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經濟狀況(1 / 3)

中亞五國經濟狀況

20世紀早期經濟

十月革命前,作為沙皇俄國殖民地,中亞國家政治上受沙皇的統治,經濟上受沙俄的長期盤剝,交通閉塞,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經濟上很落後。當時這些國家多以農牧業為主,近似自然經濟。工業很不發達。除少量的石油和煤炭開采、發電及手工業外,其他工業,無論是采掘業,還是製造業,很多都是空白。如1913年,哈薩克斯坦發電量隻有130萬度,烏茲別克斯坦──330萬度,土庫曼斯坦──250萬度。三國石油開采量分別為11.8萬、1.3萬和12.9萬噸。原煤產量哈為9萬噸,吉為10.3萬噸,土為2.7萬噸。農牧業產量也不高,1913年哈糧食產量為216.2萬噸,烏為102.5萬噸,吉為43.6萬噸,塔為20.2萬噸,土隻有15.9萬噸;哈籽棉產量為1.5萬噸,烏為51.7萬噸,土為6.9萬噸。與種植業相比,這些國家的畜牧業較為發達。1916年,哈牛的存欄頭數為506.2萬頭,烏-134.1萬頭,吉-59萬頭,塔-73.9萬頭,土-31.2萬頭。同年,哈綿羊和山羊的存欄頭數為1836.4萬隻,烏-430萬隻,吉-334萬隻,塔-193萬隻,土-457.9萬隻。1913年,哈肉類產量為44萬噸,奶類產量為85.7萬噸,蛋類產量為2.33億個,毛類產量為4.27萬噸。烏這四類產品產量分別為8.9萬噸、23.1萬噸、8700萬個和5300噸。吉分別為3.9萬噸、9.1萬噸、2000萬個和2100噸。塔、土兩國這些產品產量與吉大體相同。

這裏應當指出,1913年是沙俄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年。十月革命前的1916年,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沙皇俄國下令在中亞各國征召輔助軍役,導致中亞大規模的民族起義。中亞各國都參加了這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這次民族大起義遭到沙俄殘酷鎮壓,中亞各國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十月革命初期,中亞各國經濟遠遠落後於1913年的水平。革命勝利後中亞所繼承的是一份瀕臨崩潰的經濟遺產。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中亞地區陸續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隸屬於俄羅斯聯邦。但由於當時該地區局勢比較混亂,政權建設發展很不平衡,所以在實行列寧製定的各項經濟政策(如新經濟政策、土地改革、大工業企業國有化)方麵都稍晚於俄羅斯。盡管如此,十月革命勝利初期,蘇維埃政權采取的上述諸措施,對中亞經濟的恢複與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到1928年蘇聯開始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時,中亞各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經濟已完全恢複到並超過十月革命前的最高水平。如1928年,中亞五國的發電量分別為:哈-750萬度,烏-3400萬度,吉-80萬度,塔-10萬度,土-1060萬度;石油開采量:哈-25萬噸,烏-1.7萬噸,塔-1.09萬噸,土-8000噸;煤炭開采量:哈-3.7萬噸,吉-21.5萬噸,塔-1.3萬噸,土-6000噸。在此期間,中亞國家的輕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發展。如1928年哈毛織品產量達到12.9萬米,吉達到10.6萬米;烏絲織品產量達到40萬米,塔達到20萬米;哈皮鞋產量達到40萬雙,烏達到180萬雙,等等。農牧業也獲得了一定發展,如1928年哈糧食產量達到349.2萬噸,吉達到49.23萬噸;牛的存欄頭數哈為653.43萬頭(其中奶牛為221.96萬頭),烏為160.28萬頭(其中奶牛為48.54萬頭),吉為89.56萬頭(其中奶牛為28.55萬頭),塔為84.5萬頭(其中奶牛為25.6萬頭),土為36.8萬頭(其中奶牛為12.1萬頭);綿羊和山羊的存欄頭數哈為1916.9萬隻,烏為503.2萬隻,吉為585.75萬隻,塔為252.6萬隻。

應當指出,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10年內,除石油天然氣工業外,中亞國家的重工業如冶金、機械、化工、儀器儀表等幾乎沒什麽發展,許多重要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都還沒有起步,仍然是空白。

蘇聯時期的經濟

一、蘇聯時期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從1921年俄國國內戰爭結束到1991年原蘇聯解體,蘇聯的經濟發展大體經曆了70年的風雨曆程。中亞國家原先作為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後又作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經濟發展也走過了70年的曲折道路。

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提出加快少數民族落後地區的經濟建設。為了貫徹列寧這一經濟發展方針,當時的蘇維埃政府以及後來的聯盟中央對中亞地區曾采取過某些優惠政策,給予了不少物質援助,以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在蘇聯推行“勞動分工”政策的長期影響下,該地區始終未擺脫原材料供應基地的地位。按照原蘇聯的“勞動分工”,哈薩克斯坦重點發展糧食和有色金屬初級原料生產;烏茲別克斯坦重點發展有色金屬(主要是黃金)和石油天然氣開采、部分機器製造業和棉花種植業;土庫曼斯坦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開采、棉花種植和養羊業;塔吉克斯坦重點發展植棉、機床生產和水電工業。這種所謂“勞動分工”導致中亞經濟單一化,經濟結構畸形。原材料工業發展較快,而加工工業嚴重滯後,經濟上對外依賴性大,多種工業產品的需求依靠進口或從其他共和國調入。到1990年,在五國的工農業總產值(1029億盧布)中,工業產值(679億盧布)隻占66%,農業產值(350億盧布)仍占34%,而全蘇的平均指標是工業占80.8%,農業占19.2%。按照蘇聯規定的標準(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的比重超過70%,即可視為實現了工業化),直到蘇聯解體前夕,中亞五國仍未實現工業化,還處於“工業-農業經濟”發展階段,這是中亞五國的共同特點。

應當承認,在蘇聯時期的近70年中,中亞五國經濟也有較大的發展。一些重要經濟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因曆史、現實以及資源條件不同等種種因素,中亞五國經濟發展也不平衡。1990年,五國人均GDP情況是:哈薩克斯坦-1850美元,土庫曼斯坦-1204美元,烏茲別克斯坦-1148美元,吉爾吉斯斯坦-1119美元,塔吉克斯坦-984美元。而同期土耳其這一指標是1200美元。就是說,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某些發展中國家比較並不算低。另外,從列舉的數字可以看出,就綜合經濟實力而言,五國中實力最強的是哈薩克斯坦,其次是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實力最弱的是塔吉克斯坦,其餘兩國水平相差無幾。

(一)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經濟實力在原蘇聯各共和國中位居第三,在中亞居第一位。該共和國自然資源不僅相當豐富,而且非常齊全。這是發展國民經濟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原蘇聯期間,哈從一個半遊牧地區發展成為一個相對來說較為發達的“工業-農業國”。

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這一段時間,是哈經濟發展的奠基階段。這個階段哈重點進行了交通運輸和能源等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

20年代末土西鐵路開始建設,30年代初建成通車。該鐵路投入運營,顯著擴大了中亞地區與西伯利亞以及其它地區的經濟交流,對哈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30年代初,哈開始在卡拉幹達建設原蘇聯第三大煤炭基地,旨在解決南烏拉爾鋼鐵聯合企業和其他鋼鐵企業的焦煤供應問題,同時也為原蘇聯重工業逐步東移創造條件。

40年代是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的特殊曆史時期。這一時期,哈經濟經受了衛國戰爭戰火的洗禮和戰後的恢複與發展。戰爭初期,阿克糾賓斯克鐵合金廠和哈薩克鋼鐵廠相繼投產,對滿足戰爭的需要發揮了一定作用,也為戰後哈鋼鐵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另外,由於戰爭對有色金屬特別是銅需求量急劇增加,原蘇聯對哈有色金屬開采與冶煉的投資給予了大力支持,這極大地促進了哈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煉銅聯合企業、鉛鋅聯合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不僅為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後來成為原蘇聯有色金屬重要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戰爭期間,還有不少重工業企業特別是重型機器製造企業遷入哈薩克斯坦,這是戰後哈機械工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50年代是哈薩克斯坦農業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這段時間是赫魯曉夫開展大規模墾荒運動的時期,哈是這次墾荒的重點地區。1954年至1960年,原蘇聯總計墾荒4230萬公頃,其中哈墾荒2250萬公頃,占全蘇墾荒總麵積的60%以上。1950年哈穀物播種麵積為605.5萬公頃,糧食產量為476.5萬噸。1960年穀物播種麵積增加到2211.1萬公頃,糧食產量達到1884.4萬噸,而到70年代末,穀物播種麵積達到2540萬公頃,糧食產量最高記錄達到

3453.4萬噸(1979年),平常年份均在2500萬噸左右。正是50年代的大規模墾荒運動使哈薩克斯坦成為原蘇聯的“重要糧倉”。

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哈經濟蓬勃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工農業出現全麵、迅速的發展。工業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礦山采掘業、冶金工業(包括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工業)、燃料動力工業、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這些工業部門已成為哈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特別是黑色冶金工業、有色冶金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等,在原蘇聯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哈薩克斯坦鐵礦儲量豐富,原蘇聯東部地區鐵礦的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哈的庫斯塔奈州,其儲量占東部地區總儲量的一半以上,1982年鐵礦石產量達2540萬噸。另外,哈又是原蘇聯鉻鐵礦石的主要產地,前蘇聯煉鋼所需鉻的95%產自哈薩克斯坦。在豐富的鋼鐵原料資源的基礎上,哈鋼鐵工業發展很快。特別是60年代初卡拉幹達鋼鐵廠建成投產,使哈原鋼產量迅速增加,1960年原鋼產量隻有30萬噸,到1985年增至596.7萬噸,1990年鋼產量創曆史最高記錄,達680萬噸,成為原蘇聯五大鋼鐵生產基地之一,在前蘇聯位居第三。1968年葉爾馬克鐵合金廠投產後,哈又成為原蘇聯鐵合金生產中心。

哈燃料動力資源相當豐富,已發現的煤礦有400多處,煤炭地質儲量達1400億噸。已發現的石油和天然氣田達160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20.3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2萬億立方米。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也是哈燃料動力資源大力開發和利用時期。1960年哈煤炭產量為3238.3萬噸,1985年達到1.31億噸(增長3倍)。到70年代初,卡拉幹達便成為原蘇聯的第三大煤炭生產基地。1960年哈石油開采量為161萬噸,1985年則達到2280萬噸(包括凝析油),在原蘇聯占第二位;天然氣開采量從0.4億立方米增加到54.14億立方米。

在哈工業中,最值得驕傲的是其有色冶金工業。原蘇聯是世界上有色金屬主要生產國之一,而哈又是前蘇聯有色金屬最集中的產地,素有“有色金屬寶庫”之稱。如鉛鋅儲量占原蘇聯的70%,其中鉛的儲量和產量均占76%,居蘇聯各共和國之首。銅的儲量和產量占30-35%,居第二位。其他有色金屬如鎢、鉈、鎘、鋁等的儲量和產量也相當可觀,多占第二位。有色金屬的開采、精選、冶煉和加工已形成完整的體係。可以說,有色冶金工業乃是哈工業最重要的主導部門之一,其產品達30多種,有色金屬軋材達70多種。其產品不僅能滿足原蘇聯國內的需要,而且遠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一時期,哈的電力工業、化學和石油化學工業、機械製造業、建材工業、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等也獲得了顯著發展。以燃料動力工業、有色冶金工業和黑色冶金工業這三大支柱產業為龍頭,帶動和促進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哈較為齊備和完整的工業體係。另外,如前所述,農業中的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種植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也相當顯著,糧食產量達到人均1.5噸,自給有餘,每年尚有500-800萬噸糧食外運或出口。畜牧業的發展還使哈有能力向其他共和國提供不少畜產品。

從70年代末到1991年原蘇聯解體前,是全蘇經濟從低速增長、停止不前到經濟下滑的階段。哈以及中亞其他國家也無一例外地出現了這種局麵。其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製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相當尖銳,企業自主權受到極大限製,致使企業失去生機和活力,這些極大地製約了經濟的發展。盡管如此,從總體上講,在原蘇聯近70年期間,哈經濟還是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發展成為具有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的共和國。

(二)烏茲別克斯坦

在烏加盟的近70年裏,其經濟發展也是顯著的。該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優勢產業明顯,但產業結構畸形。工業中有色冶金(特別是黃金)開采、冶煉和部分機器製造業發達,其他工業落後;農業中,種植業(主要是棉花種植業)最為突出,穀物和其他作物種植落後。一黃(黃金)一白(棉花)和部分機器製造是烏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許多以當地資源為原料的加工工業,特別是棉花加工能力相當薄弱。

烏工業中有色金屬(如黃金)的開采和冶煉是在原蘇聯期間發展起來的,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60年代,在烏的麥倫套地區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烏隨之建立起馬爾江布拉克黃金冶煉和加工聯合公司。到80年代初黃金產量已達70噸左右,在全世界居第七位,在原蘇聯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其他有色金屬如銅、鋁、鋅、鎢、鈦、錳、鉬、錫、銻、銀等的開采和冶煉是40-50年代開始起步的,60-70年代發展速度加快並成為原蘇聯有色金屬重要生產基地之一。烏黑色金屬資源貧乏,因此發展緩慢,到1978年建成生產能力為100萬噸的電熔鋼廠後,烏的鋼鐵工業才有了較大發展。但到1988年蘇聯解體前,烏鋼材產量僅為80多萬噸,隻能滿足國內需求的10%。

烏石油資源雖然發現較早,但開發較晚。30-40年代,隨著幾處新油田的發現,開采規模才逐漸增加。到1970年,原油產量達到創記錄的453.3萬噸,而後便開始下降。1990年原油產量下降到281萬噸。下降原因是勘測和開采技術跟不上。50-60年代,烏還建起了兩座煉油廠,年原油加工能力在600萬噸以上,超過烏原油年產量。烏天然氣地質儲量達2萬億立方米,其規模開采是從50-60年代開始的,到80年代末,開采量超過400億立方米。煤炭探明儲量達20億噸,1990年其開采量達563萬噸。但該國多係褐煤,質量較差,發展前景不大。在原蘇聯時期,烏電力工業有很大發展。30-40年代相繼建成了幾座水電站,特別是60-70年代,隨著裝機容量為440萬千瓦的錫爾達裏亞火力發電網和裝機容量為240萬千瓦的安格達2號火力發電站的投產,烏發電量才開始迅速增長,1990年總發電量達563億度,電的人均占有量超過西歐某些發達國家。

烏的機器製造業主要是在衛國戰爭期間和戰後發展起來的。戰爭爆發後,蘇聯西部地區某些重要的機械廠遷往烏茲別克斯坦。烏在此基處上建立起16家機器製造廠。二戰結束後,烏建立了一批生產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和重型機械的新企業。60年代又改造了一批老企業。到80年代末,烏機械製造業已形成包括農機、電機、石化機械、紡織機械、建築築路機械、飛機製造等15個部門、100多家大企業的機械工業體係。原蘇聯使用的植棉、摘棉、軋棉和紡織機械絕大部分是烏生產的,烏所生產的機械還銷往世界38個國家。

化學工業在烏的迅速發展是從50年代開始的。烏化工原料豐富,但在原蘇聯的“勞動分工”中,烏並非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所以產品種類不多,主要是當地所需的一些化工產品,如化肥、塑料、化纖、合成樹脂、油漆、硫酸等大眾化產品,除化肥產量較高(1990年產量為180萬噸)外,其他產品產量都不多。烏輕工業和食品工業落後,某些針棉織品產量隻能滿足當地需求的25-59%。烏出口產品2/3是原材料和半成品,進口產品60%是工業製成品,如機器設備和日用消費品等。

如前所述,按照烏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曆史傳統,烏農業是以植棉和養蠶為主,這也是原蘇聯“勞動分工”所規定的。自從烏加入蘇維埃聯盟後,這塊土地一直是原蘇聯棉花生產的主要基地。1960年,烏棉花播種麵積為138.7萬公頃,占烏全部農作物播種麵積的近一半。籽棉產量為282.4萬噸,占全蘇棉花總產量的近70%。1986年棉花播種麵積為205.4萬公頃,仍占農作物播種麵積的50%以上,籽棉產量達510萬噸,占全蘇棉花總產量的近70%。但本國棉花加工能力卻很有限,隻占其產量的7%左右。另外,烏糧食種植一直是其薄弱環節。1960年糧食播種麵積為89.4萬公頃,產量隻有70.4萬噸,1990年分別為70萬公頃和204.6萬噸。而烏每年糧食需求量至少為500萬噸,因此大量糧食需靠調入或進口。這是烏經濟中的一個致命弱點。

在原蘇聯時期,烏經濟雖有很大發展,但從總體上講,其經濟仍未擺脫落後狀況。如:到80年代末,其人均社會總產值在原蘇聯各共和國中居第12位,人均國民收入、人均勞動報酬、人均消費水平、人均肉和肉製品以及奶和奶製品消費量等都不到全蘇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土庫曼斯坦

在蘇維埃政權年代裏,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前的30年,土庫曼斯坦的經濟獲得了明顯發展,由一個經濟相當落後的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和機械化農業的共和國。工業方麵,土形成了以石油工業、天然氣工業、化學工業和織毯業為主,包括機器製造業、電力工業、建材工業、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的門類較多的工業體係。1980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77倍。農業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特別是自1966年起,由於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灌溉麵積的擴大,農業獲得顯著發展。1980年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3.9倍。

土庫曼斯坦的工業企業共有400多家,工業中的就業人數為13萬人左右。工業的優勢部門是石油工業、天然氣工業和化學工業。其中石油天然氣開采是土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它們不僅在中亞地區,而且在原蘇聯都名列前茅。

土石油資源豐富,開采較早,但大規模開采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的。70年代開采量達到頂峰。如1975年石油開采量為1557.7萬噸,居中亞第二位和原蘇聯第三位。因勘測工作和開采技術落後,70年代末石油開采量開始大幅度下降。到1990年,其開采量僅為560萬噸。土天然氣資源豐富,探明儲量居中亞第一位,可開采儲量為20.8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大規模開采起步較晚,是從70年代開始的。1960年,天然氣開采量隻有2.3億立方米,1971年為168.99億立方米,1990年達到878億立方米,創曆史最高記錄。土是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

土化學工業也是其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之一。60年代以來,土在石油、天然氣、鉀、硫磺等化工原料基礎上,建起了不少大型化工企業,主要產品是礦肥、碘、溴、農藥、塑料和洗滌劑等。輕工業中織毯業是土的傳統產業,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在原蘇聯時期,土的織毯業有很大發展(1991年產量為138.38萬平方米),由卡拉庫爾優質細羊毛織造的毛毯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

土機器製造業比較落後,產品多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機器設備,產品品種少、工藝技術落後。國內所需機器設備大多數由其他共和國供應。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亦很落後,所需工業消費品和日用消費品的一半以上靠進口。

在原蘇聯時期,土的農業有顯著發展。農業中種植業居主導地位,種植業中又以植棉業為主。棉田占該國耕地麵積的一半以上。1990年籽棉產量達145.7萬噸,占全蘇的28%,僅次於烏茲別克斯坦,在全蘇居第二位。但糧食生產相當落後,其播種麵積隻有18萬公頃左右,不及棉田的1/3,1990年穀物產量隻有44.9萬噸,人均隻有108公斤,所需糧食絕大部分靠進口。

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出,60多年間,土的經濟的確獲得了顯著發展。但通過橫向比較便可發現,其經濟在原蘇聯經濟中地位很低。1991年,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在原蘇聯各共和國中占第13位;人均GDP為全蘇平均水平的75%;工業產值占全蘇的0.4%,農業產值占1.1%,均列第11位;人均消費水平為全蘇平均水平的66%,也居第11位。另外,在其經濟中,加工工業一直落後,到蘇聯解體前,土始終未能擺脫原材料供應基地的地位。

(四)吉爾吉斯斯坦

在中亞國家中,吉爾吉斯斯坦雖然比不上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但其經濟在原蘇聯時期也有明顯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加強,工農業生產已具有一定規模。該國經濟的特點是資源型產品、初級產品和半成品居多;工業發展優於農業,重工業發展優於輕工業;輕工業特別是加工工業嚴重滯後,農業始終處於落後狀態。198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95.05億盧布,其中工業占60%,農業占40%。由於經濟結構不協調,重、輕、農比例不合理,導致日用工業品和糧食嚴重匱乏,這些產品一半以上靠其他共和國供應,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強。但就經濟實力而言,吉在中亞五國中居第三位,人均工農業產值居第二位。

吉經濟發展是在原蘇聯頭幾個五年計劃期間起步的。在開采礦物和燃料動力資源基礎上建立了一些新的工業部門,如有色冶金工業、電力工業、燃料工業、建材工業等。農業也在水利建設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發展。衛國戰爭期間,吉還相繼建立了一些機械製造廠等。但其經濟真正迅速發展還是在戰後特別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這30來年的時間裏,吉工業和建築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生產力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另外,吉經濟的發展也是按原蘇聯的“勞動分工”進行的。按這一分工,吉重工業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農機和電機工業為主,輕工業以發展製糖業為主,農業以發展甜菜和棉花為主。吉經濟的發展始終未擺脫開這一原則。到1985年,吉工業共有500家大中型企業,工業人員為29萬人。到原蘇聯解體前,吉工業產值比1913年增長360多倍,增速在原蘇聯居第二位,僅次於亞美尼亞。

談到吉的工業部門,首先應當提及的是其有色金屬工業,它是吉工業中的優勢產業。吉有色金屬資源豐富,蘊藏有銻、汞、鉛、鋅、鎢、錫、鈾等礦物,其中尤以銻、汞和鈾礦最為著稱。吉於1919年發現海達爾肯和卡達姆賈依等地的銻、汞礦,1936年正式開采,1942年建起海達爾肯銻汞聯合企業並投入生產,從此結束了原蘇聯這類產品依靠進口的曆史。到70年代中期,銻、汞產量分別居原蘇聯第一和第二位。在這兩種有色金屬發展的同時,吉還發展起鉛、鋅、鎢等有色金屬的開采與冶煉,這些金屬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80年代,吉還發現了錫、鉛、鉍、錳、鎘、錮、镓等礦藏,但至今尚未進行工業開發。鈾礦開采在吉開始較早,是原蘇聯的老鈾礦區,鈾礦開采和加工中心位於奧什附近。

煤炭工業是吉重要的能源部門之一。吉煤炭資源豐富,其地質儲量為22.72億噸。現有煤礦的可開采儲量預計可開采100年以上。1940年煤炭開采量為147.48萬噸,比1913年增長16倍。1975年煤炭開采量達到407萬噸,在中亞僅次於哈薩克斯坦,居第二位。由於經濟體製的僵化和經濟大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製約,煤炭產量一直在400萬噸左右徘徊。

吉石油天然氣工業雖然發展較早,但因至今探明儲量有限,所以產量一直不高。1958年原油產量為49萬噸,創曆史最高記錄,1971年降至29萬噸。由於地質勘探工作跟不上,老油井瀕臨枯竭,因此到80年代末,石油開采量急劇下降。1990年石油產量僅為10.8萬噸,天然氣產量隻有1.3億立方米。吉電力工業是戰後重點發展的部門,在資金方麵國家也給予了重點扶植。60到70年代,比什凱克、奧什火電站和納倫河上的幾座水電站相繼建成。1975年發電量為44億度,尚需輸入8億度。1980年發電量達到92億度,已可輸出25億度。1990年發電量達到140億度。其中水力發電占75%以上。吉是中亞電力主要輸出國之一。

機器製造業特別是軍工企業在吉工業中占有重要位置。該國機器製造業也是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工業東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戰後又取得了新的更為迅速的發展,部門結構也得到完善。1941-1960年,原蘇聯機器製造業產值增長8倍,而吉則增長了26.2倍。1960-1970年,吉工業總產值增長2.1倍,而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工業增長5倍。1970年,機器製造業占工業總產值的22.9%,1980年升至28%。80年代,機器製造業已發展成為具有全蘇意義的工業部門,共包括13個行業、37個現代化企業。其產品如載重汽車、水泵、電燈泡等居中亞第一位。機器製造業的整個發展水平在中亞僅次於烏茲別克斯坦,居第二位。某些產品還出口英國、法國和德國等。

輕工業和食品工業在吉工業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吉輕工業主要包括軋棉、毛紡、棉紡、縫紉、針織、製革、製鞋、毛皮等部門。1979年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30%,在工業中居第一位。1928-1940年,有14個大型輕工業企業建成投產。衛國戰爭期間,在蘇聯工業東遷的基礎上又建起15家大型輕工業企業。戰後至70年代中期,吉輕工業又相繼建成了幾家大型企業。吉羊毛和皮革原料在原蘇聯居第三位。但到80年代,其加工能力仍然不大,相當大的一部分原料仍運往蘇聯其他地區加工。食品工業的發展過程與輕工業基本相似,但食品工業企業數目多,有700多家具有不同類型和不同生產能力的企業,主要產品均為居民生活必須的肉奶製品、糖果、煙酒、麵包等消費品。80年代,吉食品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2%。1950-1970年,吉食品工業產值增長了兩倍,1985年比1975年又增長近1倍。吉食品工業某些產品自給有餘,如砂糖3/4輸往原蘇聯其他共和國。

在原蘇聯時期,吉農業也獲得了很大發展,其機械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中種植業較為發達。自60年代起,耕地麵積不斷擴大,糧食生產大幅度增長。1950年糧食產量為43.4萬噸,1960年增至75.4萬噸,1985年達147.7萬噸,1989年為164.48萬噸。經濟作物以甜菜為主。甜菜是中亞唯一的糖料作物,吉則是中亞最大的甜菜生產國,中亞90%以上的甜菜產於該國。1989年吉產糖41.48萬噸。人均占有量為90多公斤。

吉畜牧業以養羊業為主,還有少量的養牛業、養畜業、養豬業和養馬業。吉具有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草場麵積廣闊,牧場和割草場麵積達870萬公頃,占農業用地麵積的86.1%。1989年初,吉羊的存欄頭數達1048.59萬隻,在中亞五國中居第二位。牛為121.39萬頭。1989年肉類產量為23.94萬噸(屠宰重),人均占有量為54.7公斤,奶產量為114.8萬噸,人均占有量為262.7公斤。

(五)塔吉克斯坦

在原蘇聯期間,塔吉克斯坦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在原蘇聯,而且在中亞五國中都是最低的,經濟實力最薄弱。到原蘇聯解體前,該共和國的固定資產僅為200億盧布,其中生產性固定資產為130億盧布,占原蘇聯生產性固定資產總額的0.7%,在原蘇聯各共和國中與愛沙尼亞一起並列最後一名。1990年在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中塔僅占0.9%,與土庫曼斯坦並列第13位;工業產值占0.4%,與土庫曼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一樣,同列原蘇聯的末位;農業產值占1%,列第13位,僅高於亞美尼亞和愛沙尼亞。如果以原蘇聯的平均水平為100,那麽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隻及它的50%,人均消費水平隻為其48%,人均國民財富隻為其40%。按人均計算的國民收入,甚至基本建設投資、住房保障程度、醫療保健設施、居民收入和居民食品消費等在原蘇聯各共和國中都是最低的。盡管如此,與十月革命前和革命勝利初期比較,塔經濟也獲得了較大發展,特別是60年代以來,工農業發展更為明顯。

工業是塔吉克斯坦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其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工業主要有電力工業、有色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和機器製造業等。

塔工業中的優勢產業是電力工業。塔電力資源特別是水電資源豐富。衛國戰爭後,電力工業一直是塔重點投資的部門,60-80年代,塔相繼建成幾座大型水電站,如凱拉庫姆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戈洛夫納亞水電站(裝機容量為21萬千瓦),努列克水電站(裝機容量為270萬千瓦)。此外,還建成了幾座小型水電站和幾座裝機容量在20萬千瓦以上的火電站。到1980年,該國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355.71萬千瓦。80年代中期又開始建設裝機容量為360萬千瓦的羅貢水電站(中亞最大的水電站)和60萬千瓦的拜帕津水電站。1989年塔總發電量為188.4億度,比1951年增長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