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

“先父即將遠征伊比利亞(西班牙)之際我恰好九歲。他向神靈供奉祭品時我正站在離祭壇不遠的地方……他把我叫到他身邊慈愛地問我是否願意隨他一起出征。我迫不及待地表示願意,並且充滿男孩子氣地熱切懇求他準我同行。他拉著我的右手把我領到祭壇跟前,吩咐我把手放在剛獻祭的祭品上對天起誓:我決不與羅馬為友。”

根據古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記載,上麵這段話出自漢尼拔之口。我們固然無從得知是否真有其事,然而毫無疑問,漢尼拔確實從小就在他父親大將軍哈米爾卡·巴卡的教育下形成了對羅馬的仇恨。

第一次布匿戰爭。

漢尼拔生於公元前247年,當時迦太基與羅馬正忙於進行第一次布匿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庫斯”,故名),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爭奪西西裏島的控製權。西西裏島位於意大利南部與迦太基所在的北非海岸之間。截至公元前三世紀,迦太基已是一座古城。它由腓尼基人所建,到當時已有約五百年的曆史。它有堅固的城防工事。據認為曾有居民七十萬人。迦太基人與他們的腓尼基祖先一樣,以航海與貿易為生。他們的船隻駛遍了全地中海。

在遍及西地中海地區的許多地方(包括西西裏島沿岸),他們都建立了小塊殖民地。

他們曾冒險闖過“赫爾克裏斯石柱”(即直布羅陀海峽),沿歐、非兩洲的大西洋海岸進行探險活動。在國內,迦太基人又是出色的農民。因此迦太基巨大財富的基礎是農業與商業。

由於除了迦太基以外,希臘、西西裏以及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城市也在歐、非兩洲的地中海沿岸建有殖民地與貿易據點,因此這些沿岸地帶經常發生衝突,幾乎常年處於戰亂之中。殖民者們不是在互相攻打就是在同當地土著開戰。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迦太基已成功地控製了從大西洋到的黎波裏沙漠為止的北非地區以及西西裏島相當大的一部分土地。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也有迦太基的前哨基地。巨大的財富從西班牙以及北非的銀礦中源源而來。

於此同時,在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城市國也一直在實行擴張。到公元前三世紀時,她已將其勢力擴大到全意大利半島,大多數意大利城市國家不是她的盟邦就是在其控製之下。迦太基勢力在西西裏島上的存在引起了羅馬方麵的恐懼,唯恐強大的迦太基艦隊有朝一日會開進狹窄的墨西拿海峽。這個海峽介乎西西裏島與大陸之間,是羅馬及其意大利南部同盟國的補給船用以往返航行的海上通道。羅馬還擔心迦太基對意大利南部懷有野心。看來,這兩個勢力的公開交戰已不可避免,問題隻是遲早而已。

公元前264年,這場衝突終於爆發了。在此之前不久,一隊叫做馬墨爾提尼人的雇傭兵占領了西西裏島頂端緊靠意大利的墨西拿城。這些馬墨爾提尼人受到了該島最強大的城市國錫拉庫薩的國王希埃羅二世的威脅。這位國王雄心勃勃想要稱霸全西西裏。馬墨爾提尼人同時向迦太基與羅馬求援,兩國都派出了援兵。迦太基軍首先到達城外。但是馬墨爾提尼人卻隻放後到的羅馬軍入城,迦太基軍遂與錫拉庫薩軍結盟。羅馬軍向宿營在距城不遠處的迦錫聯軍發起進攻並將其擊敗。這次事件的結果是羅馬與錫拉庫薩先簽訂了一個和約,隨後又互相結為盟國。同時,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連綿戰事也由此拉開序幕。

由於迦太基握有製海權,因此她能輕而易舉地增強她在西西裏島上的兵力。羅馬力圖征服迦太基的殖民地,但是卻徒勞無功,進展甚微。這樣僵持了兩年之後,羅馬人決定建立一支足以在海上向迦太基人提出挑戰的強大艦隊。這確實是一個壯舉,因為羅馬人對於海戰毫無經驗。然而,他們建造了大批戰船並訓練專人掌握駕船技術。這些船與當時所有的戰船一樣,都是單層甲板劃槳大帆船,由坐在艙內坐板上的奴隸劃行,坐板的高低層次略有不同。最常見的劃槳戰船中劃手的座位分三個層次,這樣的船叫做三層槳座戰船。劃槳戰船上還載有士兵,一旦與敵船相接,他們就與敵兵廝殺。與古代大多數航海民族一樣,迦太基人的戰術通常是努力將敵船撞翻。他們常常首先設法折斷敵船的槳從而更易於對它進行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