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
所謂審時度勢,就是審察時機,忖度形勢。審時度勢,是軍事謀略家基於對客觀形勢的準確判斷而采取及時恰當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它既包括對形勢的客觀分析與正確判斷,又包括恰當地把握時機,駕馭機遇,作出正確處置的能力。一個成熟的軍事謀略家,不僅要有審時辨機的智慧,而且要有把握時機、駕馭機遇、作出決斷的魄力和應變力。因此,重視審時度勢是中國軍事謀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善於審時度勢,是古往今來高明軍事謀略家的共同特征。規模巨大、鬥爭複雜的中國曆代軍事鬥爭中,對戰爭指導的審時度勢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適應這一曆史要求,在審時度勢方麵表現了非凡的才能,為豐富軍事謀略思想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兵家論機勢
《吳子》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兵機理論。作者認為,凡兵有四機,即氣機、地機、事機、力機。所謂氣機是說,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全在一人。所謂地機,就是指那些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也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謂地機。所謂事機,也就是善於行使間謀,指揮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對方君臣不和,相互埋怨,上下相咎,是謂事機。所謂力機,是指車堅管轄,舟利櫓楫,士習戰陣,馬閑馳逐,是謂力機。隻有知道這四機,並深諳其道者,才可成為將軍。
四機俱備,是戰爭取勝的前提條件,但是,實際的戰鬥中,四機不可能都俱備,因此,就有必要在戰鬥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並利用敵人的弱點,因形用權,創造戰機,從而克敵製勝。所以,一個好的將帥,不僅要知道四機,其關鍵還在於在戰爭中如何具體地運用並創造戰機,從而有效地打擊敵人。
古代名著《淮南子》中也論述過兵有三勢二權,須在戰鬥中很好地加以利用與發揮。三勢即氣勢、地勢、因勢。三軍之眾,百萬之師,氣如飄風,聲如雷霆,威振敵軍,此即氣勢。路道險,大山名塞,道路崎嶇,山勢險要,一人守隘,千人難過,此即地勢。敵方疲勞倦怠,內部紀律混亂,糧草又缺,士有怨聲,便可乘勢攻取,此即因勢。二權即知權和事權。善於運用間諜,並且審錯規慮,善於掩蔽自己,出其不意,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這就是知權。當敵人正在行軍時,進退都懼怕,長長的隊伍,前後很難聯係,左右也不相聯係,我方可用兵擊之,收到事半功倍的戰鬥效果,這就是事權。勢與權,兩者是相得益彰的,不可孤立地看。要戰勝敵人,除了掌握三勢二權的道理外,還應該擁有精良有素的吏卒,選拔良才,使將得其人,而在定計決謀時,又能明於生死,達到舉錯得失,莫不震驚。果能如此,不用雲梯衝刺也可拔下敵城,不用兵刃相接,便可破獲敵人。
《淮南子》的這些思想,與《吳子》相比,基本差不多,而它們的共同點,就在於強調戰略進攻,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要善於尋找、利用並創造戰機,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盡可能地以謀取勝,以智取勝。以較少的兵力,獲得較多的戰果,甚至達到不直接交兵便可戰勝敵人的理想效果。所以,當好一個將帥,關鍵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將士,而在於他擁有什麼樣的將士以及如何調動這些將士。使他們發揮最佳的戰鬥力。
待機而發
所謂待機者,即乘敵人內亂而取之,費力少而成功者大。薑太公認為,時難得而易失,待機而動,事乃有功。所以古代用兵,必須待時而動,因機而發,時機未到,不可妄動;時機已到,不可遲疑。曆代帝王能成其大業者,均善於取亂,乘機而伐之,現以清朝滅明的曆史作一說明。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眾人起義,打得明軍節節敗退,起義軍很快攻進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縊死梅山。李自成自以為明朝滅亡,天下太平了,便在北京稱帝,忽視了北部勢力滿清帝國。此時,滿清看到中原大亂,人心惶惶,明朝已被推翻,而李闖王又剛剛稱帝,政權不穩,想乘機侵犯中原。但是,要找到一種討伐的借口。
當時,大學士範文程對多爾袞說:“李闖王在明朝京城稱帝,明朝臣民莫不切齒痛恨。如果我國乘此機會出師,打著吊民伐罪的旗號,布告中國臣民,必望風歸附,共同攻擊李自成。這樣,驅除流寇,平定中原的願望,便可一下實現了。
可見,滿清想借中原力量以平定中原,以明朝舊臣民來反對李自成政權,以此推翻李自成,取而代之。這是第一步。為達到這一步,便打著吊民伐罪的旗幟,為恢複明室作戰,從而拉攏明朝的臣民為我所用。當此目的達到後,便可將矛頭指向明朝臣民,使其聽從滿清指揮,向滿清稱臣,以達到平定中原、統一中國之目的。就當時的現實情況來看,李自成奪取了政權,但天下戰爭仍在進行,殘餘的明朝將士,還在各地活動,同時還有別的武裝也在蠢蠢欲動,反對並影響李自成政權的開拓局麵。同時,李自成已推翻明朝政權但人心尚未歸附。因此滿清打著吊民伐罪的旗號,受到明朝舊臣一部分人的歡迎,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再者,滿清兵力也不算弱,而李自成的部隊卻是連年征戰,十分疲憊,同時又處在勝利陶醉之中,戰鬥力下降。這是滿清入關的實力基礎。
正是從諸多方麵考慮,滿清決定進兵關內。當多爾袞將此想法稟呈太後時,太後很是同意,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和方案。接著,多爾袞便采取措施,去掉了自己的政敵豪格,使內部安定團結,接著便率師進犯,借助明將吳三桂的力量,很快攻入山海關。李自成雖有抵抗,但最終還是敗於多爾袞。時間不長,清軍攻入北京,李自成節節敗退,終於失敗。北京一破,天下大震,滿清乘勢大舉入侵,四麵出擊,掃蕩明室,采取各種辦法,分化瓦解打擊起義軍,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以漢人治漢人,最後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這個封建王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才告滅亡。
逆取順守
對尚未腐敗或過去有恩於我的政敵,在其有可取之機,我們能否興兵動眾,取而代之?這個問題常常擺在戰略家的麵前。就道德的觀點而論,這當然取之不義。但就政治和軍事的觀點而論,卻是理所當然。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攻取天下,往往取決於時機。當有可取之機,就不僅應該而且必須要取之,決不能坐失良機,留下後患。當然,攻取之後,對那些被征服者,不宜過多殺害,而應該妥善安排。甚至給以一定的官位俸祿。這便是軍事鬥爭中的逆取順守的原則。善於運用此術,即可成就事業。據《三國誌》記載,魏文帝英勇善戰,但在戰略上往往有失算。而不善於逆取順守,便是其中一個方麵。
孫權派兵殺害關羽之後,激怒了劉備,劉備便興兵攻吳,吳國形勢危急,孫權便派使者來魏求降,求救於魏國。魏文帝接待使者之後,便問劉曄該如何處理此事,劉曄回答說:“孫權不會無故來求降的,現在他遣使求降,其中肯定有急情。不久前孫權用計襲殺關羽,占取了荊州四郡,劉備很生氣,想來劉備必然興師伐吳。這樣,吳國外有強寇,人心浮動,怕我中國乘機討伐,所以前來委地求降。孫權善於用兵,反應又快,知權達變,其用心必在於此。當今天下三分,中國則占有十分之八,吳蜀兩國各得一州,阻山依水,唇齒相依,有急相救,這本是兩國共同利益。可現在它們還相互攻擊,這是天意要其滅亡。依我之見,我們應該乘機伐吳,蜀攻其外,我攻其內,吳國不旬月便可滅亡。吳國一亡,蜀就孤立,彼以一州之眾與中國抗衡,其勝敗不十而知。為今之計,應興兵伐吳,滅亡吳國,然後再集中力量伐蜀。最後統一天下!”魏文帝沒有采納劉曄的戰略意見,他說:“吳國向我稱臣求降,我若興師攻伐,天下歸附者,必起而疑懼,興兵攻吳不足可取。”文帝終於接受吳國求降,拜孫權為吳王,失去了一次很好的進攻機會,使吳國力量得到了暫時的保存。
乘勢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