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困人口不降反增有四因應理性思考(1 / 1)

中國貧困人口不降反增有四因應理性思考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近日表示,去年我們國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對此,中國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這則消息雖然讓人感到遺憾,但如果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這個消息更應該引起人們的思考。

黨國英指出,目前,中國仍然有低於絕對貧困標準的人口近3000萬。此外,還有近6000萬的人口沒有實現穩定脫貧,遇到天災人禍,他們最容易重新返貧。

平心而論,中國政府為扶貧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還是沒有能夠完成1994年確定的在2000年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工作任務,去年反而增加了80萬。事實上,使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世界性的難題。比較起來,中國政府的做法在第三世界國家裏還是不錯的,常常受到國際機構的讚譽。

——不降反增有四因

黨國英分析,之所以出現貧困人口不降反增的狀況,需要注意四個事實:第一,脫貧致富方麵的投資,如同一切投資一樣,也存在一個所謂“邊際效益下降”的規律,越到最後效益越低,工作越困難。

正由於這個原因,就是發達國家也有一部分絕對貧困人口不能被輕易“消滅”。在經濟學上,總會有一個邊界,在這個邊界內,開發性扶貧的效益是一個負數;這個邊界內的貧困人口,隻能通過常年救濟的辦法使他們享有一種起碼的有尊嚴的生活水平,特別是使他們的子女能接受正常的教育。

第二,一部分絕對貧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地區,對於他們,開發性的扶貧支持不僅在直接經濟效益上是低下的,在社會效益(環境保護)上也是低下的。

據農業史學專家的研究,中國在幾百年前傳入“新大陸作物”(玉米和土豆等)後,致使大量人口得以在氣候嚴峻的高寒陰濕山區生存。他們用毀林開荒的辦法種植農作物,勉強得以活命。

對於這部分人口的脫貧致富,投資越大,越意味著生態環境的破壞。

第三,由於宗教和文化的某些原因,總有一部分人口在一定時期裏不接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國都是如此(例如美國的比較守舊的一部分阿米什人)。這部分人口的脫貧也是極為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說,這些人口的後代最終會接受現代文明,但過程比較緩慢。政府對他們如果采取急於求成的政策,反倒“欲速不達”。

第四,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政府扶貧投資的運作方式本身,也有一個效率問題。在扶貧資金的總量中,總有一部分被扶貧工作的“傳遞渠道”所消耗。如果考慮到腐敗現象和監管的難度,扶貧資金的效益會更低。

審計署的一項審計報告稱,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向全國592個國定貧困縣投入扶貧資金488億元,經審計,查出扶貧資金被擠占挪用、虛列支出、轉移資金和私設“小金庫”達43.43億元。

另外,黨國英還指出:近幾年,國家的、民間的和國際機構三方麵的扶貧資金每年都在300億元以上,如果直接發放給3000萬貧困人口,那麼,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得1000元,這已經大大高於貧困線了。

——理性思考扶貧工作

有鑒於此,黨國英認為,以上事實的存在迫使我們考慮扶貧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效率問題。

第一,不能希望通過所謂“開發性扶貧”使所有的人口都能擺脫貧困。一個社會總會有一部分絕對貧困人口,他們需要政府救濟,特別是他們的子女需要在教育方麵得到慷慨幫助;

第二,在自然條件很差的地區,國家要幫助那裏的人口遷移到其他地區;

第三,對於由宗教和文化原因造成的貧困,政府也不必在扶貧幫困方麵操之過急,要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促進那裏的經濟開放;

第四,更重要的是應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切不可搞那些浪費錢財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