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育政策與中國人口老齡化
1引言
當我們迎來1999國際老人年的時候,中國人口也悄然步入了老年型社會(注:《人口研究》編輯部.中國跨入老年型社會.人口研究,1999;5),並且將可能成為世界上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
迅速的老齡化和高齡社會的出現為社會經濟發展提出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眾所周知,中國人口迅速的老齡化主要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結果,而這一種關係很容易使人們引伸出我國計劃生育與人口老化之間關係的話題。然而,這不僅涉及到計劃生育工作的成就,而且還與未來的人口生育政策走向有關。隨著我國老齡社會的迅速到來,麵對21世紀人口的新形勢,我們必須正視這種關係,重新審視我國的生育政策。
2中國人口老化加快的成因分析
2.1人口老化成因與人口轉變理論
人口老齡化是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過程,是年齡結構的變化。從封閉人口看,隻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才會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西方人口學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對老齡化進程的影響研究中,得出了明確的結論: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導致的平均壽命的延長(注:李競能.當代西方人口學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死亡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雙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而後期下降則會促進老齡化。這一結論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是成立的。我國學者對新中國以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杜鵬,1994)。聯合國1973年出版的研究綜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導致人口老化的最大原因,並且進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緩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例如,法國雖是老年人口最早達到7%的國家,但由這個比例翻一番達到14%的比例卻花費了115年的時間。而戰後開始老齡化的日本,老年人口這一比例的倍增僅僅經曆了24年的時間,成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別,主要源於兩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緩的、漸進的,而後者則是急劇的、迅速的。
如果對人口老化的成因沒有疑問,那麼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西方人口轉變理論從宏觀和微觀上做了闡釋。西方傳統人口轉變論最初是由法國人口學家蘭德裏於本世紀初提出來的,後來許多學者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二戰以後,人口轉變的理論體係基本形成。其中美國學者諾特斯坦(F.W.Notestein)的觀點較有影響,他研究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人口轉變問題,認為決定生育率轉變的根本因素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並把人口轉變劃分為四個階段。到80年代,美國人口學家伊斯特林(R.A.Easterlin)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之上,從現代化進程的角度考察了生育率的轉變,並建立了多因素、多層次的理論分析框架。他強調了影響生育率轉變的5個基本變量,即公共健康的改進;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產品的引入和家庭計劃服務(R.A.Easterlin,1985)。盡管人口轉變的理論存在著一些缺陷,特別是對後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缺乏解釋力,但是對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是人口轉變的基本原因的解釋沒有疑義。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結果,這正是今天全世界迎來人口老齡化的背景。
2.2中國計劃生育與人口老齡化
中國人口轉變一般被認為始於新中國成立,起先是死亡率明顯而迅速地下降,而全國性的生育率轉變則始於70年代初期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介入,並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轉向低生育率水平。中國人口轉變速度之快,為世人所注目。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關於中國人口轉變的理論解釋眾說紛紜。顯然,從傳統的西方人口轉變理論中得不到充分的解釋。事實上,二戰以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轉變就走向一條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道路。最明顯的特征是國家政府的介入,這首先表現在死亡率的下降上。西方學者研究指出,不發達國家直接利用發達國家積累起來的知識和技術,使死亡率下降比西歐曾經經曆的要迅速得多。例如,毛裏求斯的死亡率從27‰下降到15‰隻花了7年時間,而英格蘭和威爾士卻為此花了100年的時間(卡洛?奇波拉,1993)。可見,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多是一種誘導型、自覺型,中國更是如此。盡管對中國人口轉變的理論解釋有爭議,但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中國人口轉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經濟因素在人口轉變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蔣正華,1986;顧寶昌,1987)。我國的生育率轉變是有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的,這一點可以從全國一致的計劃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樣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驗證。但是,毫無疑問計劃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國生育率水平的轉變。而加快了的生育率轉變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齡化。
總之,計劃生育不是我國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為即使沒有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人口也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老齡化。但計劃生育是中國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中國強有力的計劃生育的開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劇持續的下降,必然使中國人口老齡化迅速展開。
計劃生育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一些學者進行了這方麵的量化研究(肖立見,1994)。研究結果表明,從70年代起至第三次人口普查,實施人口控製使0~14歲人口比例由假如沒有人口控製的39.7%降到實際控製之下的33.5%;65歲老年人口的比例則由4.4%提高到4.9%。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如果沒有計劃生育對人口的控製,0~14歲少年人口比例會由39.7%降到36.4%,而實際上,是由33.5%降到27.7%;65歲老年人口的比例也由不控製的4.8%上升到5.6%,促進了中國人口由年輕型轉向成年型。事實上,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到21世紀前半葉更加顯化,也就是說老年人口的比例變化幅度更大。這裏我們不妨以1999年聯合國中方案預測的數據為依據,比較一下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中的人口大國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在21世紀前半葉中老年人口比例變化的情況。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都是亞洲的人口大國,同屬於發展中國家。1996年3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670、322和920美元,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居中的。這3個國家都是主張實行計劃生育的,隻是力度、方法和效果有所不同。1995年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的生育水平分別是1.8、3.13、2.58。由於中國實施了世界上最為嚴厲的生育政策,即便是21世紀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9的水平,人口老化也比其他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快得多。如果僅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相對寬鬆的生育政策而言,中國的老化水平應該和這兩個國家相差不大,而事實上相差不小。中國人口進入老年社會和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4%的時間比這兩個國家差不多提前了20年。可見計劃生育對中國人口老化的加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