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
一、開展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是當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人口形勢發生了變化,需要建立能夠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機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全麵推行計劃生育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製了人口過快增長,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曆史性轉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就是說,進入新世紀,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將從降低生育水平轉移到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上來。由於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等,群眾生育意願與國家生育政策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低生育水平麵臨著較大的反彈壓力。同時,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經接近更替水平,下降的空間非常小。而人口基數比較大,即使是在嚴格執行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情況下,未來十幾年全國人口每年仍將以1000萬的速度遞增,人口過多仍是我國長期麵臨的首要問題。伴隨低生育水平的到來,還相繼發生了一係列新的人口問題:流動人口日益增多、離崗職工日趨複雜、未婚青年懷孕甚至非法生育時有發生、老齡人口日漸增多、出生人口性別比居高不下等等。為此,必須建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新機製。
(二)社會政治經濟體製改革,需要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製進行相應的改革。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這種社會經濟製度的變革勢必影響到各行業、各地區、各部門,當然也會影響到人口再生產的整個過程。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麵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管理機製,對短時間內控製人口過快增長效果突出,但對長時期穩定低生育水平還需要探索;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得心應手,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則不很適應。因此,必須把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背景中,對現行的管理機製、保障機製和評估機製實施綜合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工作機製。
(三)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自身發展,需要實行綜合改革。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曆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的曆史。長期以來,各地計劃生育工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改革。如:山東榮城、文登等地創造了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節育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的“三為主”方針;吉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等地探索的把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幫助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建立文明幸福家庭相結合的“三結合”工作思路;遼寧遼陽、吉林農安、山東即墨、浙江德清、江蘇鹽都、上海盧灣等地開展優質服務試點,等等。在總結各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其核心內容是:堅持“三不變”、落實“三為主”、推行“三結合”、實現“兩個轉變”、達到“一個目標”。綜合治理人口問題道路的探索,並不意味著改革的終結,而是把改革從局部向整體拓展、由單項向綜合深入、將宏觀政策向微觀機製落實,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健康發展。
二、準確把握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的內涵和外延
綜合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穩定低生育水平,這也是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重大而艱巨的任務,綜合改革必須緊緊圍繞這個任務來進行。
綜合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要求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新機製,即“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從工作機製這個角度來理解,這五句話二十個字,都有特定的含義,並且各有側重,形成一個具有密切內在聯係的有機整體。依法管理是保障,要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法治建設,建立健全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製體係,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的力度,增強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法律完備、執法公正、監督有效、管理科學、調控有力、方便群眾”。村(居)民自治是基礎,要切實下移工作重心,建立以村居為主的基層管理和服務網絡,積極推進社區建設和村居民自治,充分發揮基層計劃生育協會和其他群眾組織的作用,實現村居一級“有人管事、有錢辦事、照章理事”。優質服務是手段,要廣泛開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基礎知識的公益性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和關愛女孩行動,著重做好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優質服務,實現“宣傳教育服務科學、實用、樂於接受,科學技術服務安全、適宜、體貼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