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齡結構的變遷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們國在本世紀頭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這就是“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並非是輕而易舉的,需要解決許多矛盾和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人口總量增加,講的是人口數量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講的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在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上,過去,人們主要關心的是人口數量及其增長速度,因為人口增長得太快、數量太多,就會抵銷經濟增長的成果,使人均GDP增長緩慢。而人均GDP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要求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所以,人們比較重視人口總量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如何控製人口的增長上,而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則重視得不夠。而事實上,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並不亞於人口數量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因為,不同年齡的人群所具有的經濟社會特征是不一樣的,他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人口中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比重的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對此,人們現在的認識是越來越清楚了,十六大報告專門把“老齡人口比重上升”與“人口總量繼續增加”一並提出,說明了黨中央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影響的高度重視。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在這期間,我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老齡人口比重上升”,用人口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程度加深。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我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6.96%。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那麼2000年,我們國已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的門坎。但這僅僅是我們國人口老齡化的開始,有人預測,到2010年,我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上升為8.4%,2020年將達到11.7%,2030年為15.9%,2040年為21.5%,2050年為23.0%。
可以看出,我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而我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這一時期,也正好是我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那麼,人口老齡化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都會產生什麼影響呢?可以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麵來看。首先看不利影響的一麵:
(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速度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即GDP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2000年我們國人均GDP為856美元,要翻兩番,也就是到2020年要達到3500美元。要實現這一目標,GDP的增長速度必須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有專家測算,GDP的年遞增速度應保持在7%左右。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就需要不斷地增加投資,而要投資,就必須有資金積累。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後,最終要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部分。積累基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消費基金多,積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費基金少,積累基金就多。積累基金多就意味著國家和企業可以拿出更多的錢來用於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這對拉動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養老經費的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消費基金的增加,相應地就使得積累基金相對減少,這對擴大投資無疑是不利的。我們國由於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退休金總額也在不斷地上升,1978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為17.3億元,到1997年增加為2068.3億元,19年間增長了119倍多。有人預測,到2030年,這一費用將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一般認為,一個國家主要用於老年人的費用占到國民收入的10%即為“警戒線”,超過這一警戒線,就會對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難。有人預測,我們國到2030年,用於老年人的費用將會達到10%的“警戒線”,這無疑對增加投資會造成壓力,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人口老齡化對投資的影響還通過儲蓄反映出來,因為國內儲蓄是投資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儲蓄率高,可用於投資的錢就多,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就大,儲蓄率低,可用於投資的錢少,就不利於經濟的增長。人口老齡化不利於儲蓄率的提高,這是因為,一方麵,老年人退休後經濟收入下降,能夠用於儲蓄的錢減少;另一方麵,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高、疾病增多、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支出因此而增多,往往還需要動用過去的儲蓄。這樣一來,不但不能增加儲蓄,反而還會減少儲蓄,這對擴大投資無疑是不利的。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的不足。勞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西歐和北歐的一些國家,就因為人口老齡化嚴重,導致了勞動力的短缺,並因此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我們國雖然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但勞動力資源卻十分豐富,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相反,由於我們國人口總量的繼續增加,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量還在增加。例如,1998年,我們國勞動年齡人口為7.9億,到2000年增加為8.46億,有人預測到2020年將增加到9.26億。2020年以後,絕對量雖然開始有所下降,但到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仍高達58.7%,相當於1982年的水平。因此,我們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不必為缺乏勞動力而犯愁,相反,需要解決的是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也就是說,人口老齡化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還不會影響到我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供給,但對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卻會產生重要影響。勞動年齡人口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15-29歲為青年勞動力,30-44歲為中年勞動力,45-59歲(或者45-64歲)為年長勞動力。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這三部分人的比重發生變化,使青壯年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年長勞動力人口比重上升,從而導致勞動年齡人口出現老化。衡量勞動年齡人口老化的標準是,年長勞動力人口比重在12%以下的為青年型,在12-15%的為中年型,在15%以上的為老年型。根據有關研究,我們國年長勞動力人口的比重2000年為24%,到2030年將上長35%。與此相反,青年勞動力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90年為49%,2000年為38%,到2025年將降到30%。可以看出,隨著我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勞動力老化的問題將十分明顯,而勞動力的老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不利的。這是因為,作為勞動力的人隨著年齡的增大,生理功能會出現退化,體力和精力都會出現衰退,反應會變慢,不容易適應繁重的勞動和快節奏的生產活動。勞動能力的這種減退,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年長勞動者和年輕人相比,其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也相對較差較慢,重新培訓的費用較高。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變化是經常的,麵對變化年長勞動力往往不容易適應,或者適應起來比較困難,這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是不利的。經濟發展速度直接受勞動生產率製約,勞動生產率高,經濟發展就快,相反,則慢。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社會更加和諧,而代際關係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代際關係出現了問題,就可能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養係數上升,據研究,1999年老年供養係數為13.%,到2010年將上升為17.4%,2030年為37.0%,2050年為47.5%,屆時,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將接近2:1。老年供養係數上升,意味著社會和企業用於供養老年人的費用增多。由於社會財富在一定時期是一定的,用於老年人費用的相對增多,就意味著用於青壯年人的費用的相對減少,從而可能導致兩部分人在利益分配上產生矛盾。由於我們國目前實行的是現收現付的養老社會保險體製,養老金是直接從企業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業的退休人員多,企業用於養老的負擔就重,在職人員的收入就可能受影響,這樣,就可能導致在職人員的不滿,從而引發在職和退休的兩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實際上,退休人員所領取的養老金,是他們過去創造的財富的一種補償。但是,由於在實際操作上表現為是直接從在職人員創造的價值中支付的,容易引起在職人員的誤解,從而容易引起兩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由利益分配而導致的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不僅在整個社會和企業的層麵上有反映,而且在社會的細胞──家庭中也會反映出來。人口老齡化對家庭的影響,集中反映在家庭代際關係的變化上。傳統的家庭,由於子女生得多,規模相對比較大,往往是兄弟幾個生活於一個家庭之中,家中的老年人由幾個子女共同供養,加之那時候壽命比較短。高齡老人比較少,家庭供養老年人的時間相對也比較短。也就是說,傳統家庭中子女供養老人的負擔,相對來說比較輕。在現代,一方麵由於生育率下降,導致家庭子女數量大減;另一方麵,由於壽命延長,導致家庭老年人口增加,這就使得家庭中需要供養的老人增多,供養的時間變長,而能參與供養的子女人數卻相對減少,從而使子女供養老人的經濟負擔變重,特別是由推行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而導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現,導致一對夫婦要麵對供養雙方的父母共四位老人和撫養一個未成年子女這樣的一種局麵。這對於這對夫婦來說,負擔無疑是沉重的。而且,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而出現的老年人的高齡化,這對夫婦還可能要供養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負擔就更加沉重了。這種負擔不僅僅限於經濟上,還包括用於照料和護理老人的時間支出,因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高,生活自理能力減弱,疾病發生的機率增大,需要子女和家庭成員的照料和護理。照料和護理就需要耽擱時間,而對於勞動人口而言,時間的耽擱就意味著收入的損失。總之,老年人的增多,會對子女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並進而對與養老相關的道德觀念產生影響,尊老愛老的道德觀念可能因此而受到衝擊,厭棄老人、歧視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可能會增多,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有可能加劇。而代際矛盾如果解決得不好,就必然要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並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