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經濟改革理論
在東歐的經濟改革進程中,東歐的經濟學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對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探索豐富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認識,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他們的理論創新推動了東歐的改革進程,促進了東歐經濟體製的變化。麵麵俱到地介紹東歐經濟學家的觀點不是本章的主旨,本章將主要介紹一些東歐經濟學家主要的理論貢獻。他們在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問題、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以及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模式及其改革等問題上的理論建樹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對於轉軌經濟的看法。
科爾內與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製
亞諾什·科爾內是一位蜚聲世界的經濟學家。他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1961年獲卡爾·馬克思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6年獲匈牙利科學院科學博士學位。他曾擔任過世界經濟計量學會會長、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席,並曾在美國、英國、瑞典等國任客座教授。科爾內著述頗豐,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著作有《經濟管理中的過分集中》(1957年)、《結構決策的數學規劃》(1967年)、《反均衡論》(1971年)、《突進與和諧的增長》(1972年)、《短缺經濟學》(1980年)、《非價格控製》(1981年)和《短缺、增長和效率》(1982年)。
科爾內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於對於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進行了全麵而係統的分析,揭示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內在矛盾。
一、關於短缺經濟
科爾內認為,與短缺相聯係的問題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根本問題之一。短缺經濟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征。科爾內將短缺分成兩種類型:一是水平短缺,二是垂直短缺。水平短缺存在於買方和賣方間,表現買方和賣方間的關係。這裏的問題是買方意願是否得到實現,實現了就不會有問題,實現不了就有問題。垂直短缺存在於中央物質分配機關和要求者之間。如果要求者提出的總量超過了中央機關所能分配物質的總量,就會發生垂直短缺的現象。這兩種短缺分別體現了買方和賣方、中央物質分配機關與要求者之間的關係。在經濟生活中,短缺成為一般的普遍現象時,則會發生內部短缺現象,即一個組織內部例如企業內部的短缺。短缺與剩餘(指未被利用的資源)不僅不互相排斥,而且在下列兩種情況下發生因果關係:生產要素的不配套;囤積備用。
科爾內將短缺的後果歸結為四種:第一,損害消費者利益;第二、影響經濟效率;第三、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四,喪失對技術革新積極性的刺激。
在科爾內看來,短缺的原因一是摩擦,二是吸納。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在正常狀態下是剩餘少而短缺多。科爾內列舉了四種摩擦現象。(1)賣方的預測誤差。賣方在觀察買方的行為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會據此對買方的初始需求進行預測。賣方的預測與買方的實際需求間存在著誤差。(2)買方的動搖不定。買方的初始需求可能因為某些因素而改變。(3)買方的信息不完全。買方不能及時知道所要購買商品的到貨時間與地點。(4)賣方調節的延滯和剛性。在買方改變初始需求,賣方由於主觀抵製和客觀抵製,不能及時使供給和需求相適應。科爾內將信息缺乏、決策失誤和執行偏差稱為摩擦。
科爾內認為,僅僅用摩擦是不能完全說明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短缺現象。為了說明短缺現象,必須把持續吸納剩餘勞動力、物資、土地及其他資源的吸納機製搞清楚。為此,科爾內對企業的約束條件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軟預算約束的概念。
由於企業的軟預算約束,企業的需求就是無底洞,永無止境,因而形成了持續的吸納過程。形成吸納過程的機製有如下五種:第一,投資渴望與投資擴張。隻要預算約束軟化,企業就不會倒閉,它就會感到對投資不承擔任何風險,而放手進行投資,反正失敗了有國家支持。第二,追求數量和囤積。因為短缺的存在,企業在短期決策時,力爭事前在數量上盡可能多地囤積庫存,以免屆時因投入物質供應不上形成生產瓶頸,使其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追求數量和囤積同樣會造成短缺。第三,企業為擴大出口而吸納國內資源而造成短缺。上述三者均與企業的軟預算約束有關。第四,消費者對於市場商品的過度需求。第五,消費者對於免費服務的過度需求。
科爾內強調短缺絕非單純是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價格和工資的問題,而是體製問題,它反映了國家與企業的關係問題。短缺並非主觀失誤的結果,而是製度的產物。
二、軟預算約束
1、概念的界定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麵臨著三種約束:資源約束、需求約束和預算約束。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是資源約束型體製,而古典資本主義經濟為需求約束型體製。如果企業必須最終從銷售收入中彌補其各種支出,那麼企業的預算約束就是硬性的。企業發生虧損,沒有償債能力,企業就倒閉。這適用於古典資本主義企業。而對傳統社會主義企業而言,企業的約束約束是軟的。如果企業虧損,會得到國家的幫助和關照。
2、軟預算約束的表現方式
軟預算約束有四種表現方式:一是企業從國家獲得用來彌補虧損或成本提高而給予的補貼。這種補貼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可以針對企業的某種產品,也可以對企業的全部活動進行補貼。二是企業獲得稅收優惠以彌補因成本提高造成的虧損。三是信貸製度是軟性的。這並不表現在利率上,而是表現在為獲得貸款而競爭的規則上,如按照何種原則選擇貸款對象、給予那些企業優惠和有利條件等。四是國家行政機構規定某些價格或者確定提高價格的上限。軟補貼、軟稅收、軟信貸和軟價格這四種表現方式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相繼發生。
3、軟預算約束的實質
衡量預算約束是軟的還是硬的,主要有兩個尺度:一是企業的壽命。在硬預算約束體製下,是否盈利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企業的倒閉率高。而在軟預算約束的體製下,企業長生不老,企業的壽命是有保證的,因為國家起了保險公司的作用。二是企業的發展與盈利與否的關係。在軟預算約束體製下,兩者關係不大,沒有盈利的企業得到發展,而盈利的企業反而得不到發展。科爾內指出,軟預算約束不僅是財政和金融方麵的問題,而且也是國家與企業間關係的問題。國家與企業間的溫情脈脈的關係。國家視企業如同自己的子女,不能放任不管。
科爾內將國家與企業的這種關係稱為“父愛主義”。國家對企業的保護和企業對國家的依賴是造成軟預算約束的重要原因。根據預算約束的程度,科爾內將父愛主義分為五種類型:程度0:自立—無助,即企業完全依靠自己,國家不給予任何幫助。程度1:自立—有助,即企業基本靠自己,自負盈虧,但在企業遇到困難時國家給予幫助。程度2:貨幣津貼,即企業可以討價還價地從國家獲得幫助,但企業經營活動基本上是獨立的。程度3:實物給予—主動表達願望,即國家在做決策時考慮企業的願望,企業也主動向國家提出要求,進行討價還價。程度4:實物給予—被動接受,即國家按照配給方式在企業之間進行投入品的實物分配,不會考慮或不認真考慮企業的意見。程度1—3的父愛主義表明了社會主義的特征。軟預算約束反映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中國家與企業間的關係,這對於分析傳統經濟體製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4、軟預算約束的影響
軟預算約束對於企業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對於價格敏感性的影響。在軟預
算約束的條件下,企業對價格的敏感性下降。第二,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企業領導人的注意力從改進質量、降低成本、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轉向尋求補貼,從車間和市場轉向政府機構。第三,造成過度需求。軟預算約束導致企業需求得不到限製,特別是投資需求成為一個無底洞。
三、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
科爾內對於經濟改革目標模式的看法是建立在對於經濟協調機製的分析的基礎上的。在他看來,存在著四種基本協調機製,即行政協調、市場協調、倫理協調和強製協調。行政協調有下列特點:在協調與被協調的個人與組織間,存在著縱向的上下級關係;鼓勵個人和組織接受協調者運用行政手段做出的決定;經濟交易不一定貨幣化。市場協調有以下特點:在個人和組織間存在著橫向和法律上平等的關係;它們都受到盈利和賺錢動機的驅使,買賣實行自由價格;交易是貨幣化的。倫理協調有下列特點:個人與組織間存在著橫向的關係;它們既不受行政命令指揮,也不受盈利目的的驅使。協調是基於互惠和互助,參加者將基本原則提高到道義或義務的高度,並通過慣例或傳統方式確定下來;交易不是貨幣化的。強製協調有如下特點:上級和下屬的個人或組織之間是縱向關係;與行政協調不同的是,上級對下級施加一種隨意的強力,不必受法律和道德的認可;交易可能貨幣化的,也可能非貨幣化。
經濟運行的協調機製可分為行政協調(Ⅰ)和市場協調(Ⅱ)兩大類。每一種協調機製又各有兩種具體形態:直接行政協調(ⅠA)、間接行政協調(ⅠB)、自由的市場協調(ⅡA)和有宏觀控製的市場協調(ⅡB)。
在行政協調機製中,信息在一個控製中心和企業間縱向地往返運動,控製中心和企業間存在著主管和從屬的關係。直接行政協調ⅠA與間接的行政協調ⅠB都屬行政協調,區別在於縱向調節手段的運用。直接行政協調就是中央向企業發號施令,下達詳細的產出指標及投入限額,企業執行上級的命令。間接行政協調就是中央不直接向企業下達命令,而是掌握一整套杠杆,借助於這些杠杆中央以間接的方法調節企業的行為。自由的市場協調ⅡA與有宏觀控製的市場協調ⅡB同屬市場協調,但區別在於國家是否實行宏觀控製。ⅡA是指取消了行政指令性控製後,並沒有建立起新的宏觀控製體係,經濟完全受市場機製的調節與引導。ⅡB是指社會控製中心不再主要通過行政手段控製經濟運行,而是借助於宏觀約束手段和宏觀經濟參數進行管理,但對於鐵路、通訊、電力等公共部門實行直接管理。
間接的行政協調ⅠB與有控製的市場協調ⅡB都是間接控製,但兩者存在明顯區別。第一,ⅠB體製中稅率是主管部門與企業討價還價的產物,而ⅡB體製中,國家有統一的稅率。第二,ⅠB體製中利潤分割的比例也是國家與企業間討價還價的對象,而ⅡB體製中利潤分割的比例是以法律形式確定的。第三,ⅠB體製中,國家救活的是少數大企業,企業被救活後不僅不存在還債問題,而且會繼續向國家伸手要錢,而ⅡB體製中國家挽救的隻是少數大企業,而且企業救活後會立即設法還債。國家挽救破產企業在ⅡB體製中是例外,而在ⅠB體製中則是常態。
科爾內根據匈牙利的改革經驗,認為可供選擇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是ⅡB體製。
四、經濟改革的方式
科爾內認為,經濟改革需要同時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的方式,即改革需要一步步地進行,不能一蹴而就。例如所有製的變革中無論是國家所有製的調整還是其他所有製形式的擴大都是如此。另一種是“一攬子”的,即改革必須配套展開,同步推進。例如取消指令性計劃,就必須進行工資改革和價格改革,建立某種形式的資本市場,硬化預算約束,實行財政和金融的嚴格控製等。所有這些都是“一攬子”改革的各個組成部分。隻進行單項的改革,決不會取得成功。“一攬子”改革的特點在於各項改革的同步配套,如果把改革的各個部分拆開,然後再逐項分階段進行改革,那麼危害比受益還要大。“一攬子”改革很象一次大手術,在手術之前要慎重,要下大的決心,在手術後往往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恢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