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話題
倒鞋脫身
西漢末年,王郎派兵包圍了守衛薊縣王郎並不放過、在後麵緊追不舍。劉秀怕騎馬逃跑目標太大,便命令士兵把戰馬趕到樹林裏隱藏起來,然後,又讓士兵們把鞋脫下來,鞋後跟朝前,鞋尖朝後綁在腳上,然後繼續向西逃跑。這樣,他們人分明是向西走了,腳印卻變成向東走了。王郎率軍追到樹林邊,看到地上的腳印,便率軍向東追去,劉秀率領部隊就這樣脫身了。
後來,劉秀終於打敗了王郎,並在洛陽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
假計算用
劉備進軍四川,命先鋒張飛先取巴郡。張飛率兵來到巴郡城下,百般叫罵挑戰,但巴郡守將嚴顏就是堅守不出。
張飛眉頭一皺,心生一計。他命令士兵散開去打柴,尋找進攻巴郡的道路。嚴顏守在城裏,好幾天不見張飛有什麼動靜,心裏不免有些發慌,就也派了十幾個士兵,扮作打柴的,悄悄溜出城,混在張飛的士兵中間,到處探聽消息。
這天,張飛把出去打柴的士兵都找回軍營。他坐在大營中頓足大罵:“嚴顏老賊拒不出戰,真是氣死我了!你們找到進攻巴郡的道路了嗎?”帳前有幾個士兵立刻回答說:“將軍不必著急,我們已經打探出一條小道。”張飛聽完,故意大聲命令說:“事不宜遲。今天全軍二更起來做飯,趁三更時分,明月當空,全軍出動,我親自在前麵開路,你們跟在後麵前進!”命令一下,整個營寨就全知道了。
嚴顏從扮作打柴的士兵口中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地說:“我就知道這小子忍耐不住了。你從小路走,那一定得把輜重糧草放在後麵。我截住你的後頭,看你怎麼辦!”他命令:全軍二更做飯,三更出城,在林木茂盛的地方埋伏下來,隻等張飛從小路過後,一舉殺出。
三更時分,果見張飛橫矛縱馬,從小路上走了過來,後麵跟著輜重糧草。嚴顏看見時機已到,急令擂鼓,伏兵殺出。正在這時,更響的一陣鼓聲擂起,一隊凶猛的人馬殺了出來,為首的一人大喝:“老賊,你跑不了啦,我等的就是你!”嚴顏回頭一看,正是張飛,張飛背後的軍隊也勇猛衝殺過來。嚴顏見了,手足無措,隻得勉強應戰,不出十個回合,就被張飛生擒了。其他士兵見主帥被擒,紛紛投降。原來,張飛假計真用,走在前麵的“張飛”是命人假扮的。
陷阱製伏大象軍
公元605年1月,隋煬帝聽說林邑國多奇寶,就派瓜州刺史劉方為統帥,帶兵占領林邑,以圖把奇寶據為己有。
劉方受命之後,火速行動,不久就到了林邑國附近。林邑的國王梵誌聽說隋朝大軍到了,急忙調兵遣將,但都被劉方打敗,隻得狼狽退走。正當劉方乘勝追擊時,林邑國的士兵驅趕著一群群大象,從四麵八方蜂擁而來。劉方軍士見了驚恐萬狀,不戰而逃。為了對付林邑國的大象軍,劉方想出了設陷阱的辦法。他命令士兵多掘坑穴,上麵用草覆蓋,看上去就像平地一樣。再次打仗時,劉方就假裝失敗,引誘敵人追擊,當敵人追到他們設置的陷阱區時,大象軍一個個掉入陷阱,在陷阱內亂蹦亂跳,全軍大亂。劉方又命令軍士用弓箭射擊大象,大象驚恐退回。接著,劉方又命精銳的部隊繼續猛追,把林邑國的軍隊打得大敗,俘虜和擊殺萬餘人。劉方乘勝率大軍追擊,屢戰屢勝。4月時,林邑國王梵誌棄城逃走。劉方率軍入城,刻石記功,隨即凱旋。
草人詐敵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的部將令孤潮把唐朝將領張巡圍困在雍丘城中。張巡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命令士兵紮了l000多個草人,給草人罩上黑色的外衣,夜裏墜下城去。令孤潮的士兵以為守軍墜城突圍。便爭先放箭,張巡白白賺了幾十萬支箭。後來,張巡又在夜裏把真人墜下城去,令孤潮的士兵以為張巡又來“草人借箭”,便不加理會,也毫無戰鬥準備。張巡墜下的500名敢死隊士兵,突然衝向令孤潮軍營,殺得敵人措手不及,狼狽逃竄。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蒿人得箭,死士砍營”的故事。
小官折服大將
公元764年,唐朝名將郭子儀統率大軍駐紮邠州。有一段時間,因為回朝廷,他就將部隊交給兒子郭晞帶領。郭晞治軍不嚴,紀律鬆馳,放任士兵胡作非為。民眾怨聲載道,無處申訴。邠州節度使白孝德明知這些情況,卻礙於郭子儀的權勢,不管不問。涇州刺史段秀實前去責備,白孝德卻向他討教辦法。段秀實答道:“這有何難,你隻要委任我一個都虞侯職務,保管能杜絕這些違法亂紀的行為。”白孝德真是求之不得,立即表示同意。段秀實任職後,便打算懲辦那些罪大惡極的兵痞,殺雞警猴。
一次,郭晞部下17名士兵酗酒鬧事,不但砸爛了酒壇和家具,還刺死了賣酒的老翁。段秀實一聽此事,立即派人把17名軍士拘捕起來,全部就地正法,並將人頭懸掛在城門上示眾。郭晞部下咽不下這口氣,竟然披掛整齊,準備找白孝德算帳。白孝德膽顫心驚,連忙找段秀實商量對策。段秀實卻從容不迫地說:“好漢做事好漢當。我辭掉這個官,自己承擔責任算了,你何必驚慌呢?”於是,他讓一個老兵牽著馬,向郭晞的軍營走去。
段秀實一到門前,就有許多軍士迎住他,準備動武。段秀實冷笑一聲說:“常侍(指郭晞)哪裏對不起你們,副元帥(指郭子儀)哪裏對不起你們!你們為什麼要敗壞郭家的威名呢?”正說著,郭晞走出門來。段秀實將話鋒一轉,對郭晞說:“副元帥功蓋天地,威震九州,可要十分珍惜這個威名啊!您縱兵擾民,無惡不作,放任下去難保不發生變亂。到了那時,不但您難以逃脫罪責,就連副元帥的聲名也會喪失啊!”段秀實的一席話,說得郭晞無言以對。郭晞忙喝令軍士各歸本部,並向段秀實拜謝說:“幸得教誨,一定從命!”段秀實卻說:“我饑腸碌碌,需要用飯。”郭晞忙招待他吃飯。飯後他又說:“我身體不適,要在此就宿。”郭晞深恐部下鬧事,專門派親隨人員警衛。第二天,郭晞還特意跟隨段秀實到白孝德帳前表示歉意。從此之後,駐兵擾民的事就很少發生了。
飛機繞飛壯聲威
我國空軍參加開國大典的計劃是在距1949年10月1日隻有8天時間時才做出的,這對於剛剛組建的空軍來說,時間極其倉促。新中國空軍還是幾個月前才建立的,飛機極少,能參加閱兵儀式的隻有9架P—51野馬式戰鬥機和8架蚊式機、通訊機等,一共17架。但開國大典後,外電報道卻說:“中國空軍以野馬P—51戰鬥機為主,一共出動了26架飛機參加開國大典。中國一夜之間有了強大的空中力量。”明明是17架飛機,怎麼變成了26架?外電報道的這個“小失誤”,許多年都沒人揭開。
原來當時我們的飛機很少,升空以後一定是忽啦一下就沒了,聲勢不大,群眾難以滿足。怎麼辦?不知是誰急中生智,提出了這個異想天開的辦法:9架P—51飛過後,繞一個圈再接到後頭,第二次通過天安門。因而,就造成了外國記者的錯覺。
“天火”戰
公元前古羅馬時代的一天,羅馬帝國的軍隊乘船向敘拉古國大舉進攻。敘拉古國一片恐慌,情況十分危急。
敘拉古國,是西西裏島上的一個弱國。羅馬帝國自恃武力強大,屢屢入侵敘拉古國,企圖吞並。殘酷的戰爭,使敘拉古國的損失慘重,男子大多數在長矛短劍下倒斃,隻剩下了為數不多的老人、婦女和小孩。
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懷著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拿出自已明的拋石機,組織老人和婦女參戰,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不久,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又開始大肆進攻,妄圖一舉消滅敘拉古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阿基米德急中生智,號召所有婦女都拿出家中的梳妝鏡,將陽光的焦點一齊反射到敵船隊指揮船的布帆上。不一會兒,幾千麵鏡子的焦點,使敵人塗過油脂的船帆著了火。煙霧騰空而起,火勢隨風蔓延,敵船上的士兵,被這“天火”嚇得心驚膽顫,以為是天神為敘拉古國助威,紛紛跳水逃命。其他船隻見狀,也隻好揚帆逃竄。
科學家的智慧顯了奇效。阿基米德的“天火”,趕走了侵略者,保衛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特洛伊木馬
古希臘人攻打特洛伊城,很久打不下來,希臘人奧德賽想出了木馬計,曠日持久的特洛伊戰爭才得以結束。
當時,希臘人製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馬,在馬腹內藏著一批勇士。隨後他們就裝出戰敗撤退的樣子,慌忙逃到海邊,把船駛入附近的一個海灣躲藏了起來。特洛伊人不知這是敵人的計謀,以為希臘人厭戰了,他們追出城外、發現了希臘人留下的大木馬,便把它作為戰利品拉進城內。深夜,在特洛伊人毫無戒備的時候,希臘勇士們從大木馬的肚子裏跳了出來,他們打開城門,發出了信號。這時在海上隱蔽的希臘人悄悄返回,在城中同伴的配合下,裏應外合,迅速地奪取了特洛伊城。
擊沉自己的軍艦
1770年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黑海海港風平浪靜。剛剛巡航歸來的“神聖的瓦爾瓦拉號”軍艦,安穩地停泊在海港。官兵們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在衝刷甲板,還有的哼著小調在艙裏刮胡子……
突然,海岸上一串串炮彈呼嘯而來,海麵上激起了衝天的水柱。水兵們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又一串炮彈已飛臨頭上。刹那間,濃煙、烈火籠罩了整艘軍艦。爆炸聲、倒塌聲、呼救聲響成一片,海水如潮般地湧進軍艦,船身很快傾斜,不久便帶著悲哀從海上消失了。海水中,幾百名官兵痛苦地掙紮著……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神聖的瓦爾瓦拉號”軍艦是被自己的炮兵故意擊沉的。原來沙俄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想要一幅真實地反映海戰的巨型油畫,為了使畫家能目睹戰艦被擊沉的真實場景,她於是下令,讓炮兵一邊打,畫家一邊畫。
一艘戰艦及艦上的幾百條生命與一幅油畫相比,在“尊貴”的女皇眼裏,後者是勝過前者的。油畫,可以裝飾她華麗的宮殿,顯示她的富貴,也可以使她多一點虛榮。為了這點虛榮,她可以置起碼的人道於不顧,置為她屢建戰功的軍艦和數百名官兵的生命於不顧,竟然喪心病狂地下令炮兵對準自己的軍艦,演出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悲劇。
輸給了暴風雪
1812年初冬,叱吒風雲的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攻入莫斯科,使他的軍事生涯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幾乎整個歐洲已俯伏在他的腳下。可是,俄羅斯的冰雪嚴寒出來和拿破侖作對了,比常年早到的大寒流突然向毫無準備的法軍將士襲來。足智多謀的拿破侖這時也無計可施,隻好撤出莫斯科,撤出俄羅斯。在漫長的撤退途中,這支征服了整個歐洲的遠征軍,天天都有數千兵馬被凍斃在風雪路上。
時過129年,1941年11月,正當納粹德國的百萬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零下四五十度的奇寒襲來,將單衣薄履的德軍成批成批地凍僵在莫斯科郊外的雪地裏。汽車、坦克和裝甲車的發動機轉不起來了,士兵的槍栓也被凍油卡死,拉不動了。嚴寒瓦解了德軍的戰鬥力,使希特勒占領莫斯科,滅亡蘇聯的美夢,被無情的漫天風雪吹得無影無蹤。
嚴寒也並不總是偏袒俄羅斯。1939年11月,蘇軍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麵對強悍的蘇軍,芬蘭人充分發揮了他們慣於在冰雪嚴寒地區作戰的特長。當蘇軍兩個機械化師編成行軍縱隊,通過芬蘭冰雪覆蓋的森林地區時,雪深沒膝,奇寒徹骨,重裝備已派不上用場。正在此時,由當地伐木工人組成的芬蘭滑雪作戰分隊像白色的閃電一樣,從茫茫林海雪原中衝殺出來,將蘇軍縱隊截為若幹段,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軍登陸部隊的突擊隊員都是剛剛從北極圈附近的訓練基地調回的冬訓部隊。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五六月份,氣溫在零下20℃左右,阿軍對此極不適應,而英軍卻是習以為常。因此英軍取得的勝利,除了別的因素之外,嚴寒也在為英軍助戰。
嚴寒可以凍結江河、沼澤,便於機械化部隊通過,暴風雪能夠隱蔽行動企圖,有助於隱蔽。為了適應冰雪嚴寒地區的作戰需要,各國在研製武器裝備時,都充分考慮到寒冷地區使用的特點,以保證武器在低溫之下能照常發揮其應有的性能。
有人說,拿破侖輸給了暴風雪,希特勒輸給了冰雪嚴寒,這當然不盡全麵。冰雪嚴寒是公正的,戰爭中,冰雪嚴寒為誰助戰,完全取決於交戰雙方對嚴寒的適應能力和巧妙利用的程度。
蘇沃洛夫的“援兵”
1790年10月,第二次俄、土戰爭中,俄軍統率蘇沃洛夫將軍命令他的部下庫圖佐夫率軍圍攻多瑙河畔的伊茲梅爾要塞。駐守該要塞的土軍頑強抵抗,庫圖佐夫強攻了兩個月,仍然沒有攻下來。他雖然身經百戰,但對這次的強攻能否取勝也毫無把握,為此,他決定向蘇沃洛夫將軍求援。
蘇沃洛夫將軍收到部下的求援信後,不僅沒給他一槍一彈、一兵一卒能援助,而且還向大本營發出“已攻占要塞”的捷報,並任命庫圖佐夫為“要塞司令”。
庫圖佐夫深知“捷報”已傳回大本營,如不攻占要塞,就要擔當“欺君之罪”的罪名,身敗名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精心部署,身先士卒,竭盡全力地發動強攻,終於攻下了伊茲梅爾要塞。
蘇沃洛夫將軍對庫圖佐夫可謂了如指掌,他當時認為,一個指揮官如果信心動搖了,縱然大量增兵也無濟於事。為了完全打消庫圖佐夫的依賴念頭,他才采取了這種破釜沉舟、斷其退路的做法,果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軍旗的妙用
軍旗是軍隊的靈魂。軍旗在、意味著軍隊在;軍旗不在,意味著軍隊轉移了。
但是,神聖的軍旗也有被利用的時候。那是在1793年12月18日,法軍偷襲並收複土倫軍港以後,法軍司令杜戈梅將軍下達了一道命令:任何人不得將港口上的敵軍軍旗取下。對於這道奇怪的命令,士兵們有的感到驚訝,有的感到恥辱,但都不敢聲張。
在以後的一個月內,不斷有滿載著物資的敵船駛入港內,結果——都被法軍俘獲。
原來,敵軍補給船遠遠看到土倫軍港上插著他們的軍旗,以為陣地還在自己人手裏,便放心地駛進來了。
拿破侖檢閱“預備兵團”
1800年初,加入歐洲反法同盟各國的軍隊,分別從幾個不同方向威懾拿破侖領導的法國。由梅拉斯元帥率領的奧地利10萬大軍,重新搶占了拿破侖在1796~1797年征服的意大利地盤,對法國構成最嚴重的威脅。
為了阻擋住奧軍凶猛的攻勢,拿破侖一方麵秘密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預備兵團,另一方麵大加宣揚,稱新組建的預備兵團將在第戎集結,他決定親自去檢閱。消息很快傳到各國間諜的耳中,他們也趕到第戎,希望通過參觀檢閱,搜集有關預備兵團的情報。檢閱後,間諜們發現,所謂的“預備兵團”,除了幾團新兵之外,隻是徒有虛名的司令部和老弱病殘士兵,毫無戰鬥力可言。
間諜們將情報傳到倫敦、維也納和其他國家的政治中心,各國的紳士們嘲笑拿破侖的預備兵團隻不過是個幌子,純屬自欺欺人,其目的在於使奧軍不敢進攻法國本土。各種譏諷拿破侖的傳單和宣傳畫也出現在歐洲各地,其中一幅畫著“12個童子軍和1個裝著木腳的人”,下麵寫著“拿破侖的預備兵團”。誰曾料想,這一切正是拿破侖精心策劃這次檢閱所要達到的目的。原來,拿破侖事先估計到組建一支大部隊很容易被對方間諜獲悉,於是采用妙計瞞天過海。他公開檢閱的預備兵團隻是臨時拚湊的老弱病殘兵團。而譏諷預備兵團的那些宣傳畫,有些還是法國諜報機關精心策劃的,而真正的預備兵團正在加緊訓練,積極備戰。
梅拉斯元帥果然上當了。他認為,拿破侖新組建的預備兵團隻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於是,他命令奧軍南下,加緊圍攻當時仍由法軍控製的熱那亞城,並隨時準備入侵法國本土。這時,拿破侖已率領著數萬大軍,繞道瑞士,越過阿爾卑斯山的大小聖伯納德山口,似天兵天將一般,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奧軍的後方,使奧軍措手不及,不戰而潰。
巧奪大橋
拿破侖時代,法軍越過奧地利邊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當法軍逼近奧國首都維也納時,被多瑙河擋住。拿破侖命令將軍謬拉迅速攻占該河唯一的一座橋。
奧軍早已在橋上埋好大量的炸藥,隨時準備炸毀這座橋,以阻擋法軍前進。謬拉帶領部隊來到橋邊,他命令突擊隊隱藏在橋邊的叢林後麵,自己則帶著幾位將軍大模大樣地走向橋頭,並把路障一個個推到旁邊。奧軍見此情況,就要點火。謬拉朝他們大聲喊叫:“法奧兩國正在簽訂停戰協議,你們還炸橋幹什麼?”奧軍士兵正在猶豫不決時,謬拉已走到橋頭,高聲喊道:“我們幾個是代表法軍來談判的,不知你們的司令官在哪裏?”這時,躲在叢林中的突擊隊開始向橋頭前進,奧軍見勢頭不對、又要點火。謬拉厲聲恐嚇道:“如果炸了橋,上級怪罪下來,你們可吃罪不起!”點火的士兵又將手縮了回去。法軍突擊隊見勢閃電般地衝了上去,迅速解除了守橋士兵的武裝。隨後,法軍大部隊立即攻占了整個橋頭堡,保證了整個軍隊的順利通行。
堅壁清野退敵軍
1812年6月,法蘭西皇帝拿破侖調集了60萬大軍進攻俄國。俄國在強敵的進攻麵前,節節敗退,法軍迅速推進到俄國腹地數百公裏的斯摩棱斯克。此時,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分析敵我形勢後,決定避開敵人的鋒芒,主動放棄莫斯科。實行大退卻,誘敵深入,伺機殲滅敵人。
9月中旬,庫圖佐夫指揮俄軍撤出了莫斯科。為了使法軍進占莫斯科後不能就地獲得補給,俄國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庫圖佐夫命令俄軍組織大批車船,運走城內物資,並動員城內居民撤出。接著,俄軍放火焚城,將來不及運走的糧食和軍用裝備統統燒毀。城內大火數日不滅,2000餘所房屋化為灰燼。法軍占領莫斯科後,在城內找不到一點糧食充饑,大軍饑寒交迫,疲憊不堪,加上疾病和寒冷,處境日益艱難,兵力削弱,士氣低落。拿破侖看到形勢的嚴峻,便想體麵地在冬季來臨之前退出這場戰爭。他多次派人誘逼沙皇簽訂和約,均未得逞。在萬般無奈的不利情況下,拿破侖被迫率軍撤出莫斯科,開始戰略退卻。庫圖佐夫抓住戰機,及時轉入戰略反攻,大敗法軍。
氣球炸彈
1942年秋,日本軍事氣象學家荒川秀俊受海軍之邀,出差南洋,遭到美機襲擊。存心報複,就通過日本中央氣象台台長向大本營提出了氣球炸彈的建議,即利用定高空氣球,乘高空偏西風帶,把燃燒彈等飄放到美國去。日本官方采用了這一建議,進行了大量的有關氣象條件的研究工作。軍方“動員”學生製作“風船”,使用定時裝置,攜帶燃燒彈順著高空西風帶,二三天飄移到美國後,就掉下去。從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日本共放氣球約9000個、據美國統計,到達美國的至少有287個。
氣球到達美國後,由於燃燒彈爆炸,常引起森林失火。開始時,美國不知道“火源”從何而來,經氣象部門研究後,才知道真相。因此美國費盡心思地加強森林防火的天氣預報。為了防止森林失火,美國還派了大批婦女去晝夜守護。
日軍為了掩蓋其罪行,戰敗投降時,下令把有關氣球炸彈的資料燒毀了。但據荒川秀俊戰後供稱:日軍不僅使用氣球炸彈,當時日軍設在我國東北的“陸軍獸醫研究所”,甚至曾秘密研究用氣球攜帶細菌,飄放到蘇聯亞洲的濱海地區。大概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結束,才使得日本戰爭狂人的這一喪心病狂的計劃未能實現吧。
氣球防空
1940年7月至1941年5月,英國在“不列顛之戰”中,為彌補防空作戰兵力不足的弱點,曾大量使用過阻攔氣球,實施防空作戰。他們生產了2000多個氣球裝備防空部隊,用來加強重點地區、重要軍事目標的對空防禦。這些體積龐大的阻攔氣球,底部用細鋼絲索牽住,放飛在目標區1000米以下的空域中,組成一道道花團錦簇般的攔阻線。那時英德作戰雙方裝備的都是低速螺旋槳式飛機,投彈瞄準設備也比較原始,要想提高命中率,隻有降低投彈高度,甚至采取俯衝轟炸的辦法。敵機若冒然闖進這些氣球組成的防線內,飛旋著的螺旋槳葉會被破碎的氣球套住、無法維持正常飛行狀態而墜毀。敵機要避開阻攔氣球,勢必要升高飛行高度,進行水平轟炸,從而大大降低其投彈的命中率。為了使氣球部隊便於機動和縮短施放時間,英軍把氣球鋼索的另一端係在卡車上,需要移動時,將氣球收回至距地麵數米高,然後開車快速到達指定設防區,像放風箏一樣再將這些氣球施放到德國空軍可能來襲擊的方向上,構成一道道搖擺不定的空中防線,從而減少了地麵目標的損失,大大彌補了殲擊機不足的缺陷。阻攔氣球為英國的反空襲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氣球偵察
1973年仲夏的一天下午,膠東半島我人民空軍某機場的指揮所裏拉響緊急戰鬥起飛警報,隨著兩顆綠色信號彈升起,兩架銀灰色的超音速戰鬥機呼嘯著直插藍天。按照地麵無線電的指揮,戰鬥機迅速爬升至8000米,開始搜索並接近目標。雨後的天空湛藍無比,在藍天背影之下,有兩個白色的飄移物在緩緩地從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這是兩個將軍施放的偵察氣球,飛行員在指揮所的引導下,迅速發現了目標,遂駕機占領有利位置,將其擊落。數秒鍾之後,呯、呯、呯的射擊聲才傳回地麵。凱旋的飛行員駕機著陸後,才發現幾大塊氣球碎片貼在了左右機翼前緣上。
偵察氣球可以在預定高度上,借助高空風對預定的作戰地域進行偵察。氣球下攜帶的無線電偵察器材在偵察地麵目標的過程中,隨時將情報傳遞回地麵接收站,因此,使用各種手段消滅敵方的偵察氣球,是國土防空和戰場防空的重要任務之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氣球就被用於執行空中偵察任務。1794年,法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軍事氣球部隊,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執行戰場偵察。1796年6月26日,法軍在弗勒魯斯戰役中,利用係留氣球載人,對敵軍的陣地進行了目視空中偵察,保障了法軍取得戰役的勝利。這也是氣球首次用於軍事目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的偵察器材和技術,使現代氣球偵察不受地形、天候、高度和地麵各種偽裝的影響,使這種古老的偵察手段獲得了新的生命,在軍事行動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氣球還被廣泛地運用於執行其他各項軍事任務,例如,使用空飄氣球,拋撒傳革,實施心理戰,瓦解敵國士兵的抵抗意誌,或振懾敵軍;放出載有氣象探測儀器的探空氣球,就可隨時掌握200米以下各個高度的氣象實況從而保障空軍和導彈部隊的作戰、訓練、演習等等。
機智的號兵
俄國與土耳其在公元1877~1878年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在一次戰役的激烈交戰中,土耳其軍隊以不可阻擋的強大攻勢,向俄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衝擊。俄軍無法抵擋住敵人的進攻,眼看土軍士兵就要衝到俄軍陣地的前沿塹壕了,俄軍的處境十分危急。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一位俄國的號兵以超乎尋常的冷靜,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手中的號角,打退了敵人。因為這個號兵平時特別注意土耳其軍隊的號音,並已熟練地掌握了了土軍的號譜,於是他便躲在塹壕內突然吹起了土耳其軍隊的“退卻”號。那嘹亮的號角聲阻止了土軍士兵的衝擊,他們以為是自己的指揮官下令停止進攻,所以聽到退卻號角,土軍士兵便毫不猶豫地退下陣來,使俄軍贏得了鞏固陣地,補充人員的寶貴時間。當土耳其軍隊明白過來時,良機早已錯過。
打賭獲情報
1892年、日本駐柏林使館武官福島少佐和幾位德國軍官打賭:他將騎自己的馬,從柏林橫穿歐亞兩洲直到海參崴。他們的賭打得轟轟烈烈,所下的賭注高達萬金,許多報紙都作了報道。千千萬萬好奇的人們都關注著事情的發展和結局。
福島在人們的一片敬仰和祝願聲中,騎著他的瘦馬,開始了這次行程。一路上,福島受到了所到之處人們的熱烈歡迎,他仿佛成了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
福島進入俄國境內後,俄政界、軍界更是熱鬧非凡。因為他的行程絕大部分是在俄國境內,他打賭能否獲勝,也將在這裏揭曉。好奇心和虛榮心刺激著數不清的俄軍政官員們,他們在福島必經的路線上守候著他的到來。他們為福島舉行各種歡迎儀式,舉辦大大小小的宴會;他們陪著福島到他願意去的任何地方參觀;他們還毫無保留地介紹本地區的情況,回答提問。而福島本來就精通俄語,總樂意和各類人物交談,直到雙方滿意為止。為此,福島的行程進行得很緩慢,他每到一地總是看夠了、聽夠了再走。
福島用了15個月的時間,才到達海參崴。這場打賭他贏了,而且是個大月家。他的收獲不僅僅是一大筆金錢,他還搜集了一大批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的情報。直到許多年以後,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場打賭不過是福島為搜集俄國情報而巧妙製造的騙局。福島本人也不是一個真正的探險家,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軍事間諜。
從衛生狀況探出的軍情
當年,留學英國的日本海軍上校,“浪速”號驅逐艦艦長東鄉平八郎,應邀參觀大清帝國的北洋水師。那時候,北洋水師氣派非凡,水師提督、禦賜一品的丁汝昌是大紅人,所有的大型軍艦都是在英國訂造的,北洋水師的總噸位也比日本艦隊的大。
1894年,日本想對清政府發動戰爭,但很顧慮北洋水師的威力。東鄉平八郎向當局獻策道:“清朝海軍雖然噸位大,但不堪一擊。”他的根據是,他在參觀清艦隊時,看到水兵把洗過的衣褲晾在大炮的炮管上,他下船之後發現自己的白手套弄髒了,可見所有的欄杆扶手都沒能保持清潔。東鄉平八郎從這兩件小事上看出了清朝海軍缺乏嚴明的紀律。他因此斷定,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武器再精良也是不會打勝仗的。
日本海軍部參考東鄉平八郎的意見,很快就製定出了作戰計劃。果然,在後來的海戰中,總噸位小、裝備又不夠精良的日本海軍一舉大敗北洋水師。
決定命運的天氣預報
1944年6月4日,是盟軍最高統帥部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盟軍集中45個師,l萬多架飛機,各型艦船幾千艘,即將開始醞釀已久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代號為“霸王”計劃。就在這箭上弦、刀出鞘的時候,在大西洋上巡戈的氣象船和氣象飛機傳來了令人沮喪的消息:今後3天內,英吉利海峽將處在低壓槽控製下,艦船出航十分危險。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麵對風急浪高的海峽一籌莫展,不得不把進攻時間推遲。盟軍司令部裏的空氣顯得異常沉悶,各兵種的高級軍官都知道,登陸戰役發起的“D”日,對氣象、天文、潮汐這三種自然因素有著苛刻的要求:換乘海域不能有巨風惡浪;第一波登陸船隊要能趕上漲潮;滿潮前要有月光以保證航空兵能識別目標。據分析,1944年的6月份,能夠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天氣,隻有幾天時間,月相和潮汐將迫使他們在行動時間的安排上作根本的改變,“霸王”計劃將成為泡影。
就在大家幾乎陷於絕望的時候,盟軍聯合氣象組負責人、氣象學家斯塔格提出了一份氣象預報。他指出,有一個冷峰正在向英吉利海峽移動,而在冷峰過去和低壓槽到來之前,可能會出現一段較好的天氣。根據預測,這一天可能是6月6日。這一預報,使盟軍司令部裏那種愁眉苦臉的氣氛一掃而光。很顯然,這是一份決定諾曼底登陸戰役命運的氣象預報。當晚,氣象聯合小組對6日的天氣又作了一次較為詳細的預報:上午晴,夜間轉陰。這種天氣雖不很理想,但起碼滿足了登陸的基本條件,對於“霸王”計劃來說,已是求之不得的好天氣了。兵家最忌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絕不能再放棄這僅有的機會了,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當即拍板定案,6月6日被定為登陸的發起進攻日。做出這一決定,是綜合考慮了條件、可能、得失之後作出的理智的選擇。
要說德軍對美英聯軍這樣大規模的登陸計劃也並非一無所知,從1944年初德軍在東線遭到慘敗以後,他們就已預感到西線的打擊正在悄然迫近,因而從戰場和兵力部署上,德軍已做了拚死防守和一舉殲滅美英登陸部隊的打算。可惜,就是在氣象問題上,最終使得德軍的這一切準備都成為落花流水。盟軍在發起進攻之前的幾個小時,曾破譯了一份德軍的天氣預報:“從目前的月相和潮汐。
來看,惡劣的天氣形勢還將在英吉利海峽持續下去。”正是這份不高明的預報,使德軍西線司令官隆美爾認為,盟軍根本不可能在最近組織登陸戰役。正因為如此,他才於6月5日清晨和他的副官一起回德國本土為其妻子過生日去了。臨走時他還交待:“部隊長期處於緊張戒備狀態,目前氣候惡劣,可以考慮休整一下。”看,由於氣象預報的原因,那些本來能夠提前發現進攻艦隊的空中和海上警戒被取消了,盟軍的掃雷艦隊已經駛到了肉眼可見的距離,德軍竟然沒有一個人報告……。
氣象和戰爭有著不解之緣,氣象預報準與不準,常常對司令官能否正確判斷形勢、下定決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詞之差引起戰爭
100多年前,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埃塞俄比亞(下稱埃國)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變得極為重要。當時的英國、法國和意大利都想控製埃國。1889年,埃國迫切需要外援,意大利趁機與之簽訂了《馬查裏條約》,企圖利用條約來控製埃國。意大利在條約的用詞上玩弄了一個花招,條約的第17條寫道:“埃塞俄比亞與其他列強或政府所發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於意大利政府。”其中“可以”的含義是,埃國同外國發生交往或糾紛時,可以請意大利參與或幫助解決,也可以不請。但條約還有一個意大利文本。在這個文本中,意大利別有用心地把“可以”改為“必須”,這就意味著埃國同別國發生的一切交往和糾紛都必須接受意大利的幹預,埃國必須服從意大利。埃國的主權由此受到了威脅。但是,埃國忽略了條約的兩個文本中的一詞之差,在條約上簽了字。1890年,意大利得意洋洋地向各國宣布:埃國是意大利的“保護國”!埃國為此驚詫萬分。埃國在弄清自己是在條約中受到了意大利玩弄的一詞之差的愚弄之後,立即宣布《馬查裏條約》作廢。但意大利豈肯善罷甘休?由此便引發了兩國之間的戰爭。這真是,一詞之差引起了一場戰爭。
蛋中藏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盡管索姆河前線德法交界處的法軍哨兵如林,對過往行人嚴加盤查,但德軍仍對協約國軍隊的駐防情況了如指掌,並不斷發動攻勢,使他們陷於被動。對此,法國情報人員感到莫名其妙。
一天,有一位挎籃子的德國農婦在過邊界時受到了盤查。哨兵仔細察看籃子,見裏麵裝的都是雞蛋,毫無可疑之處,便準備放行。由於閑著無事,他順手抓起一個雞蛋無意識地拋向空中,又把它接住。哪知,這時卻意外地發現德國農婦神情緊張,這引起了哨兵的懷疑。雞蛋被敲開了,隻見煮熟的蛋清上布滿了字跡和符號,哨兵大吃一驚。
原來,這是英軍的詳細布防圖,上麵還注有各師旅的番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德軍就是用這種辦法傳遞情報的。這個辦法是德國的一位化學家給提供的,其作法並不複雜:用醋酸在蛋殼上寫字,等醋酸幹了以後,再將雞蛋煮熟,字跡便奇跡般地透過蛋殼印在了蛋清上,外麵不留任何痕跡。
奇招製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與土耳其軍在西奈沙漠地區作戰。當時,雙方勢均力敵,都無法突破對方的防線,處於對峙局麵。
英軍司令阿倫比在苦苦思索作戰方案時,經常到前沿陣地觀察敵情。他發現敵方物資供應極為困難,生活十分艱苦。一個新的作戰方案在他腦中產生了。他下令馬上生產12萬包含有大量鴉片的香煙,並用飛機空投在土耳其軍隊的陣地上。土軍士兵因斷了香煙,早已煙癮大發,難過之極,一見空投下成箱的香煙,紛紛上來搶著就往回跑。他們顧不得上級的警告,管它裏麵有沒有什麼名堂,都痛痛快快地過了一陣煙癮。
第二天,英軍早已養足了精神,集中了12000名士兵向土軍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土軍士兵由於吸足了英國“贈送”的香煙,一個個鴉片中毒,昏然入睡,束手就擒。
就這樣,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土軍防線,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假報紙攻心戰
1917年,德奧聯軍在發動卡波列托戰役前調查到,對手是由北意大利皮蒙特人組成的部隊,而皮蒙特人地域觀念極強。德奧聯軍作戰部門根據掌握的情報,決定用假報紙攻心,渙散意軍鬥誌。
他們派人偽造了大批的北意大利報紙,在上麵刊登了所謂皮蒙特居民同當地警察流血衝突的消息和圖片,並公布了死傷者的姓名、年齡、性別、職務等材料。德奧聯軍在發動戰役前夕,將這些偽造的報紙扔到意軍戰壕裏。意軍士兵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報道,並未懷疑其真實性,頓時悲傷不已,根本無心打仗。德奧聯軍在心理戰成功的情況下,乘機向意軍發起猛攻。意軍不戰自潰,倉惶逃竄。德奧聯軍一舉突破意軍前線,殲敵40多萬。
蒙哥馬利的“三戒”
蒙哥馬利元帥是英國的著名將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為英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蒙哥馬利元帥戎馬生涯中的“三戒”,頗為值得稱道。
24歲時,蒙哥馬利從桑赫斯特軍官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英軍派往印度的軍團服役。在那裏,他看到很多軍官不思進取,沉迷於花天酒地,這給了他很大刺激。他深感一個人要想獻身軍事,成就事業,就必須除掉不良習氣。為此,他給自己定了“。三戒”,即戒煙、戒酒、戒奢,並一生身體力行。
有一次,邱吉爾首相到蒙哥馬利指揮的部隊參觀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兩人共進午餐。邱吉爾問蒙哥馬利:“你喝點什麼?”蒙哥馬利回答說:“水。”這令邱吉爾對他大加讚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戰事緊張,事務繁多,蒙哥馬利始終未因身體欠佳而中斷過指揮,這與他的“三戒”是不無關係的。
15個法郎贏了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法國軍事學院學習的戴高樂上尉就預感到:“下次戰爭將是坦克戰。”為此,他潛心研究機械化戰爭,並在1934年出版了《職業軍》一書。這本書指出,精良的裝甲部隊以及在航空兵支援下實施機動作戰,將是未來戰場上決定勝負的主要突擊力量。但是,當時法國的軍事領導人因循守舊,對戴高樂的軍事思想根本不予重視。與此相反,納粹德國的將軍們卻十分重視這一新的軍事思想,古得裏安對《職業軍》一書給以高度評價。
1940年5月,法西斯德國運用集群坦克閃電般出擊法國,使用陳舊武器的法國無力抵抗,隻支持了一個半月就戰敗投降。為此,法國人痛心地說:“德國人贏了法國,隻花了15個法郎。”這15個法郎,正是戴高樂那本書的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