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弱抗強
無論是政治鬥爭還是軍事鬥爭,如何團結一切力量,集中優勢對付主要之敵,明確進攻方向,各個擊破,此乃克敵製勝之要術。中國古代戰略家,對如何聯合次要敵人,對付主要敵人,保持戰略均衡,取得鬥爭主動性問題,曾給予十分注意。這也是謀略運籌的一個重要方麵。
合縱聯橫
中國古代最早之統戰,要算戰國之“合縱連橫”。當時稱自燕至楚,南北聯合反秦為“合縱”,而稱秦國誘使東方各國與他合作為“連橫”。公元前三二二年,魏惠王與秦合作,以秦相張儀出任魏相。齊、楚、燕、趙、韓五國感到威脅,就在公元前三一九年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形成“合縱”形勢,並於公元前三一七年聯合伐秦(齊未參加)震動一時。此後,有公元前二九八年孟嚐君倡議之齊、韓、魏三國攻秦,公元前二八八年李兌發動之趙、楚、魏、韓、齊五國攻秦,及同年十二月,由蘇秦發動以齊為主之六國攻秦。當時影響最大者要算蘇秦之“合縱”學。蘇秦倡“合縱”之學說,聯合六國,抗擊秦國。公元前二九八年及二八八年十二月曾先後兩次獲勝,六國共封蘇秦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金牌玉劍,總轄六國臣民。從此,列國之間,十五年沒有戰爭。後來,張儀出任秦相,倡“連橫”之說,獻“遠交近攻”之策,拆散六國聯盟,“連橫”破齊,成為唯一強國,終於逐漸滅掉六國。
遠交近攻
當軍事目標受到地理條件限製時,利於先攻取就近敵人,不利於越過近敵去攻取遠隔之敵。對於遠隔之敵,雖和我有矛盾對立,但可同取得暫時聯合,以利於各個擊破。所以,遠交近攻是一個分化或防止敵方聯盟,達到各個擊破之策略思想。各個擊破,應從何處開刀,怎樣進行,這是需要權衡利弊認真研究的。
戰國時期,範睢獻計於秦昭王說:滅六國,統一天下,“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秦變法之後,農業發展,國家富強,兵士英勇善戰,富強之秦國對東之六國進行極為激烈之鬥爭,秦將外交攻勢跟軍事鬥爭結合起來。其在外交政策上,一是倡“連橫”之說,拆散六國聯盟,挑起六國之間矛盾;二是實行遠交近攻,拉攏遠處國家,打擊鄰近國家。此種政策乃是矛盾利用、各個擊破之戰略,外交攻勢與軍事鬥爭相結果,使秦國對六國戰爭得以順利進行。公元前三世紀初,秦擊敗東鄰韓、魏聯軍,掠奪兩國大片土地。韓、魏兩國受到削弱,秦又設計破壞楚齊聯盟,擊敗楚軍,奪取楚國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軍攻韓國上黨,趙國受到威脅,集中大軍,扼守南方邊境之長平。長平一戰,趙軍大敗,四十五萬人全部犧牲。由此,秦軍長驅直入,無敵於天下。迄至秦始皇時代,秦已占有土地大於六國之土地。秦繼續執行遠交近攻政策,矛盾利用,各個擊破,六國紛紛滅亡。自公元前在230年起,十年間,秦先滅最近鄰的韓國,然後由近及遠,逐步消滅其他國家。公元前二二八年至二二三年,滅趙;公元前二二五年滅魏;公元前二二四至二二三年滅楚;公元前二二二年滅燕;公元前二二一年滅齊。齊為大國,在東方,離秦最遠,放在最後加以消滅。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遠交近攻指導思想是在攻擊一個政敵時,盡量動員一切力量給以打擊,使其空前孤立,對於暫時不能與之對壘之敵,則爭取之,使之中立。朱元璋在統一江南過程中,即出色運用這一戰略。當時朱元璋麵臨主要對手是東南張士誠與西麵陳友諒,張士誠近而相對較弱,陳友諒遠而相對較強,在決定戰略方向時,朱元璋認為張士誠專意保守現有地區,不足為慮;而陳友諒正在擴張勢力,又輕驕喜功,如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會全力求救,而且陳友諒地處上遊,對自己威脅較大。因此,朱元璋采納謀臣劉基建議,確定先陳後張之策略。這種遠近交戰法,是遠交近攻策略之靈活運用。在具體實施中,朱元璋盡量注意減少樹敵,在西攻陳友諒時,他拉攏東南方國珍,麻痹北方元將察罕,穩定與牽製張士誠;轉而東擊張士誠時,盡管已有相當兵力,朱元璋還是聯絡東南方國珍,使西方明玉珍保持中立,同時又向張士誠占領區宣布其罪狀,指出用兵目在於滅張,號召浙西人民不要畏懼逃亡。在戰略實施中,攻擊張士誠不取常遇春“直搗平江,破其巢穴”之戰略,而是先攻取淮東,剪其羽翼;後取湖州、杭州,斷其兩臂;最後才圍困平江,攻其心腹。在北伐滅元時,朱元璋已基本平定南方,在兵力對比上較元軍略占優勢,他仍不取常遇春長驅直入,直搗大都之戰略,而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堵住關中元軍東去之路,這樣逐步推進,占領區隨時與自己後方相聯,補給線亦在自己控製範圍。待大都處於自己三麵攻擊之下,勢孤援絕之機,才最後攻而取之。
遠交近攻之“遠交”,並不是永遠和好,而是避免樹敵過多所采用之外交誘騙,其用意是為了孤立近鄰,一旦“近攻”成功,“遠交”亦立刻變為攻擊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企圖吞並歐洲,稱霸世界,擔心歐洲諸國起而攻之。於是,在其一係列政治外交偽裝中,充分利用西方盟國綏靖主義政策,實行遠交近攻。直至他入侵波蘭之前,還通過墨索裏尼同英法進行外交活動。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墨索裏尼提出召開德、意、英、法四國代表會議之建議。德國向波蘭發起“閃擊戰”第二天,意大利還派外交部長作為特使,就召開四國會議條件問題,專程來到巴黎。在這場外交鬧劇中,希特勒了解西方盟國不會援助波蘭,更加大膽增兵波蘭,發動侵犯戰爭。隨著波蘭滅亡,德軍揮師西向,先後攻陷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繞道阿登山脈攻入法國,直趨英吉利海峽……
當今之世,在帝國主義全球戰略中,其軍事與外交布局,仍可看到“遠交近攻”之用心。但是,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政治陣營組合屬性之特點,確定“交”與“攻”之標準,有時不再拘泥於區域之“遠”與“近”。
反楚聯盟
楚漢相爭,劉邦屢次失敗,尤其彭城一戰,漢方幾乎全軍覆滅,各路諸侯紛紛叛漢投楚,項羽甚至虜掠劉邦父親與妻子押往楚宮作人質。劉邦在撤退途中,總結失敗原因,分析整個戰局以籌劃全盤之戰略方案。劉邦“下邑畫策”之戰略核心,即充分調動韓信、韓越、英布三股力量,以建立反楚聯盟。劉邦仔細研究當時敵、我、友三方之曆史與現狀,感覺到在楚勝漢弱形勢下,隻有爭取英布,瓦解項氏集團;團結韓信,在大方向一致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隊伍之戰鬥力,才能扭轉不利局勢。然則如何調動此三人前來參戰?首先,讓韓信率軍獨當一麵,開辟戰場,拜韓信為左丞相,派他帶兵出外作戰。另派曹參、灌嬰等重要將領率軍三萬,與韓信協同作戰。在目標一致前提下,團結韓信,以發揮其有效作用。其二,派隨何遊說英布,離間英布與項羽之間關係。隨何見英布後,指出其“與項有”,揭其不敢公開反楚之內心世界,以擴大其矛盾,最後迫使英布離楚投漢。再次,派人爭取彭越。在項羽分封時,彭越未得封王,因此,彭越對項羽一向不睦。無所歸屬之彭越,在兩大敵陣營對峙中,處於舉足輕重之地位。爭取中間勢力,對改變楚漢相爭之局勢,具有極其重要之戰略意義。因此劉邦派人聯絡,說以利害,爭取彭越。彭越歸後,率兵襲擊楚軍後,斷絕糧道,牽製項羽,有力配合滎陽主要戰場上漢軍之戰鬥,終於最後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關於反楚聯盟這段曆史,《漢書》有載:五年(公元前202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會擊楚,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複入壁,深塹而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良對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位,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複故邑。能出捐此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於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封韓信、彭越為王。一個順水人情,居然穩住韓信、彭越,為日後十麵合圍擊斃項羽,作了組織準備。對此權宜之計,東漢荀悅評得好:“取非其有以予於人,行虛而獲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