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語文教學模式

經過長期研究和探索,我國基層教研工作者和教師摸索出為數不少的既符合教學規律,又符合教改新形勢的新教學模式;一些成果甚至衝出國界,在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正因為新成果主要是實踐家們取得的,近20年來我國在教學模式研究方麵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學科教學模式研究方麵。在這裏,筆者先對我國當代語文教學基本策略作一概括,然後對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湧現的既有代表意義,又有推廣價值的新教學模式逐一作出評價。

1977年開始,呂淑湘先生、葉聖陶先生等專家首先發出改革“少、慢、差、費”的語文教學的呼籲。這裏的“少、慢、差、費”,主要是效率不高的意思。筆者認為,近20多年來對於語文教學模式的各種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宗旨的。

在教學基本策略方麵,一方麵葉聖陶先生的以“教”謀“不教”的思想已成為語文教學界的共識,重視通過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習慣和能力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文革結束以來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麵,在近20年的各種成功的實踐中,無論在教學中使用什麼手段,無論從哪個角度研究語文教學過程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講授法與談話法相結合,始終是最基本的工作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從布置預習、導入新課到教完全篇課文並講讀完學生的作業,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過程。由於教學指導思想不一,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人們提出的教學過程的實施步驟是各種各樣的。但比較共同的東西是存在的。下麵介紹的甘肅省孫其奎同誌概括出的“閱讀教學十步”,在較大程度反映了近20年來我國語文教研工作者對閱讀教學步驟的研究成果,這十步是:

(一)課前導語。教師在新課教學開始前,對新課作一扼要介紹,並設法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自讀自查。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文注音注解和工具書,自己讀通讀懂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

(三)解題開眼。從解題入手,打開文章的窗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四)範(輕)讀糾錯。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同時隨著教師輕聲朗讀。在這個過程中,應要求學生隨時糾正自讀中出現的錯誤。

(五)捕捉梗概。教師引導學生“捕捉”課文內容梗概。許多老師在範讀之後安排字詞教學。其實,學生自讀、解題、師生再讀後,學生思維很活躍,興趣正濃,這時將課文丟下,去解決字詞困難,勢必使學生的分析思維中斷,不利於能力的培養和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字詞問題應盡可能放到“捕捉梗概”和下麵的“分層析解”之後去解決。

(六)分層析解。在上一步捕捉到課文大意後,教師引導學生順藤摸瓜,順著文章思路給課文分層。“析”是學生分析;“解”是教師講解。教師要用商討的方式,在學生“析”的基礎上“解”,不但要指出分析的線索,而且要教給分析的方法。

(七)解字識字。教師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學生初學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字詞的教學。

(八)再讀細思。采用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再讀課文。再讀課文後,要引導學生細細思考課文中的難點、疑點和重點,揣摩和學習文中的精華。

(九)係統小結。即通過係統化的整理所學內容對前麵的教學進行小結。“係統小結”的內容不僅應包括課文內容的係統化和條理化,而且應包括對文章脈絡、寫作方法等內容的整理。

(十)學後運用。要本著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寫一篇類似課文的短文,這種作文練習,也可以在學完全單元後進行。

在作文教學方麵,廣大語文教師和專職教研工作者衝破傳統思想的束縛,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探索和實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作文教學模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便導式。先以課文為例,引導學生領悟寫法;再以片斷練習為主,模仿範文;然後參考範文選材列提綱,寫一篇作文;最後以學生中的典型文例引導學生自改作文。

(二)觀察式。以觀察為作文指導的基礎。寫前通過觀察增加感性認識;寫時在觀察中理解和描寫;寫後在觀察中修改。

(三)嚐試式。即讓學生先做後寫,先實踐,後寫實踐所得。

(四)采訪式。先象記者一樣去采訪,再將采訪到的人和事記敘下來。

(五)創造式。即作想象作文。例如寫寓言和童話等。

(六)聽作式。讓學生在課內聽演講、故事或科技、生產方麵的說明,然後按要求將聽到的寫成作文。

(七)討論式。主要用於論說文的寫作。老師出題(如“人生的價值是什麼”)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提高對要議論的問題的認識,最後課篇布局,將自己的認識寫成論說文。

(八)改寫式。在不改變題材、中心、基本內容和人物的情況下,將一篇文章改寫成另一篇文章。如將小說改寫成通訊,將詩歌改寫成散評議。

(九)變作式。讓學生或改變題材,或改變中心,或改變基本內容,或改變人物,將一篇文改寫成另一篇文章。

(十)自由式。即搞“命題自由”、“文體自由”、“立意自由”、讓學生無拘無束地練習寫作。

以上我們概括性的描述了我國當代語文教學的基本策略。下麵我們對我國當代比較成熟並且具有代表意義的語文教學模式作一簡要介紹。

一、導學式教學模式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內蒙古自治區語文教學專家李敬堯同誌吸收葉聖陶先生以“教”謀不教的思想,借鑒國內外有關教研成果,總結自己30餘年的教改經驗,於1983年設計出的語文教學模式。

李敬堯同誌在其《導學式教學體係》一書的前言中寫道:“葉聖陶先生1977年9月應《人民教育》編輯部之邀,寫作了《自力二十二韻》,…詩的基本思想是把教學工作比作‘導兒學步’一樣進行教學,如果教師是不肯放手,搞‘滿堂灌’,越俎代庖,總代替學生走路,就很難培養出適應四化要求的人才。就是依據葉老這種教育思想。設計了‘導兒學步’教學法,縮稱導學式。”

導學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戰略思想是,教學過程的著眼點應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學生的自學,教師要進行強有力的指導;要從半獨立作業逐步過渡到獨立作業,從半獨立閱讀過渡到獨立閱讀。

它的實施程序包括如下六個步驟:

(一)預習。即組織學生課前讀書。它包括指導學習、實施預習、檢查預習三個小步子。

指導預習時,可布置學生初讀課文,查生字難詞,劃段分層,編寫段落提綱,說出人物特征,編寫情節提綱,歸納中心思想等。剛上課時,應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應把檢查預習看作一次訓練。檢查預習的形式有作板演、聽寫、口頭答題、複述、朗讀、做書麵作業等。為提高教學效率,可采用複式檢查方式,在同一時間內展開幾項檢查。如在同一時間內,讓學生有的作板演(板演不同內容),有的聽寫,有的在練習本上做題,有的口頭答題、複述、朗讀,等等。

(二)讀書。即課內指導學生讀書。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麵指導學生讀書:(1)指導學生運用各種讀法。常用讀法有朗讀、默讀,有選讀、通讀,有略讀、精讀,有初讀、熟讀,有慢讀、速讀,有自讀、齊讀,有順讀、倒讀、跳讀等等。教師要培養學生全麵應用各種讀法的習慣和能力。(2)指導學生掌握查檢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的方法。(3)指導學生圈劃評點。要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索、邊圈劃評點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在方法上予以指導,要定期作示範、講解。要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

(三)提問。指學生向老師提問和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提的問題大體有三類:(1)涉及閱讀重點的問題;(2)涉及課文的次要問題;(3)與語文學習無關的問題。第一類問題是教學重點,教師要編排順序,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力求深入解決。第二類問題不必花費很多時間去解決,隻要教師稍加點撥或學生間略加討論即可。第三類問題一般不予研究。

(四)討論。即組織學生討論、議論、爭論。目的是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討論的重點,一是預習、讀書中學生自學的重點問題,二是學生在“提問”中的問題。討論形式可多種多樣。有的問題可桌間議論,有的問題可分組討論,有的問題可全班討論。教師要根據討論情況和時間使用情況,及時收束。討論收束後,要做好總結工作。總結要簡明扼要,畫龍點睛。

(五)作業。目的是鞏固知識,應用知識,培養能力。作業內容包括表情朗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寫字抄詞、造句等常規練習和作文練習兩大類。作文練習要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口中頭作文和書麵作文。平時應搞每課一得,每課一文,要把小作文作為大作文的單項訓練來對待,每學完一單元,以本單元各課課後的小作文為基礎,做一篇大作文。上述作文訓練,應是係列化訓練。指導作文時,審題、立意、選材、布局、寫法等,都可采用討論式。

(六)評改。這裏的“評改”,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我評改、互相評改作業和作文,以提高作業能力,鞏固所學知識的自學方式。學生自評和互評作業,不僅可以對作業來一次再完成,有利於提高語文水平,而且有利於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各類作業中,評改綜合性作業難度較大;在綜合性作業中,評改作文難度最大。指導學生評改作文,要從教給作文知識、授以評改原則、提供評改方式、規定評改符號、教給評改程序等方麵入手。

導學式教學式模式創設於1983年,1984年初投入實驗,實驗時間已超過9年,實驗規模從高中延伸到小學,達500個班級。實驗報告表明,與傳統語文教法相比,導學式在培養語文能力、學習能力和一般能力方麵,具有顯著優越性;由於語文是工具學科,實驗班學生不僅語文成績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它學科成績也相應大幅度提高(這可能與導學式重視能力的培養有關)。目前,導學式模式的影響,已擴展到全國,成為我國當代最著名的語文教學模式之一。在我國北方一些省、區,不少教育工作者正在推廣這一模式。92年上半年,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一行五人到內蒙古考察了導學式教學模式教學實驗,對這一模式作了肯定。

二、導讀法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是著名語文教育家、上海嘉定實驗中學校長、特級教師錢夢龍同誌長期研究的成果。它的全稱是:“三主四式導讀法”語文教學模式。由於它對當代語文教學的弊端具有針對性,我們特給予介紹、評說。

錢夢龍同誌是位頗有教育理論修養的資深的語文教學專家。所謂“三主”,指教學過程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個教育學命題,講的是教學中的師生關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應是組織、引導教學活動;教學的著眼點和活動主體應該是學生。在錢夢龍同誌的教學模式中,這兩“主”是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以訓練為主線”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化,是組織教學過程的基本策略和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途徑。教師的主導,體現在組織指導訓練;學生的主體,體現在接受訓練。教學過程是個組織和進行訓練的過程。學生應經過訓練,達到預定要求。在錢夢龍同誌看來,隻有通過訓練,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以訓練為主線”,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教學思想。一些同誌稱錢夢龍同誌的經驗和理論為“訓練論”。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的形式是什麼?錢夢龍同誌認為是“導讀”。在他看來,閱讀教學過程,就是導讀過程,他認為,閱讀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四個導讀階段的四個“式”。

(一)自讀式。所謂“自讀”,就是讓學生自己讀。教師要從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出發,設計一個長期而完整的訓練過程。在具體的自讀教學中,一種方法是先教後讀,即先教一些讀的方法,後讓學生讀;對一些難度大的文章,可以邊教邊讀;對一些較淺顯的文章,可以一句都不教。為了使學生掌握“自讀”的要領,錢夢龍同誌還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自學六步法”。這六步是:(1)認讀,即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句,初步讀懂文章;(2)辨體,即辨別文章的體裁;(3)審題;(4)發問,要求學生自問自答;(5)質疑;(6)評析,即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

(二)教讀式。“教讀”是在“自讀”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必然會有各式各樣的理解。教讀時,應邊傳授自讀之法,邊讓學生交談,取長補短,互相啟發,必要時還要通過“教”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練習式。“練習”即作業。在上麵所說的“自讀”、“教讀”之後,教師應設計一些作業讓學生做。作業要有一定難度。

(四)複讀式。“複讀”指在讀了一定量的課文後,將這些課文組合成一個一個的複讀單元,讓學生再次閱讀。例如,可以將不同年級教材上同一作家的文章組成一個複讀單元。由於經曆了一次“再組合”過程,複讀中學生往往有新的收獲。

上述四個閱讀教學階段,即錢夢龍同誌所說的“四式”。“訓練”作為主線,貫穿於從自讀到複讀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

目前,錢夢龍同誌的“三主四式導讀法”教學模式,從理論基礎到實施過程,已臻完備之境。錢夢龍同誌的教學實踐證明,由於體現了正確的教育思想,符合語文教學規律,這一模式能促使學生紮紮實實地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錢夢龍同誌“以訓練為主線”的戰略思想,是一種科學的實而不華的教學觀,值得人們借鑒。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有一種通病:花大量時間,糾纏於沒有多少意義的課文細節分析。這種狀況,是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中國有兩句古話,一句是“書讀千遍,其意自明”,另一句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些話可能有過分之嫌,但它們所揭示的提高讀寫能力主要靠多讀多練(而不是靠水磨功夫地分析文章細節)的道理是正確的。我們認為,一些語文教師對閱讀基礎訓練重視不夠,將大量時間(有時多達總教學時間的三分之二)用於課文內容分析,糾纏於文中的細節,這是教學目的不明或不當的表現。鑒於這種情況,我們覺得錢夢龍同誌“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值得人們深思。

我們認為,對課文進行微觀分析的時間要大幅度減少。花在這方麵的時間,應控製在全部教學時間的百分之十左右。分析時應象錢夢龍同誌提倡的那樣,抓重點和難點。分析的方式,應從教師直接講解和學生自己質疑後由教師或同學進行解答兩種效率較高的方式為主。如要保留較長時間的課語文分析,則應貫徹“以訓練為主線”的思想,將各種訓練(如造句、背誦課文、進行片斷仿寫、朗讀、改錯等)穿插其中。總之,應將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時間花在貨真價實的“訓練”上,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