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發展(1 / 2)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拚資源換增長"已走到盡頭

科學發展觀中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為何如此強調?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為我們細解原因:

一是中國生態環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顯超出全球平均狀況:國土麵積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影響、33%是幹旱或荒漠地區......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一個殘酷的現實是:55%的國土麵積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

二是中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日益成為製約發展的突出矛盾。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10個嚴重缺水。我國人均耕地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分別隻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三是我國這2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浪費大、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無序、無度的消耗,迅速透支著我們寶貴的資源。以下是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一組沉甸甸的數據:

──從上世紀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擴大麵積從560平方公裏增加到2460平方公裏,我國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

──1952年我國人均耕地2.82畝,2003年人均耕地減少到1.43畝,在各地轟轟烈烈的"圈地"熱潮中僅最近7年全國耕地就減少了1億畝,被占耕地大量閑置。同時,土地利用強度加大,土地肥力衰退,我國的中低產田比例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紀90年代的4/5。

──我國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係劣五類水質占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

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愈來愈麵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製約!

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從資源、環境現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我國現在必須貫徹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摒棄傳統觀念。必須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麵發展的關係,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必須辯證地認識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轉變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必須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完善核算體係,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科技進步,加快體製創新,強化企業管理,引導合理消費,提高國民素質。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管理信息係統係副主任雷明認為,從技術層麵上看,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於三個方麵:一是資源消耗增長過快;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過低;三是資源再生化率不高。現在我國許多大宗消費的戰略性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靠程度已經很高。去年我國消耗的鐵礦石和氧化鋁約50%、銅約60%、原油約34%都要依靠進口。而同時,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過低。我國每新增GDP一塊錢要比世界其他國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13倍以上的能源。此外,從資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國資源重複利用率也遠低於發達國家。比如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