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養老與就業兩難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正在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鄭功成認為,中國延長退休年齡是必須的,因為人的壽命延長了。我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7歲增加到72歲,原來的退休年限已經不適合目前的人均壽命。我們養上一代隻要十年,而下一代要養我們二三十年。這樣對下一代剝削太多。這是養老負擔公平化的要求。
問題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歐等國的老齡化是在工業化完成以後漸進出現的。漫長的過渡時期使社會積累了足夠的財富來應對老齡化問題。而中國由於社會財富積累不夠,首先麵臨考驗的是養老金支付係統。由於製度設計的缺陷,我們國已經麵臨養老金支付隱患。很多老職工的個人賬戶中的資金很少,退休職工的個人賬戶則完全是空的。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挪用在職職工個人賬戶的資金,支付退休人員養老金——這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的“空賬運行”方式。
養老製度設計還存在另一個隱患。我們國目前實行的退休年限為男性60歲,女幹部55歲,女工人50歲。在此基礎上,支付養老金的年限按人均十年的預期設計。但我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到72歲,壽命延長為原來的製度設計留下一段虧空。因此,延遲退休,對養老金製度的自我們平衡是有好處的。據測算,如果所有工人的退休年齡在2020年都提高到65歲,養老金體係將保持盈餘。然而,延遲退休又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將不能釋放給社會。如果勞動力人口不能充分就業,同樣會成為負擔人口,會與老年人口“爭奪”社會保障資源。失業和養老,構成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內在鉗製關係。如何找到延遲退休與解決就業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