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財政經濟(1 / 3)

烏克蘭財政經濟

自烏克蘭宣告獨立,至今已7年有餘。這個就人口而言在歐洲僅次於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而居第5位的歐洲大國,雖然曾擁有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並且在許多領域尤其是鋼材、鐵礦石、化肥、電能、煤炭、糧食、甜菜、白砂糖、牛奶等的生產能力可與德、英、法、意等歐洲經濟強國相匹敵甚至超過它們,但在7年多的獨立發展過程中,烏克蘭與歐洲發達國家的距離卻不斷拉大,一直處在社會經濟全麵危機之中,尤以財政經濟危機最為深重,其主要表現是:

(一)經濟持續下滑,國民經濟各主要部門的生產仍在下降

烏克蘭自1990年開始出現經濟滑坡,以後逐年愈演愈烈,到1994年達到最嚴重的程度。1995~1998年,經濟滑坡雖仍在持續,但速度有所減緩,程度有所減輕。

早在1996年初,烏政府就曾預測,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僅下降1.8%,而工業生產總值將增長0.6%,農業生產總值將增長0.2%,但從上表可見,事實與烏政府的願望和努力完全背道而馳。到了1997年,烏克蘭總理普斯托沃伊堅科預測,1998年烏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0.5%,年通貨膨脹率控製在1997年的水平上,工業總產值增長0.9%。烏經濟部也作了同樣樂觀的預測,並稱1998年將是烏克蘭的“經濟增長年”。事實上,1998年頭8個月,烏國內生產總值確實出現了獨立以來的第一次增長,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但由於受俄羅斯經濟危機尤其是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烏經濟增長基礎十分脆弱,政府扭轉經濟危機的措施乏力,使烏經濟形勢在1998年下半年又急轉直下,再度步入困境,出現負增長,其結果正如上圖所示。另有資料顯示,僅1991~1996年,烏克蘭國民收入的直接損失就達3500~4000億美元。

分析烏克蘭自1990年至今的經濟衰退,其引發的原因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歸結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經濟體製轉換發生混亂,與原蘇聯各國的經濟聯係遭到全麵破壞而引起的。其直接後果是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生產秩序,造成經濟危機。另一種則是由於惡性通貨膨脹造成流動資本貶值而引發的。在這種情況下,正如烏經濟學家所指出的那樣,流動資本開始被大量“吞噬”掉,其後果是不僅破壞了企業的再生產過程,而且導致投資危機和支付危機。經濟危機加劇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的加劇又會加深經濟危機。不可否認,近幾年來烏克蘭的惡性通貨膨脹得到了極大遏製,通貨膨脹率已從1993年的10158%降至1995年的170%和1996年的39%,1998年又進一步下降到13%,是一個好的發展兆頭。烏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據此認為烏克蘭已進入財政經濟穩定階段。但另有經濟學家認為,這幾年的通貨膨脹已開始逐漸從貨幣形態轉換為結構形態。由於不能及時解決結構性問題,經濟發展中開始以隱蔽形式逐步積累通貨膨脹的後果,這種後果隨時都可能暴露出來。因此,用純粹的限製貨幣信貸調節的方法不可能消除結構性通貨膨脹。

烏克蘭的經濟衰退,與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即使是在獨聯體國家內部,烏克蘭的經濟危機程度之深重,持續時間之長,經濟複蘇之緩慢,都堪稱獨聯體國家之最。

(二)財政危機尚未擺脫,財政穩定任重道遠

第一,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統計資料顯示,1996年烏克蘭國家綜合財政赤字為36.17億格裏夫納(按當時的彙率約折合2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該年度綜合財政收入為301.42億格裏夫納,完成當年計劃的87.6%。綜合財政支出為337.59億格裏夫納,占當年計劃的86.5%。國家財政收入總額為196.33億格裏夫納,支出為232.58億格裏夫納,國家財政赤字為36.25億格裏夫納。為了彌補赤字,吸收國家銀行貸款13.46億格裏夫納,發行國內公債15.7億格裏夫納,吸收國外資金折合12.43億格裏夫納。1997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7.1%,大大高於烏政府規定的5.7%的水平。到1998年上半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即高於議會通過的3.3%的指標,也與總統庫奇馬提出的2.5%的目標相差甚遠。

我們分析,導致財政赤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個方麵:一是經濟持續負增長,企業虧損嚴重,造成國家財政狀況惡化。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8%,近3/4的企業減產或虧損。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0.1%,虧損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7%,虧損額為38.56億格裏夫納。當年企業和各類組織共獲利141.12億格裏夫納,其中工業企業為69.55億格裏夫納,與1995年相比利潤減少25%.1997年,烏經濟雖有所好轉,國內生產總值僅下降3%,但仍有近一半的工業和農業企業產值下降和虧損,有1100家企業停產,占企業總數的11.1%。在經濟形勢有喜有憂的1998年,由於工業生產繼續下降和農業總產值的減少,企業虧損依然嚴重,使國家財政狀況仍無明顯改觀。

二是企業收入隱形化並大量偷稅漏稅,這是造成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烏官方及專家估計,近幾年由於企業、組織及個人偷稅漏稅,使國家財政少收入120億美元。如果按現行彙率折合成烏貨幣格裏夫納,這差不多相當於烏目前兩年的國家財政收入。

三是稅製改革滯後,遲遲未能全麵推開。稅種繁雜、政策不一,尤其是稅收優惠政策混亂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老稅種不能及時加以改進和完善,新稅種又無法及時實行。凡此種種,都造成稅款流失嚴重。

四是資金非法向國外轉移,造成大量流失。據國外研究者估計,從烏克蘭向國外非法輸出的資金已超過200億美元,目前每年仍平均以30億美元的速度遞增。烏經濟分析家及銀行家認為,烏目前有45%以上的貨幣資金處於銀行周轉範圍以外。這些非法向國外轉移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影子經濟。據世界銀行估算,烏克蘭影子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95年為42.4%,目前則高達50%以上。這個比重已經超過西方公認的占30%~35%的合理界限。

五是烏克蘭對不贏利和虧損國有企業,以及沒有及時改組的企業和部門仍實行財政補貼,從而加大了財政支出,對財政產生了很大壓力。烏1997年預算用於上述目的的支出占預算支出總額的8%.

六是國家債台高築。烏克蘭內債1995年為80億格裏夫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8%;1996年為105億格裏夫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4%。到1997年初,內債達到133.86億格裏夫納,外債達167.94億格裏夫納,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外債占出口總額的46%。盡管根據國際公認的標準,烏克蘭的國債規模尚處在適度的範圍內,但這些債務隻是在5年間形成的,照此速度增長卻是很危險的。國債的增加使國家財政每年用於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以及國債服務的費用不斷增加。據烏財政部的數字,烏1997年應償還外債的26.7%,償還內債的48.1%,其支出額占財政總支出的10.3%.

第二,國家預算不能及時批準。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至1998年,幾乎沒有哪一個年份的國家預算能及時被議會順利批準。由於預算編製的初衷與國家的實際經濟狀況和財政能力相去甚遠,成為不現實的預算,因而往往需要翻來覆去修改,以致於整個財政年度過半,而預算尚未得到批準並執行。1997年預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預算曾被認為是“富有革新精神和建設性的”,與國家的經濟增長一攬子計劃相配套,並以實行新的稅收政策為基礎,減少對經濟主體的稅收壓力。時任總理的拉紮連科甚至明確表示,1997年預算是切合實際的,完成預算收入的可能性達95%~97%。然而,該預算未來得及正式出台,就已經修改了兩次。其原因,一是沒有充分顧及稅製改革的因素。烏克蘭的稅製改革滯後,即使是已經進行的一些稅製改革,也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收效,難以達到既減輕企業稅負又能增加財政收入的雙重效果。二是預算的預計收入不準確,尤其是對稅收的征收水平把握不當。由於這個原因,烏克蘭差不多每年都麵臨國家預算收入不能基本完成甚至無法完成的難題。三是烏克蘭的市場總需求急劇減少,需求規模和需求結構變化很大。而預算對此考慮不足,安排增加生產與市場需求結構相脫節。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加之總統與總理之間以及議會和政府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使1997年的國家預算由於各種異議而遲遲得不到烏議會的批準,直到1997年10月才通過“一讀”。烏1997年國家經濟運行實際上是在沒有國家預算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是一種極為不正常的現象,是烏政治經濟形勢不穩定和財政危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