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續) 品賞(1 / 3)

中國茶道(續) 品賞

探觀外形

辨識要點對比辨識辨識方法附注一、視茶葉表麵的色澤1茶葉的色澤以色度光豔又帶油光,且色澤均勻又呈現本身茶種的標準色澤為佳。

2反之,晦暗不明或色澤不勻的茶葉就不是上品了。1可於光線適當的地方或室外審視。

2隻須相互作番比較即可看出色澤的差異。色澤黑而不光亮通稱“黑死”,栽種時,氮肥施用過多就易有這種情形。二、看條索的形態(由緊鬆程度可測出茶葉的老、嫩;粗、細與輕、重)1條索愈緊結愈好。因新鮮茶菁愈細嫩,條索才能撚揉得愈緊結,相對地,茶身也就較重。

2條索鬆散粗碎則反之。

3除了條索的緊鬆外,也須注重條索卷曲的形態是否整齊與是否合其標準的索型。1察看條索是否緊結,一般是圓身比扁身緊結。

2用同手取同量茶置於手中或五指撮抓,稍加抖動也可測出輕重。

3以同等高度,將茶葉放落盤內(鋁、陶瓷均可),聽其落聲的力勁,加以比較,也可以測出輕重。1條索是鑒定茶葉外形最主要的項目。

2條索有時也稱為“茶條”。

3各種成茶的條索常態請見下頁圖。三、看茶莖、葉的幹濕程度1幹燥的茶葉較能維持其原質,且易於存放,幹燥不足的茶葉則反之。

2茶葉與茶梗愈幹燥愈好,否則則反之。1將茶葉握於手中,可感覺出其堅硬的刺覺。

2用手折斷茶莖或茶梗,有清脆的折音即表幹燥,若折音無力,甚至折不斷,即表幹燥程度不足,加以比較即可分辨出。茶葉的水分以保留有4%的濕度為標準。四、看副茶及夾雜物摻雜的程度1茶葉裏多少都會摻雜一些副茶及夾雜物,摻雜愈少則品質愈高,也愈衛生。

2反之,摻雜量多者不僅是品質不佳,甚至不應出售。可攤於手掌中審視,成茶以枝葉連理的一心兩葉為佳,連枝帶葉的茶枝也是正茶,斷落的茶枝才屬副茶,不可混為一談。1副茶是指茶枝、茶、角、茶末、茶毛、輕片、粗茶等。

2夾雜物指雜草、掃帚毛、砂粒、碎石、植物葉片、鐵線等。五、看茶葉中所含芽尖的多少芽尖多者表示茶身細嫩者,所以大都以芽尖多者為貴,尤其是高級烏龍、高級紅茶、高級香片、龍井等,都以其芽尖之有無來決定品質的高下。看枝葉連理的成茶多不多。包種、鐵觀音及綠茶則較不重視芽尖。

劍毫

產於福建省福安縣社口,於1991年研製成功。

福建雪芽

產於福建省福安縣。

紫陽翠峰

產於大巴山腹地的陝西省紫陽縣。

紫陽毛尖

產於陝西省紫陽縣漢江兩岸的近山峽穀地區。

漢水銀梭

產於陝西省南鄭縣。由南鄭縣蠶茶果開發公司研製,1986年5月通過技術和品質鑒定。

八仙雲霧

產於陝西省平利縣八仙區。

午子仙毫

產於陝西省西鄉縣陝南名山——午子山。

午子翠伯

產於陝西省西鄉縣,1988年由西鄉縣茶廠研製成功。

南糯白毫

產於雲南省猛海縣南糯山地區。

峨山銀毫

產於雲南省玉溪地區峨山彝族自治縣自然保護區內的山後茶廠。

天湖雲螺

產於安徽省宣州市上海軍天湖農場。1975年試製,1980年定型。

天湖鳳片

產於皖南宣城軍天湖畔的帽子山、將軍山、高嶺鋪一帶。宣城自東晉以來就是“貢茗”、“瑞草”、“敬亭綠雪”等曆史名茶的產地,創製於1968年。

東坡銀螺

產於貴州省黃平縣境內的東坡茶場。

東坡毛尖

產於貴州省黃平縣內的東坡茶場。

天湖白絨花

產於安徽省宣州市上海軍天湖農場,為新創製名茶。

蓬萊仙茗

產於安徽省石台縣,1991年由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與縣茶廠共同創製的名茶。

品聞香氣

辨識要點對比辨識 辨識方法附注一、香的種類1各種茶的香氣愈明顯愈好,譬如烏龍茶的熟果香、包種的花香等。

2各種茶的香氣以清純為上,一般而言,有時帶些微青草 味也並非下品,但若有焦味、黴味、煙味甚至油臭等異味者,則屬下品。二、香的程度1香氣愈濃鬱愈佳。

2香氣留(沉)香愈久者愈佳。

3香氣能直透腦際,有清新爽朗之感者愈佳。1宜采淺聞細入的聞法,聞幹茶法的方法是把茶葉附於鼻前, 然後由口慢慢吹氣,再賞聞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