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己的看盤能力(1 / 3)

培養自己的看盤能力

善於看盤分析

我國股市比起國外的大股市來說,至少目前是小型股市,同時年振幅達200%~300%,理論上的投資價值卻往往被股價實際的波動所淹沒,再加上市場資金中賴以穩定股市的大額基金寥寥無幾,短期行為充斥股市,那麼從實際出發,投資者同時分析股票的靜態、動態表現,學會觀察盤口,在目前階段還是十分重要的。

看盤可以判斷市場的強與弱

成熟的投資者在確定操作策略時,首先要判斷市場的強弱。這是一個大前提,隻有清楚地認識到市場目前是強市還是弱市,並且,處於強市或者弱市的哪一個階段,才可以製定相應的操作策略,做到順市而為。

大盤在1997年與1998年大調整期間,各大報刊曾經有一段時間大肆宣揚“拋開大盤炒個股”。其實,其原本的含義是指:大盤已經無所為,應將精力放在個股炒作上。可普通的投資者將其誤解為:不用去理會大盤,放心大膽去炒個股。結果是大盤一波一波地下跌,一個個黑馬已經變成了瘸馬,可他們還在苦苦地尋找黑馬進行炒作。直至虧損累累時才猛然醒悟:大盤終究是大盤,它是個股的靠山。大盤強時,個股可以張牙舞爪地盡顯神通,可謂“莊有多大膽,股有多大產”,一不留神,股價就翻倍了;可大盤弱時,除了有題材支撐的強莊股之外,一般莊家是不願逆水行舟的,因為你(莊家)一拉、他(跟風盤)就跑,出力不討好。因此,大盤強時可以不看它,放心去炒個股;可大盤弱時卻不能不管它,畢竟,個股難敵大勢。

因此,要想個股炒作成功,不僅要踩準莊家的節拍,還要先給大盤號把脈。

那麼,怎樣才能判斷大盤的強與弱呢?

(1)股指走勢(適用於分時圖和K線圖)

①股指走勢曲線變化的角度、速度和幅度反映了大盤強弱的程度。

當走勢曲線上漲的角度較大時,表示多方主動攻擊的態度較為堅決,勢力也較強,大盤趨強;反之,下跌的角度較大,則大盤趨弱。

當股指在成交量的配合下上漲速度較快時,表示多方勢不可擋,力量強而猛,大盤趨強;反之,當下跌速度較快時,表示空方力量強大,大盤趨弱。

當股指在下跌一波之後反彈時,若反彈的高度不及下跌幅度的一半時就開始掉頭向下,表示大盤屬於弱勢反彈,若反彈的高度超過下跌幅度的一半時,表示大盤有轉強的跡象,若反彈的高度超過下跌幅度100%時則已是反轉了,表示多方已控製局麵,大盤轉強。反之,當股指在上漲一波之後發生回調時,若回調的幅度不及上漲高度的一半時就掉頭繼續向上,表示多方仍然控製局麵,大盤屬強勢調整;若回調的幅度超過上漲高度的一半時,表示大盤有轉弱的跡象,若回調的幅度超過上漲高度的100%時,表示大盤已開始轉弱。

②價量關係:強勢市場中的價量關係總體上都是健康的。而弱勢市場中的價量關係多數是背離的,上漲無量,一跌就放量,表明投資者的心態不穩,寧願跌時斬倉,不敢升時追漲。

另外,跳空高開或低開是當日多空雙方力量懸殊的表現。若當日留下缺口未補,則應根據缺口的大小和所處的位置,按照缺口理論來分析大盤的強弱。

(2)成交量

成交量是股市的元氣,量能的聚集與釋放也就是大盤的強弱之轉換。當大盤處於縮量盤整時,多空雙方處於交戰臨界點;若成交量開始溫和放大,股價上漲,表明有新的資金進場,量能開始聚集,大盤將轉強;漲勢末期,當成交量創下天量卻不能得以維持時,表明多頭能量消耗過大,後續量能無以為繼,大盤將盛極而衰,由強轉弱。

(3)漲跌停板個股的數量

當大盤處於強勢時,漲停板個股的數量明顯趨多,當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不再增加時,表明大盤將由強轉弱;當漲幅榜前列見不到漲停板個股的蹤影、而在榜尾卻見到跌停板個股時,表明大盤已明顯處於弱勢。

這種提前反映對於判斷大盤的強弱以及決定投資策略顯然有著很好的參考價值。

(4)對利好或利空消息的反應

當大盤處於強勢時,見利好就漲,見利空則反應淡泊,因為市場此時將利空解釋為“利空出盡就是利好”。

當大盤處於弱勢時,對利好反應麻木,甚至是逢高減磅的好時機,因為市場此時將利好解釋為“利好出盡就是利空”;對利空反應則非常敏感,任何利空都將是大盤下跌的導火線(其中不乏主力借利空打壓的可能)。

(5)對年度報告的反應

業績是市場永恒的題材。當年度報告(或中報)公布時,業績差的下跌,業績好的卻不漲,這是大盤弱勢的表現。當年度報告(或中報)公布時,業績好的上漲,業績差的也不跌,這是大盤強勢的表現。當年度報告(或中報)發布時,業績好的下跌,業績差的卻上漲,這是主力資金停留在三線股之中的反映,表明大盤整體難有作為,局部卻有所可為。

(6)新股上市時的表現

當大盤處於強勢時,新股上市首日會大幅高開,之後可能是高開高走;當大盤由強轉弱時,新股上市首日高開的幅度就會有所降低,並且由於一級市場投資者急於套現,二級市場投資者不敢盲目看高,從而導致股價步步下滑,形成高開低走;當大盤處於弱勢時,一級市場投資者的獲利率將進一步降低,新股上市首日的開盤價將越來越低,市場成交減少,新股換手也將略顯不足;而當大盤由弱轉強時,新股上市首日的開盤價將不斷抬高,成交開始活躍,換手也就逐步提高。

看盤可以掌握莊家動向、了解技術指標

上海資深的投資者對捕捉莊家股可以說出神入化,心領神會,早晨的開盤和尾市的收盤成為他們觀察遊龍出洞的主要時機,開市的集合競價如果跳高開盤並伴隨成交量放大,那麼必有資金有心收集;尾市的掃盤和砸盤是否有力也成為觀察莊家是撤離還是哄抬的主要標誌。另外,屏幕上的買賣揭示也給了投資者最好的看盤機會,通過買賣雙方力量的揭示,通過盤口是否有大手成交都可以看出資金的運動及具體股票中多空力量的對比。

比如1994年8月29日上海股市,那天外高橋經配股後除權,正常除權價為14元多,但當天集合競價的開盤指導價為20元整,並且盤麵反映大手成交100萬股,該股的飆升預示有強勁莊家入手,帶動整勢上揚。當天收市該股在24.5元高價,總成交1400萬股,創出天量,換手率近100%,比除權價高出10多元。在如此巨大的升幅下,莊家當天派發,激流勇退,做了一次漂亮的“短平快”。既然盈利目標已經達到,利用T+0四輪交易,莊家又何樂而不為呢?第二天外高橋雖然仍在上升,最高到達26.58元,但成交量已縮減到昨天的2/5,終於經不住巨大的獲利拋盤,第三天回落。一些聰明的上海人根據當天的集合競價知道買方力量強勁,所以勇敢跟進,又根據第二天價量無法配合又順勢拋出,其結果比莊家獲利更豐,這正是大戶給小戶抬轎的典型例子。

深市則不同,投資者更依靠各項軟件所發出的買賣訊號,因為它的股價更多是隨指數同上同落,在指數出現嚴重超賣的時候買進的個股贏麵極大;而在指數出現嚴重超買的時候賣出的也穩賺不賠。在滬市更多的是做個股,所以需要知道莊家動向;而深市上更多的是做指數,所以要知道技術指標。難怪有人戲稱做滬股憑感覺,做深股靠理性。

以深市中意權證為例,該權證實際投資價值從一問世便是負盈利,所以如果按照利潤,就無人敢碰。然而正因為這種負盈利的權證引起了一部分嗅覺靈敏的炒家注意。1994年11月1日中意權證由上市當天的1.33元經過10天的狂跌後下探到0.64元,跌幅高達50%。但正是在這一天,有心人大膽進場並開始收集,由於拋壓已輕,收市時上升到0.69元的價位,第二天再趁利好消息的出台,一下子就把它拉回到1.38元的價位,累積升幅超過100%,整個一個牛市的盈利。同樣道理,由於巨大的盈利形成強大拋盤,收市時莊家乘勢把它打壓至0.72元,日振幅從0.7元至1.38元已近100%。隨後幾天,利用成交量的放大,該股又連拉4條陽線,在第5天到達最高位1.75元,此時莊家通過幾次拉抬獲利早已超過1倍以上,而他們尚不急於撤出,高位震蕩數天之後在KD線交叉發現賣出訊號才順利收兵。全部的買賣都嚴格按照短線指標去做,買入的時候K線在3.81,D線在1.37,在個股中聞所未聞的低下;賣出的時候K線在72.78,D線在74.14,碰到80後業已回落,所以該股的操作是純技術型的,隻要懂指標,不知莊家動向的小戶也可做。可見,個股的盤麵分析何等重要。

開盤與收盤

股票交易所每天開始營業時開出的股票行市叫開盤。開盤後即進行交易。交易過程中由於股票供求關係或其他因素影響,形成了股票價格的波動、行市漲落。營業終止時的股票行市叫收盤。現在西歐的各交易所統一了營業時間,由倫敦→紐約→東京三個市場開盤和收盤首尾銜接,使股票交易可24小時在世界各地相繼進行。

開盤價是指股票交易所每個營業日開市後,在該所掛牌交易的某種股票的第一筆成交價。如果某股票在開市30分鍾後仍未產生開盤價,則取前一營業日的收盤價為當天的開盤價。若前一個營業日無成交價格,則由交易所提出指導價格,促使交易後作為開盤價。首日上市交易的股票,取其上市前一日的櫃台轉讓平均價作為其開盤價。有的股票交易所還詳細規定了具體時點成交的價格作為開盤價。

通常情況下。報刊的金融行情欄內所列的股票價格,指的就是收盤價。

囤盤,是指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被購進後不予出售,作為庫存而保留。這往往是平抑股市劇烈波動的策略。

最高價是指營業日當天某種股票成交的最高價格。最低價是指營業日當天某種股票成交的最低價格。

開盤局勢會引發哪些情勢

股市每天開盤局勢不過三種:高開、平開和低開。無論哪一種開盤,其結果並不是隨機形成的,而是取決於多空雙方對大勢的判斷,對最新資訊的分析與利用,對自身利益的取舍態度以及對抗中的力量、意識和智慧。比如在多頭市場裏,多頭強勁拉高,連連高開,就體現出對大勢的信心與力量的龐大;空頭市場中,空頭接連殺跌,也反映出其理智的判斷與保障其利益的明確觀點。但是在有的時候,疲軟下跌的大勢中也有高開的現象,這往往是空方的一種智謀,以求盡量減少出貨的損失。

所謂的多與空,是這樣解釋的:多就是看漲、追漲、拉高的力量;空即是看跌、殺跌、打壓的力量。開盤的局麵,實際上是市場中較理智的多、空雙方第一回合較量的結果,這種結果很多時候不能說明盤中的趨勢和力量對比,更不能代表終盤的市麵。一方麵是因為多空雙方在開盤中有可能均存陰謀;另一方麵是因為市場上存在著不曾被人注意的第三種力量,即介於多空之間的騎牆派或叫機會主義者,這股力量往往是非常龐大的。機會主義者的策略是坐山觀虎鬥,有時出賣一方,從中漁利或保全自己。所以在股戰中,機會主義者時常成為局勢演變的神秘力量,是陣前倒戈的核心力量,他們會使出“拖刀計”或“殺手鐧”,讓最初的擁戴者陣前落馬。

如果了解了股市的這些內幕,大多數投資者會在選擇一天中的進出時機上,獲得理性的依據。或許你也學著潛伏觀望,則伺機搏擊的策略最好。那些經驗老到的炒作高手實際上非常善用這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