應範圍。商業部門原來經營的8類機電產品,即機械、光學儀器、切削工具、量具、研磨工具、機床附件、配件和閥門等200多個品種移交一機部銷售辦事處經營。同年,原由商業部門供應市場零星需要的鋼材、有色金屬也退出經營,隻負責申請和供應由商業安排商品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一九六○年一月,根據國家安排,將飼料粉碎機、脫粒機、噴霧器等20多種產品移交農機部門。同年十二月,將各類儀器、儀表、工業鑽石、白棕繩等分別移交建工、水產和科學用品等有關部門。一九六一年,將石棉製品、電焊條等20多個品種移交建工部和一機部。

一九六四年,國家物資管理總局和商業部決定取消31類五金交電商品的交叉經營(其中五金商品14類),其生產、收購、分配供應統一由物資部門負責,商業不再經營。因標準件和水暖閥門兩類商品,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其市場零星維修需要部分仍由商業部門負責經營。一九六五年以後,經營範圍沒有大的變動。

二、五金商品的生產、收購與銷售

(一)五金商品的生產。建國初期,我國隻能生產元釘、鐵絲、小五金和土木工具等四、五十種產品。產量少,質量低。生產又集中在津、滬、穗等幾個沿海城市。內地各省、自治區,有的沒有生產能力,有的也隻能生產土木工具類產品,而且大都是手工業作坊式的生產。因此,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建設的需要。

但是,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國五金商品的生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生產品類、檔次比較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基本上能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全國已經建成了一個布局趨於合理的生產體係。這同商業部門歸口組織安排生產,統一申請供應原材料,解決資金、設備等問題,有著重要的、直接的關係。五金商品生產的發展,以27種主要的五金類商品的總產值(占五金類商品銷售總額將近50%)為例,一九五三年約為2億元,一九六六年為11億元,一九七四年為19.98億元,一九七九年為30.9億元,一九八二年達到35.5億元,比一九五三年增長將近17倍。主要五金類商品的生產能力,發展更快。以元釘、鐵絲的生產為例,一九五一年全國隻有6個地區生產,年產約1萬噸,到七十年代末,全國除西藏外已都能生產,一九八二年全國已有524家工廠,年產約120萬噸,比一九五一年增加119倍。再以銼刀的生產為例,一九五一年全國也隻有幾個城市生產,有的廠還是以翻修業務為主。建國初期,國內需要的銼刀,主要依靠進口,一九五二年進口130萬把,占國內銷售資源60%以上,一九五六年進口貨仍占22%。一九五八年國內生產迅速發展,基本上停止了進口。一九六七年7個主要產地的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一九七九年,全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能生產,其中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給有餘或基本自給。一九八二年全國銼刀的總產量達到6,300萬把,比一九六六年增長1.2倍。

萬事起頭難。五金類商品的生產,需要多種機器和大型設備。車、刨、銑、鑽、磨及衝壓、鍛壓設備,必須齊全,才能生產。但在新中國初期,生產五金商品的工廠,大都是小廠,隸屬於許多行業,全國沒有一個部門統一安排生產計劃,機床設備無法申請解決。至於生產五金商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由於品種規格多,訂貨、交貨往往與生產需要也不相適應。生產銼刀,需要幾十種規格的鋼材,在生產過程中就必須及時調劑解決,否則會停工待料。針對這些情況和特點,商業部門和各地五金公司(站)在促進五金商品生產的發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商業部門和企業按照國家規定,通過安排收購計劃,發揮統籌組織生產的作用。生產五金產品的工廠,隸屬於輕工、冶金、機械、化工、民政、公安(勞改)等許多行業和部門,歸口錯綜複雜。如活扳手,一九八二年全國51個生產廠,屬於輕工行業的有34個廠,占總生產能力的46.5%;屬於公安(勞改)係統的有4個廠,占總生產能力的39.7%;鄉鎮企業有4個廠,占總生產能力的3.9%;屬於機械和農機行業的各廠,分別占總生產能力的2.6%和2.7%。由商業部門通過安排收購計劃組織生產,有利於綜合平衡,擇優安排,相互促進。

2.為解決邊遠地區五金商品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一九五八年由五金局提出、經商業部報請國務院批準專項撥款980萬元,幫助內蒙古、廣西、四川、貴州、甘肅等13個省、自治區分別籌建年產1萬噸和2萬噸鐵絲廠,並與一機部共同組織生產設備的落實。這對發展五金產品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3.幫助生產廠向國家申請通用、專用機械設備。對國內解決不了的或不易解決的機械設備,設法組織進口,或安排專項組織生產。一九六七年以來,共解決車床、銑床、磨床、衝床等大型機器設備600多台,重點支援川、雲、貴、陝、甘等工業生產基礎薄弱的省,發展了工具生產。還組織進口專用磨床、攻絲機、切削機床等專用設備700多台,幫助發展活扳手、瑪鐵零件、銼刀、木螺絲生產。

4.進口樣品,提供技術資料,配合工廠提高產品質量,發展新品種。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進口樣品58種(類),提供給有關生產廠家,幫助工廠改進生產技術,提高了產品質量。

5.配合工業部門製訂質量標準,開展商品質量測試和評比。一九七八年以後,先後對元釘、鐵絲、焊炬、割炬、合頁、銼刀、水嘴、木螺絲、活扳手等55種商品組織了77批次質量評比活動,對提高這些商品的質量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五金商品的收購。隨著生產的發展,五金商品的收購量有了很大增長。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計,購進商品總值達760.7億元。一九八五年五金商品收購額比一九五三年增長1.9倍,剔除調整經營範圍的因素,按可比口徑計算,約增長10倍。

五金商品收購工作的發展變化,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聯係。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對五金機械商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與此相適應,五金商品收購總值從一九五二年的6.5億元猛增到一九五三年的15.77億元,一九五五年又下降為9.74億元,一九五七年又上升到15.11億。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五金商品收購總值年平均為12.88億元。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五金商品的收購總值,一九五八年為24.3億元,一九六○年即猛增到45億元,在這三年內,收購總值雖然成倍增長,但並非正常情況。主要是在“大購大銷”的錯誤口號下,突破經營範圍,追求高指標,盲目地收購了大量冷背呆滯、質量不合格、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結果給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五金商品的收購工作幾經起伏。其中,“三五”時期商品購進額平均每年為14.1億元,比“一五”時期平均每年增長10%。“四五”時期商品收購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長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