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陸羽與《茶經》(1 / 3)

茶經 陸羽與《茶經》

陸羽生平

陸羽出生大約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間,一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翁,又號竟陵子,唐代複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三歲時父母雙亡,為竟陵龍蓋寺智積和尚收養。智積俗姓陸,因以為姓。陸羽自幼好學用功,在廟裏不肯念經學佛,卻誌在研詩習文。他的誌向和他當時的環境是矛盾的。有一次,他的師傅勉勵他學習佛書出世之業,他竟然回答說:“和尚生前沒有兄弟,死後沒有後代,隻知道染衣削發,當個出家人。這難道能稱為孝嗎?”結果師徒兩人各堅持自己的看法。最後終於激怒了師傅,就讓他打掃寺廟,清潔廁所,還要他擔當難差,甚至於去放牧牛群。

繁重的勞役,並沒有折服陸羽上進的意誌。就是在陸羽當牧童的時候,雖然無紙學書,也去找一些竹子在地上寫字。有一次,向人要了張衡《南都衡》,翻來覆去都看不懂,無可奈何,隻有端正坐下,口中念念有詞,裝著念書的樣子。這些事被師傅知道了,不再讓他去放牛,恐怕他“漸漬外典,去道日曠”,又改叫他去割草修花,但陸羽在做事時,每想到學過的文字,就站著冥思苦想,再一次被發現,狠揍了一頓。陸羽沒有哭,但難過地說:“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不能讀書該怎麼辦?”於是下定決心逃離龍蓋寺。約在13歲離寺出走,藏身在一個戲班子裏學戲。他的師傅事後追至,見陸羽的心意已決,也無可奈何,隻有從其所好了。

後來智積和尚去世,陸羽哭之甚哀,曾作詩寄懷:“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而陸羽晚年的歸佛,未始不是受他師傅養育之恩的感念。

在陸羽14歲的時候,被一位竟陵當地的太守李齊物發現。李賞識他的才能,刻意提拔,並親自教他做學問,並介紹他到附近的火門山鄒夫子處就教讀書,這才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願望。日後陸羽能夠“聰俊學贍”,就是完全受李的恩惠所致。

陸羽21~23歲間,李升官至關中,陸羽也到了關中投靠他。不久安史之亂起,關中大亂,陸羽隻好返回湖北。後來隱居於苕溪(今浙江吳興),開始閉門讀書以迄晚年。這一段時間他所交遊的當代名士有:李忄登、崔國輔、劉長鄉、釋皎然、靈徹、皇甫冉、處幼平、李筠、鮑防、顏真鄉、吳筠、李複、周願等人,或酬詩相對,或唱和相隨,極盡文人生活的雅趣。

安史之亂後,陸羽到過浙江、江蘇、江西各地,對茶葉生產親身實踐,因而累積了豐富的茶知識,為寫作《茶經》奠定了基礎。約在29歲完成《茶經》三卷,曆史上說陸羽年未30,著作繁富,才學驚人。30歲以後,性情不羈的陸羽縱遊各地,名望大著,所交名儈高士,談宴永日,足跡所至,名流為之傾倒。後一度被詔拜為太子文學、太常寺太祝,但沒有前往就職,仍然如孤雲野鶴一般遨遊四處,一生所近茶山、日常所嗜茶味而已。晚年事跡漸次稀少,或許是已厭倦人間塵之擾,也可能老友一個一個撒手而去。樹有根,水有源,晚年陸羽回到故鄉竟陵,終於落葉歸根。死後葬竟陵覆釜洲,和他的師傅智積禪師之塔相依。這位中國茶藝史上的宗師、後世奉為茶神的傳奇人物,生前“百氏之興學,鋪在手掌,天下賢士大夫半興之遊”,一生與茶結緣,為中國茶藝確立一個典範,承先啟後之功,永垂不朽。

創作曆程

陸羽的傳世科學巨著的寫作過程,大約前後經曆了30年時間,分四個階段才完成。

第一,學茶啟蒙時期。

陸羽在其家鄉——複州竟陵龍蓋寺的十年童僧生活中,雖然曾遭受過難以忍受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打擊,但最有意義的是令其學會了烹茶的技藝。

唐代的寺院梵宮中,僧侶們為坐禪破瞌睡,飲茶已成風習。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的《唐五代的文化概況》一章裏說:“《封氏聞見記》①說,唐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的方法主要是不睡,又不吃晚餐,隻許飲茶。從此飲茶成為風俗。”“相傳陸羽著《茶經》,首創煎茶法。照《聞見記》所說,開元時禪僧已盛行飲茶,陸羽是唐德宗時人,又生長在寺院中,《茶經》記載貴族式飲茶法,正反映閑居無事的禪僧……過著悠閑生活。”

範文瀾這段論述恰好說明了陸羽出生後所處的生活環境正值寺院僧侶們大興飲茶之風時代。

陸羽當童僧的這段時間,正當寺院飲茶風習方興未艾,而智積禪師則更是飲茶成癖,自然也是一位精通茗飲之道者。陸羽自幼為其侍茶,從而使他學會了做一手好茶,且更善於烹茶,在掌握火候、湯色、味香等方麵,有其獨到之處。智積隻喜歡飲陸羽烹的茶。相傳,在陸羽離開龍蓋寺之後,智積有許多年不願飲別人烹的茶。

陸羽這段幼年生活經曆,令他有機會經常接觸茶事——買茶、烤茶、碾茶、羅茶、烹茶和飲茶,初步學到了一些茶學知識與烹茶技藝,從而令他對茶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致。但由於佛國天地的客觀條件和自身的文化知識所限,他當然沒有可能施展任何抱負。這也許是陸羽“舍主者而去”的動機之一吧。

第二,初期鑒泉品茶階段。

陸羽在坎坷的人生征途上苦苦求索時,知遇慧眼識才的竟陵太守李齊物“出守見異,捉手拊背,親授詩集。……後負書於火門山鄒夫子別墅”培養深造。這是陸羽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亦是他得以進入仕途,成為唐代著名才子的契機。這為陸羽後來從事茶學研究,進而研究儒學和佛學,著書立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陸羽約於天寶10年(751年)左右,至“安史之亂”(天寶15年,756年)這五六年間,先後在其家鄉荊楚大地,沿著漢長江、淮河流域,開始了他的茶學研究、鑒泉品茶活動。他走訪過山南東西兩道的峽州、襄州、荊州、衡州、金州、商州、唐州、歸州;淮南的光州、舒州、蘄州、黃州、待州縣深山、峽穀的茶園、茶場,對茶樹的生態環境,茶園的培育、管理,茶葉的采摘、焙製工藝,以及製茶工具的種類、規格等進行了較為全麵的調查研究。

這一時期對陸羽從事茶學活動幫助較大的第二曆史人物是崔國輔。據《唐才子傳·崔國輔傳》載,禮部侍郎崔國輔於天寶11年(752年)“因坐钅共近親案,貶竟陵司馬,與陸鴻漸遊三歲(三載)。交誼甚厚,謔笑永日,又相與較定茶水之品”。在陸羽的家鄉湖北省天門尚遺有“陸文學泉”古跡。這當為陸羽於天寶中後期在竟陵時品茶汲水之泉。

上述文獻與古跡,從客觀上證實了陸羽在這一階段確已開始了研究茶學的實踐活動,並為著述《茶經》作了前期準備工作。

第三,在江南考察和閉門著書階段。

在“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即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陸羽為避亂渡過了長江。沿長江南岸東下,對常州、湖州、越州等產茶區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他還曾赴今南京市棲霞山區采製野生茶葉,進行焙製試驗。陸羽初到江南時與時任無錫尉的皇甫冉結誼甚厚。陸羽以皇甫冉寓所為依托,到周圍地區茶園、茶山進行實地考察。皇甫冉曾作《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

皇甫冉之弟皇甫曾亦作有《陸鴻漸采茶相遇》詩:

千山待逋客,香若複叢生。

采茶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然燈夜,相思一磬聲。

皇甫兄弟的兩首詩,充分反映了陸羽在研究茶學的實踐中,親赴深山茶區,攀登懸崖峭壁,為采製野生茶葉獲取第一手資料,風餐露宿,不辭艱險的生動情景。這兩首情感真摯、委婉動人的詩篇,同時說明了陸羽從事的茶學事業得到了皇甫兄弟給予的親切關懷和幫助,以及他們之間所結成的深厚友誼。

陸羽來到苕溪閉門著書的第二年秋天,寫成了他的前半生《自傳》——《陸文學自傳》。作者在《自傳》裏公布了自“安史之亂”起的五年間,共著書63篇(首)的目錄清單。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包括了他的茶葉科學專著——三卷《茶經》。雖然還不能據此推斷陸羽的《茶經》在這時已經定稿,將要付梓問世,但至少說明此時陸羽已完成了《茶經》初稿。這對探討陸羽《茶經》究竟是在什麼時間最後成書的,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依據。

第四,修改、充實、成書階段。

這一階段為762年~774年左右,大約將近十年至十二三年時間。陸羽在上元初隱居苕溪之後,即同皎然結成了“緇素忘年之交”。同時亦與湖州的高僧名士和地方長官建立了較為廣泛的社會聯係與交往,從而使其所從事的茶學實踐活動得到社會各方麵的支持。這一時期,陸羽以湖州為中心開展了茶學活動,並為《茶經》定稿圍繞以下三個方麵開展了工作:

一是,對江南東、西兩道主要產茶區之湖州、常州、蘇州、杭州、越州、潤州、明州、婺州、宣州等州縣(其中包括他曾初步考察過的茶區)作了廣泛深入的實地考察了解,並在重要的茶區,如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顧渚山、義興縣(今江蘇宜興縣)唐貢山等茶山種植茶園,對茶園管理、采製上品名茶進行科學實驗。寫進《茶經》裏的顧渚紫筍、會稽仙茗(即今日之日鑄雪牙)、杭州靈隱、天竺所產之茶(即今之西湖龍井)和宜興陽羨茶等一批唐代名茶,大約都是陸羽在這一時期經實地考察研究、品鑒之後補入《茶經》的。

陸羽為撰寫《茶經》,以其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直接或間接地對唐代8個道、43個州、44個縣茶區的茶葉生產曆史與發展情況進行了潛心研究。在《茶經》裏,陸羽對唐代中期以前我國茶葉生產的曆史與發展、茶樹的起源、生態環境、栽培經驗、製作工藝、器具使用、煮茶方法、水質選用、飲茶習俗、茶葉功效以及品評知識等都作了較為係統、全麵的總結、提高和推廣。

二是,陸羽同皎然默契配合,大力介紹與推行“陸羽煎茶法”,或稱之為“陸氏茶”、“文士茶”的茶禮、茶儀活動,陸羽並為此選製了與之相適應的係列配套茶器、茶具。《茶經·四之器》所列24件茶器、茶具,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在這一時期選製完成的。如其中大型茶器,有由陸羽親自設計製造的煎茶風爐。這個風爐有三足、兩耳,其形狀如古鼎,不僅設計精巧,上邊還鐫有寓意深刻的銘文與花紋圖像。從風爐第三足上所鑄“聖唐滅胡明年製”的銘文上,可以判斷出此風爐的鑄造時間。“聖唐滅胡”是指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最後平定“安史之亂”。是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在窮途末路之時自殺身亡,從而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據此推測,這個風爐當在廣德二年(764年)鑄造。

三是,充實、修改了《茶經·七之事》的部分書稿。如三國時吳國第四代國君孫皓秘賜不勝酒力的臣下韋曜在飲宴中以茶代酒的故事;晉代吳興太守陸納主張以茶點待客,崇尚節儉之風;剡縣陳務之孀妻以茶湯虔誠敬祭宅院內古墳,獲得善報;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時途遇丹丘子(傳說中的漢代仙人),因立茶祠相祭,終獲大茗樹相報等民間故事,都可能是這一時期在吳興與會稽等地區訪茶時搜集到的資料,或是在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府參予修撰、總校《韻海鏡源》期間獲得的文獻資料,而補入《茶經》的。陸羽後來還將其中的陳務妻以茶奠古墳、虞洪采茗遇神仙等故事寫進了他撰寫的地方風物誌《顧渚山記》(據《太平廣記》所載)。

【箋注】

①《封氏聞見記》:唐代封演(今河北省景縣人,以貢舉官至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所撰,共十卷。前六卷記典章文物和風俗習慣;七八兩卷記古跡傳說;末二卷記士大夫逸事。所述唐人掌故,多可補唐史之不足。

陸氏茶烹飲法

陸羽創造的陸氏茶烹飲法同唐代中期社會的其他類型的飲茶方式有什麼異同之處呢?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當時唐代的各種飲茶方式(有些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是很有意義的。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當時飲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在飲用方式上大體有如下幾種:

1茶,亦稱之為茶粥。這種飲茶方法是,將末茶倒入瓶子或細口容器中,用沸水衝泡,有的還將蔥、薑、棗、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同茶放在同一容器中煮成茶粥。陸羽對這種飲茶方式頗不以為然,他說像這樣的茶湯如“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被陸羽說成簡直應該倒入溝渠裏的廢水一樣的茶粥,相傳是起源於四川與湖北之間一帶地方民間,在六朝時期,四川就有些老婦賣茶粥。時至今日,湖北民間仍有將茶同薑、棗、桔皮、薄荷一起煮飲的,有的還將其製成顆粒狀的袋裝飲料。

2茶果,即以品茗和點心、糖果相結合。廣見於一般地方風俗、禮儀活動之中。時至今日的各種茶話會,仍未擺脫古代茶果的原型,隻是果品、糕點的品類之多、質量之高並雜以現代的各種飲料,是遠勝於古人了。

3分茶,即是茶宴。以茶餐、茶果和品茗相結合,是古代最講究的正統茶宴方式。茶宴始於漢代,在唐代較為盛行,經宋、元明至清康乾時期最為盛行,特別是乾隆皇帝,常於每歲立春之日,在重華宮茶宴內廷大臣、翰林學士或宗親,賜三清(以鬆實、梅花、佛手為三清)、茶及果,賦詩聯句,並常以重刻淳化閣法貼、宮藏珍貴畫卷、文房四寶等頒賜群臣,成為清宮內之千古韻事。

4清飲,即是純粹品茶。這種茗飲方式不複加任何茶餐、茶食果品,而非常講究茶品、水品、茶器、客人名份及品茗的環境,並以賞花、玩月、撫琴、吟詩相結合。這種品茗方式才能真正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創造出清逸脫俗的品茗高雅意境。

精通茶道的唐代詩人皮日休評論說,在陸羽之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這是說以前飲茶如喝茶蔬之湯一樣。陸羽在《茶經》裏用了約四章的篇幅來論述煮茶、品飲方法和要求,並在其推行的茶術、茶道的實踐中創造出了陸羽煎茶法,名曰“陸氏茶”。可以說陸羽創造並大力推行的“煎茶法”(包括24種烹飲茶的器具的設計和製作),是中國茶史上飲茶方法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極其重要的地位。

陸羽煎茶法程序大致如下:

備茶唐代所飲之茶與當今所飲之茶有很大區別。如陸羽《茶經》裏所述,唐時茶大體上分粗、散、末、餅等四種。唐代末期,宮廷貢茶器類中已開始製造工藝更加精細的研膏茶了。由於唐時茶葉品類的特點,僅在備茶上就有幾道工序,包括炙茶、碾茶和羅茶三項。凡飲用餅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無異味的文火上烤炙,並注意掌握火候,勤於翻動,使之受火均勻,等茶餅烤出像蛤蟆背部一樣凸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濕氣,而散發出清香時為止。隨將烤好的茶餅放入特定的容器,以防止其香氣散發,在冷卻後即開始碾茶。繼而將碾成粉末狀的末茶過茶羅,使之更加精細,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後放入竹盒之內備用。

備水古人飲茶對水品的選擇較現代人優越和講究。煎茶以山泉水為上,江中清流水為中,井水汲取多者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為上。並將所取之水用濾水囊過濾、澄清,去掉泥雜質,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生火煮水將事先備好,宜於煎茶的木炭(或其他無異味的幹枯樹枝)用炭(小木錘)打碎,投入風爐之中點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將(大口鍋)固定好,注水於中。

調鹽當水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時為初沸,此時從盛鹽盒中取少許食鹽投入沸水之中。投鹽之目的,在於調和茶味。

投茶當邊如湧泉連珠之時,為二沸(此時要從中出水一瓢,以備三沸騰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時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餃時以冷水點湯止沸),與此同時以竹夾繞沸水中心環繞攪動,以使沸水溫度較為均衡。並及時將備好之末茶按與水量相應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育華水三沸時,勢若奔濤,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隨時以備好之二沸水澆點茶湯,止沸育華,保持水麵上茶之精華(亦稱之為“茶花”)不被濺出,但應將浮在水麵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湯之香醇。當水再開時,茶之沫餑漸生於水麵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滿室。

分茶茶湯中珍貴新鮮、香味濃重的部分,是中煮出的頭三碗,最多分五碗。若有五位客人時,可分三碗,七位客人時可酌分五碗,六人亦按五碗計。不要計較有客不夠,隻要以下鍋鮮美之茶補償就是了。

在分茶時要注意每碗中沫餑要勻,因沫餑是茶之精華。何謂沫餑?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陸羽在《花經·五之煮》“凡酌”一節,對此作了精彩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